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紅色「崮」事|太公峪里運籌帷幄,青龍崮邊熱情似火

新泰東北8公里外有座山,山周陡峭險峻,山頂平展開闊,山脊蜿蜒盤旋,遠望似青龍盤旋直上,當地人稱為「青龍崮」。崮上有縱橫交錯的石寨,寨下有泉兩眼,一眼名青龍,一眼稱長壽。泉水清澈,常年不枯。

青龍崮

青龍崮西側和北側屬青雲街道,其正北四五里有座小山村,名叫外峪村。如今,外峪村的珍珠油杏尤其出名。每年春夏之交,山坡上數千畝黃澄澄的油杏掛滿枝頭,令人欣喜。

66歲的方立章曾任外峪村的村幹部,他小時候貪玩,常和小夥伴一起爬到青龍崮上逮螞蚱,崮周圍的故事也就聽多了。「原來打仗的時候,常有八路軍或者地方游擊隊的傷員在這崮上的山洞裡養傷。」方立章的消息源是可靠的,他的爺爺方孝志是遠近聞名的「鋤奸隊長」,而他的老爺爺方在田(在外用「方振奎」等名)曾經干過東北抗日聯軍的「大幹部」,那把珍藏多年的「萬民傘」就是佐證。

方在田很早就跟著部隊鬧革命,最早是跟著北伐軍打軍閥。方在田的小兒子方孝正常隨其左右,後戰死沙場。方在田的老伴因此受了刺激,天天鬧著讓方在田把兒子找回來。方在田無奈,直接下了東北,後來走上了抗日戰場,這一去就是半輩子。

外峪村

父親走了,老大方孝志撐起了家。當年匪患不斷,外峪村人過不上安生日子。方孝志開始拉隊伍,扛起槍,志在保家。1937年7月7日,「七七事變」爆發,日軍全面侵華。隔年7月,31歲的方孝志帶著隊伍加入革命部隊,後成為新蒙縣獨立營二連連長,投身衛國。

1939年2月,從廣饒縣派過來的共產黨幹部延春城到新泰縣開展黨的工作。延春城首先在瑞山後發展黨員,建立了黨支部。不久,他與上級派來新泰工作的高啟雲等一起組建了「八路軍駐新泰辦事處」,並組建了一支抗日武裝,從惡霸地主和國民黨軍隊手中奪取槍支武裝了自己。

方孝志的一個任務就是鋤奸。「在龍廷大集上,都知道方孝志的名號。當時,他經常挎著籃子扮成農民,籃子里放上槍,伺機尋找漢奸除掉。」方立章說。當時青龍崮周邊算是八路軍的後方,村裡有近百人都加入了共產黨的隊伍,當年村裡的男爺們大都參加過「擔架隊」,婦女則在家攤餅、做鞋。

老支書方建軍的父輩兄弟七人就有三個參加了八路軍,其中老六方孝蘭還在南麻戰役中犧牲。「我五大爺方孝山去南麻抬過傷員,後來,解放軍戰士為表示感謝,還送給他一條皮腰帶。」方建軍說,「打孟良崮時,山後曾是解放軍的指揮部,很多物資是我們這邊送過去的。當時,不知道誰在那裡,後來才知道是陳毅元帥。」

青龍崮東側山下是龍廷鎮將軍堂村,再往東是九頂鳳凰山,順著山往東就是太公峪村。太公峪三面環山,一側面河,1939年10月28日,新泰縣抗日民主政府在該村成立;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時,華東野戰軍的指揮部也設在該村。

太公峪村

「當時陳毅就住我家這個西屋裡,我奶奶還給他烙餅吃。」68歲的太公峪村村民王清寶說。華東野戰軍的指揮部設在了時任魯中軍區第二軍分區司令員封振武的老丈人家,也就是王清寶的爺爺家,而封振武的妻子正是王清寶的二姑王傑。

王清寶的父輩姊妹八個,大多都跟著共產黨幹革命。「我二大爺17歲就參加革命,是『縣常備隊』的,後來打鬼子受過傷;我父親18歲參加民兵,南麻戰役負責送糧食、抬傷員、看俘虜;四叔年輕時就是兒童團團長;三姑從13歲就開始在附近的兵工廠里造手榴彈。」王清寶說。他們全家人跟著共產黨幹革命和二姑王傑有直接關係。

王傑自小性格堅毅,隨其六姨在新泰縣城讀書,思想先進,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現在的太公峪早拂去了當年的滿目瘡痍,青山環抱,綠水縈繞,已和附近的掌平窪、老瓜峪等村組成了紅色鄉村旅遊景點,每年都能吸引上萬人來此遊覽。

青龍崮周邊,群山連綿,時值深秋,層林盡染,山果飄香。

如今,青龍崮周邊,群山連綿,時值深秋,層林盡染,山果飄香。

大眾報業·農村大眾記者 祝超群 見習記者 李兆興 通訊員 范清君 趙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