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風近鄒魯氣象新——鄒城著力打造文化「兩創」先行示範區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展示研究中心齊魯展示基地落地鄒城,成為山東省唯一的縣級國家非遺展示基地;定位「當代精品、未來遺產」的孟苑恢宏面世,優秀傳統文化「兩創」再添全新載體;「濟寧好禮 鄒魯尚品」直營商店開進「兩孟」景區,「山東手造」更接地氣……

近年來,鄒城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視察濟寧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不負「兩創」囑託,擔當文化使命,錨定「文化興市」戰略目標,做好文脈傳承、做強文化產業、做實文化惠民,在守正創新中著力打造文化「兩創」先行示範區,先後被評為全國文化先進縣、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山東省文化強省建設先進縣、山東省文化旅遊消費示範縣等榮譽稱號。

傳承歷史文脈

推出文化闡發新成果

近期,「儒家人文思想暨第三屆國際青年儒學論壇」在鄒城成功舉辦,來自國內外的近40位專家、青年學者齊聚一堂,圍繞儒家人文精神、孟子思想、孟學演變等進行了深入探討,論壇還收到10個國家和地區海內外青年學者投稿的學術論文近200篇,對促進國內外儒學、孟學研究交流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鄒城將優秀傳統文化研究闡釋作為重大基礎性工程,圍繞文脈傳承建平台、深挖掘、擴影響,推出一系列闡發新成果。在平台建設上,建成孟子研究院,與杜維明陳來等儒學大家合作設立工作室,引領孟子思想研究,確保方向明、思路清、定位準。在文化闡發上,組織專家學者系統解讀孟子思想,推出《孟子文獻集成》《孟府檔案全編》等研究成果,開展《四書》解讀,在「學習強國」等媒體平台播放110餘萬次,《孟子七篇解讀》榮獲全國古籍出版社年度百佳圖書。在擴展文化影響上,積極開展高端學術研討和對外交流活動,連續16年舉辦母親文化節,今年結合《家庭教育促進法》頒布施行契機,與2022年山東省家庭教育大會創新合辦,進一步放大母教文化影響力。

深度轉化創新

激發文化應用新活力

走進位於鄒城市孟苑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展示研究中心齊魯(鄒城)展示基地,鄒魯禮樂、孟府菜、剪紙、葫蘆烙畫、城前根雕等本地非遺項目依次呈現,讓前來體驗的孩子們產生濃厚興趣。

近年來,鄒城著力做好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代價值結合文章,創新應用形式,努力將文化資源「用起來、活起來」,助推經濟社會發展。打造「兩創」示範點,突出「以文化人助民安和美,成風化俗揚文明新風」主題,優選25個文化「兩創」示範點,推進提升「鄉村好時節」研學游、「禮門義路 浩然正氣」鄒魯禮樂展演等沉浸式體驗項目。打響「鄒東深呼吸」「孟子修學游」品牌,聚力「道闡尼山」5A級景區等文旅大項目規劃建設,打造孟子的「成長之道」「修身之道」等10條研學游線路,爭取省駐重慶魯渝協作幹部管理組列支經費,組織萬州區中小學生來鄒開展研學體驗游,推動兩地加強研學游戰略合作。提升「鄒魯尚品」品牌影響力,積極融入「山東手造」標準體系,整理手造資源基礎信息庫入庫資源60項,擁有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50人,「山東手造·優選100」遴選活動和「創意濟寧」文化產品設計暨「孔子文旅杯」手造大賽申報數量均居濟寧市第一,建設運營「濟寧好禮 鄒魯尚品」景區直營商店,精選各地「手造優品」300餘件,吸引濟寧地區25家重點手造企業參與,落地國家非遺鄒城展示基地。做優「儒潤鄒城365」品牌,組建「1+16+N」志願服務體系,著力構建「15分鐘志願服務圈」,全市志願服務隊伍達到640支,註冊志願者超過17萬人,培育「泉小哥」「管得寬」「幸福班車」等20餘個優秀志願服務品牌。

融入群眾生活

打開文化惠民新局面

《孟母三遷背後鮮為人知的秘密》《傳承的意義》《家教也是「美差事」》……這是鄒城市融媒體中心聯合多家單位推出的親子類節目《鄒魯家教大講堂》的部分內容,通過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家教理念推廣,三個多月的時間該節目已播出近30期,收穫超200萬人次點擊量,再一次彰顯了根植鄒魯大地的優秀傳統文化的強大魅力。

在推進文化「兩創」工作中,鄒城堅持「接地氣、惠民生」,不斷夯實文化傳承弘揚的強大群眾根基。創新文化表達方式,與山東廣電創新打造《國學小名士·孟言孟語》大型文化公開課節目,微博話題閱讀量超5億,引導本地文化工作者創作《鄒魯家教大講堂》《悅讀鄒城》等精品短視頻類節目,解讀歷史文化故事,展現孟子思想、母教文化時代價值。文藝創作豐富多彩,打造大型文化音樂劇《禮門義路》,目前已在全國巡演20餘場、吸引10萬餘人來鄒體驗禮樂文化,創作《斷機教子》《孟子湖畔》《孟母三遷》等一批精品劇目,打響「孟子鄉音」文化品牌,常年開展百場戲曲進校園、千場大戲進鄉村、萬場農村公益電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公共文化服務品質不斷提升。文化陣地利民惠民,提煉儒家文化經典元素和標準符號,融入城市、美麗鄉村、景點景區規劃建設,建成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917個、孟子學堂609個、「少年孟子」讀書班200個、「種文化創生活希望小院」102個、「孟子書房」20個。

本報記者 房茂鑫 孫遜 本報通訊員 盛超

「鄒魯禮樂」展演現場。記者 劉建新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