研學團被調侃「行走的丐幫」,問題是費用沒少花,娃只學到了忍耐

曾經有一句名言,被稱為「文藝青年必備」:讀書和旅行,靈魂和身體總有一個在路上。其實這跟我們老祖宗說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一個意思。

很多生活在艱苦條件下的80後、90後,或許體驗過兒時對著課本插圖想入非非的感覺。祖國大好河山那麼多,但因為家境有限,只能看著圖片想像。

後來發現,原來那些條件好的家庭,很支持學生出門旅行。隨著經濟水平的共同提升,旅行社裡「隨著課本旅遊」的路線受到歡迎。現在還有個新玩意,叫研學。

炎炎烈日下頂著太陽集體在景區前等門票,午餐時連桌子也沒有,拿著盒飯、饅頭蹲在公共椅子上湊合。不但如此,稍微一個不注意,還可能被老師罵。

你沒聽錯,這就是不少研學團的體驗。暑期期間是學生們出門旅遊學習的好機會。但當代家長往往都有自己的工作要忙,請假可不是那麼隨意的。

再加上人生地不熟,研學團既能帶學生出遊,又以教育為目標。它的火熱確實存在道理。可起初,家長們給學生報名,不是希望她們有個好的體驗嗎?

不知什麼原因,研學開始變味了。筆者在網上刷到不少曝光的網友,看到學生們旅途中的狀態,真是叫人心疼啊。起初網友調侃成「行走的丐幫」。

尤其是北京等熱門地的厭學團,本來以愛國教育為名,實際上更像是「苦難教育」。烈日下站了半小時,才被老師告知「需要預約、進不去了」。

為省點油費和停車費,讓同學們徒步很遠,美其名曰「體驗長征的辛苦」。這樣的解釋真令人哭笑不得。就連報名時說好的「烤鴨套餐」,也找借口變成普通的盒飯。

參加研學團的學員,費用沒少交,可是含金量高的景點一個沒去成、可口的飯菜也不保證。有人還曝光,一些所謂的「老師」,根本談不上做教育行業。

家長不在身邊,娃的年齡又缺少反抗之力,這種帶隊的「老師」便肆無忌憚地推搡、責罵學生。還可以理直氣壯地講:研學就別想當少爺。把強詞奪理髮揮得很好,學生體驗的意義就是學忍嗎?

(研學團的老師說謊)

研學團的爆火跟許多因素有關。起初它只是少數家庭的選擇。但現在可以說五花八門,各種形式和費用標準都有。

南開大學一位女教授是相關領域的研究者,她坦言:研學已經成為很多家長炫耀和攀比的方式。在大家眼裡,這是家庭實力的象徵,也是重視教育的表現。

但如果沒有好好了解就盲目報名,最後很可能是花錢讓別人「免費打罵」自己的學生。現在這個行業還缺乏足夠的規範。本質上或許不是教育,而是披著學習外衣的旅遊業。

大家想像一下,成年人參加旅遊團尚且可能被導遊欺負。學生單獨出去,又會什麼樣?而且安全方面,也同樣存在隱患。報名時業務員說的,真能保證嗎?

比如NASA夏令營,學生們要去美國,穿著宇航員的衣服體驗模擬太空艙。一周時間就要花費7到10萬。這還僅僅是名義上的。

到那邊保不齊還有需要額外花的開銷。別說大多數普通工薪層,一些做生意的家長也未必捨得讓學生花這麼多錢出去「見世面」。

去趟NASA夏令營就代表以後有望成為宇航員嗎?當然不可能。而且老外授課的內容和形式,跟我們國內差別極大,往往更喜歡以宏觀和隨意的形式搞培訓。

能不能學到多少有用的知識,都很難說。這種出國研學,大多也就是帶學生去一些看上去高端的場合。製造一種學生從小接觸過大人物、去過好地方的感覺。

能力普遍的家長,就算想攀比,通常也有心無力吧。而且,針對讓學生報名去吃苦這件事,顯然兩種家庭本就沒必要一致。

就像《變形記》一樣,人家送二代吃苦是希望他們儘快成熟起來,確實是改造。而我們普通家庭的娃,跟著我們就意味著以後有很多苦頭要吃,何必在這基礎上還要製造困難呢?

【話題】你如何看待研學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