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罕見!印媒載文:為什麼中國總是在軟實力上擊敗印度?

【環球網報道】《印度快報》6月23日文章原題:「為什麼中國總是在軟實力上擊敗印度?」作者為印度知名中印關係專家白康迪(Kanti Bajpai),現任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亞洲研究教授。文章內容如下:

中國在硬實力——經濟實力加上軍事實力——上優於印度,這是眾所周知的。但是知道中國的軟實力也同樣具有優勢的人並不多。軟實力是說服別人做你想做的事。軟實力理論家認為,說服能力,取決於吸引力的力量。我們印度人認為自己比中國更具影響力,但數據顯示並非如此。

為我們提出軟實力概念的政治學家約瑟夫?奈認為,軟實力包括外交政策、文化和政治影響力。外交政策的影響力源於與他國打交道的合法性和道德性。文化的影響力基於他國對自己(國家)文化的尊重。政治影響力是指他方能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一方政治價值觀的鼓舞。軟實力很難衡量。幸運的是,澳大利亞洛伊國際政策研究所制定了多項指標,用於大致衡量(一國的)外交政策、文化和政治影響力。

在外交影響力方面,總體而言,在包括美國在內的25個亞洲大國(鑒於美國在亞洲的外交、軍事和經濟存在巨大)中,印度排名第六,而中國位列第一。洛伊研究所進一步區分了外交網路、多邊力量和公認的外交政策領導力、雄心和效力。在外交網路方面,印度的地區大使館數量幾乎與中國相當,但在全球的大使館數量上卻遠遠落後於中國(中國有176 個,而印度有126個)。而在多邊力量方面,印度在地區成員資格方面與中國相當,但至關重要的是,印度對聯合國會費的貢獻(佔總體的0.8%)與中國的貢獻(佔總體的11.7%)相比,完全是小巫見大巫。在對外交政策領導力、雄心和效力的調查中,中國在四個指標上排名第一或第四,而印度在亞洲排名第四至第六。

洛伊研究所對文化影響力的總體衡量中,印度在亞洲排第四,中國排第二。洛伊研究所將文化影響分為三個要素,其中「文化投射」和「信息流」是最重要的。

文章用國際聲望和文化交流兩個方面評價一個國家的文化影響力,文章作者認為綜合這兩個方面的數據,印度排在亞洲25國中的第四位,而中國列居第二位。

在文化投射方面,印度的報紙和電視/廣播在國外谷歌搜索方面得分更高。它(印度)還輸出更多的「文化服務」(定義為「旨在滿足文化利益或需求的服務」)。中國則在其他幾項指標上做得更好。例如,在全球品牌 500 強榜單中,印度只有 9 個,而中國有 73 個。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數量,印度有 37 個,中國有 53 個。如果把很高的摩天大樓也算作是一種威望的衡量標準量,那麼中國在其主要金融中心擁有156座,印度則只有44座。印度護照的信譽程度也落後了,中國公民可以免簽證前往74個國家,而印度公民只能免簽證前往60個國家。

在信息流方面,2016至2017年,印度的高等教育機構僅接收24000名亞洲留學生,而中國接收了225000名。至於遊客人數,在2017年中,印度接待亞洲遊客500萬人次,而赴中國的亞洲遊客共有 4100 萬人次,在25 個亞洲國家中排名第一。就國際遊客總數,印度接待了1700萬人次,而中國接待了6300萬人次。

最後,2017年兩國的政治影響力相差不大。治理效率指數顯示,印度在全球排名前43%的國家中排名第12,中國在前32%的國家中排名第10。

印度和中國在軟實力上的比較喜憂參半——中國遠遠超過印度,但在某些情況下差異並不大。然而,數字並不能說明一切。

在東南亞生活了十年,我認為印度的「整體」比數據顯示的還要糟糕。在國際事務、地緣政治、全球與亞洲經濟、技術,乃至於當代文化(藝術、音樂、文學、時尚)有關國際事務的對話中,中國都沒有缺席。但印度就不能這樣說了。如果你都不參與對話,你就不可能擁有軟實力。當印度參與對話時,人們對其地區雄心、經濟、軍事和外交能力以及其與東南亞文化和政治契合度的信心很低——詳列於新加坡東南亞研究所每年發布的《東南亞國家調查報告》。

不止南亞,就全球而言也是如此。中國喚起了敬畏;印度引起了沉默、禮貌的搖頭或惱怒。印度在古典時期所獲得的成就方面可能能與中國並駕齊驅,但當代印度已被遠遠地甩在後面。

來源:環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