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播出1集,收視直逼第一,央視一出手,終於有部接地氣的國產劇

近些年,央視出品的大劇,一直都是國劇的爆款。

有歷史劇《覺醒年代》、有年代劇《人世間》、有扶貧劇《大山的女兒》.....

基本上任何一部劇,央視都能找到一個完美的切入點,帶給觀眾不一樣的觀感。

不過,央視每次都能抓住觀眾的「味蕾」,並非靠的是運氣,而是接地氣的質感。

最近,又有一部央視的大劇已經開播。

初看這部劇,它的底氣還不小,有望成為爆款。

好故事、好演員、好角度,可能就是《那山那海》的底氣所在。

作為一部扶貧劇,它既有《山海情》里的細膩,又有《大山的女兒》里的真實。

最重要的是,該劇繼承了扶貧劇的優點,將個體命運與時代相連,書寫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一、最難拍的扶貧劇,被央視拍出了新穎,而且十分討喜

扶貧劇的難點在於,它的故事該如何展現從窮到富的過程。

劇集的開篇,通過一句台詞,就瞬間讓觀眾入戲。

「村裡的老人說,大山收留了我們,我們是客,住進大山的客人,說的就是我們畲族人。」

整部劇依舊聚焦於個體,把視角對準了觀風寨雷家三兄弟的身上。

大哥雷銓水(鐵偉光 飾)是個老實人,做事勤勤懇懇。

老二雷恆水(楊錚 飾)脾氣比較暴躁,渾身上下有一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衝勁。

老三雷德水(張植綠 飾)是三兄弟中最聰明的一個,夢想考上大學改變命運。

故事的開篇,通過兩個場景展現了這個地區的貧窮落後。

第一個場景,就是畲族人所居住的環境。

觀風寨所處的地理位置偏僻,被大山環繞導致交通不便。

通往村裡的唯一的一條山路非常危險,車子是開不進來的,只能靠人挑擔子,將生活的物資運送進來。

據說,這條唯一的道路,是當年進京趕考的人,一步步走出來的。

走的人多了,自然就有路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村裡的青壯年能夠走出去,留下的都是一些老幼和貧困戶。

另一個場景,就是村裡人的現狀。

三兄弟的父親去世的早,全靠母親一人將他們拉扯大。

一家四口每天只能好吃一頓飯,而且還是大米粥。

大哥和二哥為了讓弟弟有力氣學習,主動將自己碗里的粥倒一半給他。

而母親更是拿出家裡所剩無幾的雞蛋,炒了兩個為他補充營養。

貧窮和落後,成為了扶貧的最大動因。

二、《那山那海》不是靠明星堆砌起來的劇,而是用故事打動人,用真情感動人

不可否認,《那山那海》的演員陣容頗具看點。

不僅有《亮劍》的「老搭檔」張光北何政軍再度聚首,而且還有老戲骨楊立新米學東的坐鎮。

但是,該劇真正的看點還是在故事上。

相比以往的扶貧劇,《那山那海》沒有帶上濾鏡,也沒有浮誇和煽情,更沒有故意去賣慘。

光是畫面中,映入眼帘的破舊土房子,人物身上穿的破舊不堪的衣服,徹底改變了我的刻板印象。

特別是為弟弟雷德水籌集學費的情節,看得我心情複雜。

雷家本來窮得揭不開鍋,但是令我沒想到的是,他們連一塊錢的學費都交不起。

在母親的要求下,哥哥雷銓水只好端著一碗大米,跑到村裡面去賣。

即使再困苦的生活,也擋不住一家人的溫暖互助。

這一幕,無疑是令很多觀眾淚流滿面。

所以,脫貧兩個字說起來輕鬆,可能對於生活在這裡的人來說,卻是要用一輩子去奮鬥的夢想。

可想而知,這條路上,他們所要面對的困難,遠比我們所能想像的還要多。

不過,普通人的悲歡故事,往往最能引發觀眾的共情

三、央視的用心,再次為國產劇市場,打入了一針強心劑。

眾所周知,扶貧劇最難拍、也最不討喜,稍微不慎就會無人問津。

但是,在《那山那海》里,卻讓我看到了另一種可能。

那就是以人為本,通過塑造一個個普通的個體,來守好整部劇的質量。

「山」和「海」的寓意範圍很大,但也很難去認真地講清楚。

古有「愚公移山」和「精衛填海」,兩個故事都在展現中華民族努力不懈,不畏艱難的寶貴精神品質。

「山海並進」 的兩條線索,記錄了畲族村的村民走向富裕的歷程。

而這一切的背後,都是聚焦的「人」。

只要用我們的雙手,就能戰勝一切艱難險阻。

自《那山那海》開播以來,就輕鬆拿下了黃金時段關注第一。

在收視率方面,成績依然不容小覷,直逼第一。

我相信,這部劇可以繼續看下去。

總的來說,《那山那海》用這樣「樸素」的方法,守住了國產劇的內核。

央視也一次又一次用事實證明,只有用心才能真正去拍好一個故事。

那山,藏著不為人知的故事;那海,有值得託付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