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十年時間!才聽懂《讓子彈飛》什麼叫驚喜這句話


1、吃涼粉那一幕,可以解讀出人是盲從的,當六子劃開肚皮的時候,沒有人在乎他是吃了一碗粉還是兩碗粉。可以解讀出孫守義這種小人物根本沒得選,可以解讀出一碗還是兩碗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要被帶入胡萬的邏輯中。

一部好的電影,就像一杯酒,喝下去之後唇齒留香,回味無窮。等你再想喝酒的時候,你還會想到你之前喝的那一杯。

2、大概二十年前,有一部已上映多年的片子突然火了,它叫《大話西遊》。

經過二十年後,又有一部上映多年的片子突然火了,它叫《讓子彈飛》。

人們發現,二十年後看電影沉默的人和二十年前看電影流淚的人是同一群人。

任何作品只有後人不斷地再理解、再創作才能有生命力。只有一知半解又想隨大流的人才想把它供上神壇、拉開它與其他人的距離,丟出一句「別拿這開玩笑」,顯得自己高深莫測。殊不知這電影本身就充斥著各種玩笑,玩笑就是它的修飾。

作品是用來看的,站著看,怎麼看都行。可偏偏有人想把它擺廟裡,跪著看。

明明這部作品滿臉都寫著「不許跪!」

3、黃四郎直到死前最後一刻才明白張麻子的理想與自己不一樣:一個為了私利,一個為了公義。那麼,同樣是留過洋的兩個人,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差異呢?

當張麻子準備返回山裡的時候,與他出生入死的一眾兄弟卻準備啟程去上海了。在外部矛盾解決後,內部矛盾就會凸顯出來,成為焦點。

一眾兄弟理解不了張麻子的理想,達不到他的高度,跟他在一起感到不輕鬆,分道揚鑣就是必然的了。那麼老三他們的理想是什麼呢?

從影片前半部分看,他們比較單純,思想中缺乏公平正義,只有私利,跟張麻子進城只是為了掙錢,最後去上海是想要過更好的生活,這本無可厚非,但是他們的思想境界預示著他們的未來基本就是師爺的翻版;而鵝城的民眾雖然響應了張麻子的號召,並且拿回了屬於自己的東西,但是從過程中他們的表現來看,同樣可以預見的是只顧私利、一盤散沙、不敢抗爭的他們還將重複老路。於是問題就出來了,張麻子的理想實現了嗎,張麻子真的贏了嗎?

4、最後的鏡頭是,張麻子一個人騎著馬追趕前往浦東的列車。何等寂寞!何等悲愴!孤膽英雄啊!

群眾呢?在家裡數錢呢!

如果說打倒活著的黃四郎是解放戰爭,追趕黃四郎的幽靈是文化大革命,那麼在這些運動中,群眾就是這麼個樣子?革命精神就是以為敵人已經死了所以我們可以沖了的心態嗎?

5、「他們幫誰,誰贏」這句話是從歷史的經驗中吸取的,是真理,但這是我們後來人的角度上才明白的,如果以當時的角度,人民會明白這個道理嗎?他們是不會意識到人民自己才是歷史的主人公,包括現在也有很多人認識不到「人民幫誰,誰贏」這個道理,以那時候教育以及認知水平恐怕更多人是保持「誰贏,我幫誰」這個態度,甚至是現在還有人保持這種想法。

電影中張麻子是明白「他們幫誰,誰贏」這個道理的,但是他站在人民的認知水平有限的角度上才說「誰贏,他們幫誰」。

6、其實在片中。這幾個人不止一次地在提醒張麻子,革命已經成功了可以走了,但是張麻子一直要留下來。

他一開始的跟大夥說的是報仇,所以這幫弟兄願意跟他在一起,但是後來發現張麻子的想法太大了,壓力也太大了,他們覺得不輕鬆,他們覺得很累,所以他們走了一條。更方便的路。什麼路呢?

有些評論認為老三們可能要變成黃五郎,黃六郎,其實應該不是這樣,他們並不是走黃四郎的老路,也沒有跟著張麻子繼續搞革命,而是開闢了一條新路。

正是這條新路才有了浦東,而張麻子對於這條路。並沒有抵觸,但是也並不完全的認同,所以才有了片尾。他默默跟隨。

他的眼前彷彿出現了師爺亦或是黃四狼的身影,那是他自己的一種懷疑,但是也僅僅是一種懷疑。是他對於老三們將來狀態的一種擔憂,同時也是對當下未來走向的一種擔憂,所以最後的結尾才是導演真正的意圖。

對現在走的這條路的一種擔憂。畢竟被打倒的階級的話,猶言在耳,彼時彼刻,恰如此時此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