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鬧也好,冷清也罷,最終紫禁城內不會有真正的贏家。
文 | 阿 布
最近,16位平均年齡62歲的上海阿姨在橫店自掏腰包翻拍《甄嬛傳》的新聞火出了圈。換作別的劇,評論可能會來一句「時隔多年又翻紅」——但《甄嬛傳》是個例外——出道即巔峰,巔峰之後又巔峰,距離2011年11月首播已經整整11年過去,一直在被觀眾復盤又復盤,都盤出幾層包漿來了。
上海阿姨自娛自樂
IP概念流行起來之後,電視劇大IP並不少見,火個一年半載的也常有,可是長盛十年不衰,反覆引發話題,熱度從未減退的,似乎中國電視劇發展幾十年來也只有寥寥可數的幾部,《甄嬛傳》就是其一。
11年前剛播的時候,還只是一些金句出圈,比如「臣妾做不到啊」「賤人就是矯情」;等首輪播完,《甄嬛傳》的二度創作反而開始逐年瘋長——有做表情包的,有玩諧音梗的,有漫畫二創的,有魔性配音的,有剪同人小視頻的,還有發展到狼人殺小劇場的……多的是「顯微鏡看劇」,一看十來遍的「甄學家」。
這還不止。「甄學」的廣闊,在於簡直沒有《甄嬛傳》接不住的社會梗。每每有事上熱搜,甄學家們都能從這座寶庫里提取恰當的素材來接應,可說周身是梗。打個比方,某富豪大太太將女傭安排給老爺做填房來和姨太太抗衡,評論立馬來一句:「這不就是華妃把頌芝送給皇上?」
普通人的生活場景,接地氣的《甄嬛傳》台詞也能無縫銜接——對討厭的人,可用「翠果打爛TA的嘴」;對佩服的人,可說「小X子身上是有點功夫的」;安慰別人,可來一句「你的福氣還在後頭」。百事千物,都有甄言可作萬能下聯。
有網友代入導演鄭曉龍口吻疾呼:求求你們放過《甄嬛傳》吧,看點別的劇行不行?
你別說,別的劇,還真的沒有這個功能。
為什麼《甄嬛傳》能成為包漿王者?精耕細作肯定是原因之一。就拿上海阿姨們cos的「滴血認親」大戲來說,光這場戲就拍了兩天。這方面前人的分析太多,就不展開細說了。但鄭曉龍說過一個故事至今印象深刻——他說自己拍戲前先找了個導遊,120塊錢一天,拉著他在故宮轉悠,主要看什麼呢?看東宮和西宮距離有多遠,看養心殿離皇上早朝的地方有多遠,看御花園在什麼方位。弄清楚時空方位,對於後來處理人物關係非常重要。
其實鄭曉龍當年執導《甄嬛傳》的時候是被同行朋友視為「墮落」的。因為當年古裝宮斗劇的比例高達30%,而鄭曉龍作為北京電視藝術中心主任,正經八百的正規軍,要知道該中心以前出品的可都是《四世同堂》《渴望》《編輯部的故事》這樣的拳頭產品,主任突然去接拍宮斗劇,顯然被認為不務正業。
其實我也不是在首輪播出的時候看《甄嬛傳》的,一開始非常嫌棄它的長度——76集。所以我後來走了個捷徑,看的是6集版的美劇,一個通宵刷完了全劇540分鐘,以為除掉了水分,保留了精華。
直到後來我靜默在家有的是時間,終於從頭到尾刷完了76集,才發現美劇版只是一個大綱,一個梗概,一個bare bone,真的戲肉,都在76集里鋪設得滿滿當當,密集的宮斗你方唱罷我登場,簡直沒有一集空白。看到這種織錦繡花式的敘事和繁枝茂葉般互相勾連的人物,我才明白鄭曉龍那句:「76集剪輯完,發現沒有什麼可以再剪了」——不是在吹牛。
當年採訪鄭曉龍的時候,他說他對這個戲最大的期許是傳達「反帝反封建」的價值觀:「想讓大家看到,皇家的婚姻制度就是為了世襲的需要,為了香火永駐,子嗣綿延,非常落後。而皇帝也是這個制度的犧牲品。紫禁城裡一片祥和,陽光燦爛,妃子們團結友愛?那不可能。要讓觀眾覺得,一夫一妻制才是社會的進步。別為了錦衣玉食尊嚴都不要——要是看完電影大家都想當妃子,做小三小四去,那可不行!」
我本來是不信宮斗劇「反帝反封」的,因為它們常常勸百諷一地讓觀眾沉迷於作威作福與勾心鬥角。但當我看到男主的選角是陳建斌的時候,我開始信了。原著里的皇帝是非常俊美的,朝代也不是清朝,嬛嬛更是一進宮就準備升級打怪,忙著籠絡皇帝的心。但如今的「大橘」讓人一分鐘都不曾被假象迷惑——眾愛妃與皇上通通真心相愛是不可能的,左不過是那句「權力是最好的春藥」。大橘一出場,這反帝反封的調子自然就定下來了。
再看陳老師演繹的皇帝,不怒自威,如果說有哪一種表情貫穿始終,那一定是「不耐煩」。陳老師是《甄嬛傳》成為一部正劇而非宮闈野史的定海神針。縱然故事虛構,也有著本質上的真實。
而甄嬛,從「莞常在」入門,一路晉陞「莞貴人」「莞嬪」「熹妃」「熹貴妃」直到「聖母皇太后」,你說這是一部瑪麗蘇大女主戲吧,的確不能說不是。但從電視劇對小說的改動來看,甄嬛的人設還是從大女主,變成了「與惡龍纏鬥過久,自身亦成惡龍」的例子。劇集借著鈕祜祿甄嬛最終想要反叛的,不是哪個皇帝,而是那個只能由皇帝一人一言九鼎的封建王朝。
我想這也是為什麼,《甄嬛傳》最終和《金枝欲孽》形成了「南金枝北甄嬛」的格局——在眾多宮斗劇中,唯有這兩部是真正算得上「反帝反封」的。
掐指一算上次看《金枝欲孽》距今都已經快20年了,嚇得我趕緊複習一波。複習了才發現,《金枝》的宮斗並不激烈,小小几個回合下來,主角們就敗的敗死的死。倒是每個人入宮時都帶著自己的心愿和任務,而最終收穫了完全相反的結局,令人唏噓不已。
比方說黎姿飾演的玉瑩,人設就是心機女,要為她偏房的娘在主母面前爭個面子爭口氣,結果呢,斗心機失敗被打入冷宮,愛上不該愛的孫大人,相擁而卒(還可能株連九族)。
比方說佘詩曼飾演的爾淳,人設是善良純真,姐妹三人進宮做義父的人脈,想著未來好協助大業的,誰知道一進宮姐妹內鬥就乾死三分之二,剛剛懷上龍種連義父也卒,人生目標通通失落,最後帶球逃出宮,全場唯一真龍種就此飛入尋常百姓家。
又比方說張可頤飾演的安茜,人設是十年忠僕,心愿是早早告老歸田和奶奶同享天倫之樂,結果因此害死奶奶。為了復仇睡了皇帝,結果大仇未報先死了。
再看看鄧萃雯飾演的如妃,宮鬥狠角色吧?結果一仔一女都被皇后害死。
這部劇里完全看不到別的電視劇里常見的「目標——奮鬥——達成目標」套路,總是旁枝逸出,攔腰截斷。如果說《金枝欲孽》想告訴我們什麼,那一定就是《紅樓夢》里的那句,白茫茫大地真乾淨。寂寞深宮,一個渺小的願望就像微弱的火燭,勸君莫起念,一燃起就是兜頭一盆冷水。所有人抱著功名心愛欲心進宮,最終都進了個寂寞,反誤了卿卿性命。
若說《甄嬛傳》是熱熱鬧鬧的宮斗一場接一場,那《金枝欲孽》就是白茫茫大雪下了一片又一片,拂了一身還滿。熱鬧也好,冷清也罷,最終紫禁城內不會有真正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