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傳中的3種人性怪圈

還記得十年前剛追《甄嬛傳》的時候,我總覺得好幾個人物身上都存在某種矛盾。


最典型的就是曹琴默,她明明嘴上說著「這背棄舊主的東西,我是斷斷不敢用的」,自己卻背棄舊主,聯合甄嬛一起搞華妃,從而招致殺身之禍。


然而,增加了一些生活閱歷之後,我對這些人物身上的矛盾有了新的理解,這與其說是某個特定人物的性格矛盾,不如說是人性的怪圈


今天就來梳理一下劇中我看到的3個典型的人性怪圈。



01


第一個與安陵容有關。


在皇帝下令重審安比槐一案之後,眉庄寫家書讓父親多關照安比槐,安陵容的反應非常不屑:順水推舟的人情誰不會做?



她如此高標準地要求別人,但是她又是怎麼做的呢?


甄嬛在小產的低谷期時,她避之不及,不聞不問,甄嬛倚梅園復寵時,她是第一時間衝上來送順水人情:「臣妾日夜為皇上和姐姐祝禱,希望皇上和姐姐和好如初再無嫌隙,如今果然得償所願了。」



安陵容那麼嫌棄「順水推舟的人情」,自己卻就是這麼做的。


現實中就是有這麼一類人,比如,有些人嘴上說著「我可不是斤斤計較的人」「最討厭那些愛計較的人」,實際上他們就是特別愛計較的人,而且動輒就喜歡給別人扣帽子說別人愛計較。


沈眉庄寫家書這事對安陵容來說是不是順水的人情呢?


客觀來講,不是的。我之前分析過,眉庄是真的想幫安陵容,所以第一時間去求皇帝,只是被蘇培盛用得失利弊給勸住了。


後來皇帝決定重審安比槐了,她就第一時間寫家書了,這不是順水人情,而是真的人情。因為不管幫到了什麼程度,人家是真的出力去幫了,只是人家沒有為了幫她去做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事情而已。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做「全封閉自體」,就是一個人執著於自我,無法看到真實的他人。一旦別人沒有按照他的期待去滿足或者對待他,他就會按照自己的認知去衡量對方。


因為安陵容本來就是那種敷衍地喜歡做順水人情的人,所以當別人沒有完全滿足她的要求時,不管別人做了什麼,她也看不見,不領情,會一刀切地認定別人也是敷衍地做個順水人情。


這跟自私很像,但本質上是一種對他人的絕對忽略,就是她的世界裡永遠只有自己的需求和為難之處,他人的需求和為難之處她看不到,也不在乎。



02


第二個與曹琴默有關。


看到麗嬪啟用了背棄舊主甄嬛的康祿海,曹琴默是這麼說的:「姐姐真是好心性,這背棄舊主的東西,換作是我,那是斷斷不敢用的。」




而她自己就做了背棄舊主的人,背棄舊主不說,還再三進言要害死舊主華妃,所以太后和皇帝認為她忘恩負義,於是讓曹琴默的貼身丫鬟暗中下毒殺了她。



曹琴默好歹算是個聰明人,從她自身來講,她為什麼就意識不到皇帝也會如她一樣「背棄舊主的東西,斷斷不敢用」呢?


除卻一些曹琴默對皇帝權力運轉的不了解等次要因素,最核心的原因就是曹琴默追逐利益的格局太低。


之於她自己來說,不敢用背棄舊主的人,是因為害怕那些人損害她的利益;她自己願意去做背信棄義的人,是因為於她自身有更多的利益可得。


人,天性逐利。


說直白一點,很多人在利益誘惑面前,是很難堅守原則和底線的。尤其是在職場里,我算是看得清清楚楚:一個人不是不會背叛,而是背叛的籌碼不夠大,或者背叛的時機還未到。


再者,還有另外一層人性怪圈元素在裡面,就像電影《聞香識女人》有這麼一句台詞:


如今我走到人生的十字路口,我總是清楚哪條路是對的,毫無例外,我都清楚,但我從不走。知道為什麼嗎?因為太他媽難了。


而查理,他也走到了十字路口。他選擇了對的路,這是一條正確的路,充滿原則,通往個性之道,讓他繼續他的行程吧。


很多時候,人們清楚正確的路在哪裡,但下意識都喜歡走輕鬆的路。只要背叛華妃,曹琴默就能得到那麼多好處,她自然就食髓知味,一發不可收拾了。



03


第三個與甄嬛有關。


入宮之前,芳若給甄嬛做入職培訓時提到華妃容貌傾國傾城,所以寵冠六宮。


甄嬛聽罷,則說:「李白說過,以色事他人,能得幾時好?」



這時的甄嬛是驕傲的,自信的,甚至是帶著些清高的。她覺得一個女人的魅力在於豐富的內在,容顏易逝,是不牢靠的東西。


但是,甄嬛在經歷了小產的低谷期後,她復寵時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精心裝扮,用容色吸引皇帝:「明明最恨以色侍他人,可如今,我卻只能以容色吸引他。」



甄嬛這話透著對皇帝的失望,但更多的是對自我的負疚,或者說是一種對自我的不屑和無奈,就很像當下人們喜歡說的那句「對不起,我終究還是活成了自己最討厭的人」。


但實際上,這種負疚沒有必要。一些時候,人們是被生活推著往前走的,我們沒有選擇,只能做當下最好的決定,就如崔槿汐在聽到甄嬛這感慨的時候,立刻提醒她華妃已經要復寵有望,一旦華妃佔據先機得勢,局勢就不很不利了。


著名的心理治療師海靈格先生曾說:「罪惡感是成長必須付出的代價。」


只有當一個人願意去承擔突破固有認知所帶來的負疚感,轉化成認知的覺醒和突破,重新看見世界如實的面貌,活出自己獨特的樣子,這時候,才算真正長大為成人,才能有覺知地開創自己的命運。


沒有人是一成不變的,成長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完善對外在的認知和內在自我的過程。我們要保持開放的心態,對自己多一些包容,生命是流動的,不要固化自己的認知和評判。


其實這些人性怪圈並不是無法突破的,只要保持自我察覺和復盤的好習慣、學會適當的出局,就能相對理性且客觀地照見自己和他人。


這並不容易,但是意識到了總比渾噩地沉浸其中要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