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封金東溪筆談之五」家譜里的漢字知識(下)

研究家譜,還可以看出古人的文化修養和文明素質來,這從寫文章的用字和用詞上可見一斑。

中國漢字也有許多不文明和不怎麼令人舒服的文字,如,死、臭、屁、滾、罵、殺等等,諸如此類,常研究家譜的人會發現,在文明使用漢字上,古人要比今天的我們強得多,通篇盡量避開不文明的漢字。

家譜見得最多的就是人的生卒、婚配和葬山,一個「歿」字,一個「妣」字,一個「適」字其豐富內涵是我們如今的「去世」、「夫人」、「出嫁」無法相比的,而「福祉」、「東司」、「詬誶」的文明度又豈止是「福利」、「廁所」和「辱罵」能相提並論的呢?!

與古漢語相應而生的是繁體字,這是一對雙胞胎,如果非要有一個比較的話,我認為,繁體字和簡體字的區別不僅是文言文和現代文的區別,也是書面語和口語的區別,更是文雅深奧和通俗易懂的區別。本人並非是要復古推崇繁體漢字,但掌握一些繁體字,學習一些古漢語,對提高人的文化修養有百利而無一害。

寫文章是不是用文明的漢字,只有比較才能鑒別出來。

比如,前幾年台灣地區常用的「福祉」這個詞,我們大陸用的是「福利」,受台灣的影響,如今,我們也用上了「福祉。」相比而言,「福祉」就有一種濃濃文化味在裡面。再比如「火災」一詞,凡認得簡體漢字的人都知道這個詞的意思,但如果用「回祿」「祝融」來代替的話,恐怕就沒幾個人知道了。此類詞語在家譜里出現的不少,「東司」比「廁所」要文雅,詬誶比辱罵要文明,常說農耜、持籌握算、釁端的人與說農具、精打細算、爭端相比,其文化水平立判高下。

有的詞語如果沒有濃厚的歷史知識做功底,基本上是無法理解的,如絳縣之老、香山之老、萊婦鴻妻、王彥方之風等。

常言道,君子絕交不出惡語。古人對自己的言行和修養的有如此嚴格的要求,何況我們今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