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你好》:影片質量不佳是誰的責任

《哥,你好》的策劃案很明顯受到了《你好,李煥英》的啟發。故事描述了常遠飾演的男主人公,意外穿越回1980年代,幫助自己年輕時的父親魏翔和母親馬麗結緣的故事,在這一喜劇的拉媒過程中體會了親情可貴,並和今日已老年痴呆的父親重塑了關係。故事的喜劇內核,也許還借鑒於《夏洛特煩惱》的一句台詞:「從今往後我們各論各的,我管你叫哥,你管我叫爸。」這種「倫理梗」的包袱即使有些老套,做好了還是頗能討好觀眾,至少讓影片的喜劇性可以十分熱鬧。


有《你好,李煥英》收穫了54億元票房的珠玉在前,《哥,你好》的收益哪怕只是前者的零頭,都已經算大賺了。更不用說剛剛《獨行月球》中馬麗和常遠的演出也給觀眾也留下了不錯的印象,加上年初魏翔老師憑藉《這個殺手不太冷靜》獲得的口碑,加上中秋節合家歡的氣氛,可說本片演員組合和題材都讓人頗為期待。


當然,也有一說,本片的創作期其實和《你好,李煥英》的前後重合,似乎並不能明說是誰借鑒了誰,可能也只是創作上的不謀而合而已。但這部去年就在廣電拿到龍標的影片,今年才在這個時點上映,除了疫情造成的影響,肯定也有商業上的精準計算。與其他影片是否相似其實並不是原罪,好不好看才是評價的標準。


《哥,你好》海報


只是揭開表面精美宣傳的包裝禮盒,恐怕看過影片的觀眾會對裡面的「月餅」相當失望。所有明面背地的宣傳,最後都會變成令人不甚滿意的觀影體驗。甚至「含騰量」這樣的名詞,也無法形容影片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很可能大部分觀眾的不滿,會把影片質量不佳算在主演常遠甚至「開心麻花」身上,才剛剛在《獨行月球》中燃起的信心又被一盆冷水當頭澆下。


但本片其實和「開心麻花」並沒有直接關係。看片頭就知道,雖然幾位主演都是「開心麻花」的骨幹——再加上賈冰老師的助陣,但是「開心麻花」並沒有參與實際製作。投資最大的是前幾年在院線排行上還佔據桿位的「萬達影業」,而實際的創作方則是「墨客行影業」。說得白一些,就是「墨客行」作為影片的主要創作者,聯合出資最多的「萬達」公司,邀請了幾位「開心麻花」的演員,藉助他們仍處於喜劇熱潮的人氣勢頭,使用了部分與《你好,李煥英》重合的創意,拍攝了一部從商業策劃角度來看穩賺不賠的影片。


「墨客行影業」,在2019年的時候曾以一部《老師·好》,幫助主演于謙老師拿到了澳門國際電影節的最佳男演員獎。而那部影片也據稱以1000萬元左右的投資,拿下了3.5億元票房的成績,可以說在商業上大獲成功,口碑上也不落人後。那部影片的導演,本名張鶴欒,作導演時稱為「張欒」,據稱最初也是德雲社的一名相聲演員。而《哥,你好》這部影片,雖然「墨客行」沒再吸納德雲社的演員合作,變成了「開心麻花」的藝人,在商業路徑上似乎前後也有操作類似之處,都是藉助喜劇演員的人氣作為宣傳基礎,而本片導演也還是張欒。


《哥,你好》劇照


雖然這些電影創作的工業背景,觀眾不必去了解得那麼詳細,就像去餐館吃飯不用搞明白從哪裡採購原料一樣,但如果菜做得不好吃,甚至吃出了食物中毒,那麼弄清楚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誰是始作俑者,似乎也是非常合理的消費者訴求。


可惜的是一張電影票似乎也談不上維權這回事,觀眾再不滿意,無非出了影院罵罵咧咧,以後看到相似的演員出演,躲開不看罷了。而這次說實話,影片質量好或者壞,都不是演員佔大頭。幾位喜劇演員無非賣力去照著劇本演而已。背後最大的創作責任,還是編劇、導演和製片方。


《哥,你好》劇照


從第一分鐘開始,《哥,你好》的影片故事似乎就沒什麼新鮮的原創想法,基本落入了俗套。人物還沒出場,旁白介紹就把人設關係清清楚楚推給觀眾,似乎很擔心大家對於「老年痴呆」父親和「事業失敗」兒子的設定,有任何理解的困難。可實際上,影片之後的十幾分鐘,無論是父親昏迷在床,或是兒子穿越回過去年代的故事,都沒什麼新鮮可說的,無非是觀眾熟悉的一套商業敘事模板,很難挑出任何讓人覺得感動或是扎心的細節。這些問題不賴常遠的表演不賣力,或是魏翔的戲份太少,實在是從故事和劇本的情境角度,沒有什麼讓人感到特別的「親情點」,足以支撐這對父子關係的厚度。


而穿越後的情節,同樣也是在按照水波不興的方式展開。編導似乎在努力製造笑點,於是男主人公意外跌入女浴室,這個用過800遍的喜劇情境,又一次尷尬地被使用了。同時讓配角們七嘴八舌聊天,得以讓觀眾了解女主角馬麗那「女漢子」的人物設定,這種編劇手法似乎和一開頭常遠的出場一樣,同樣老套而缺乏新意。而常遠之後因為意外穿越破壞了父母的相遇,甚至危及到了他們的愛情和自己的出生,這個老梗不僅和《你好,李煥英》重合,更是一個從經典美國片《回到未來》開始,基本沿用了40年的老設定橋段。這都說明了編劇、導演或是製片方,都沒什麼野心,似乎覺得把故事編成這樣就足夠了。而對於觀眾來說,無非是重複又重複了一次的俗套而已。


《哥,你好》劇照


如果說影片還有一些亮點的話,那麼常遠之後幾次穿越回去的場景,似乎還是找到了影片故事的一些文化特徵:一種表現老東北工業建設的文化想像,努力在工人師傅們其實並不精彩的生活之中,創造出一絲優雅和浪漫的氛圍。包括在老派歌舞廳中,為了維護工人們的尊嚴與廠子的前途,與新興資本家賈冰展開鬥爭;也包括在車間中打造浪漫的愛情儀式和信物,或是在技術練兵中獲得工友們的尊重和肯定。


這些橋段,其實會有一些生造的部分,也許有的喜劇點會讓人頗感刻意。比如明明用銼刀銼一下就可以變大的戒指,卻最後不得不用上液壓機。或是為了表現神乎其技的技術能力,產生了「盲焊」的比武橋段。但至少還算是有些創意的。可能問題在於這些段落過於分散而缺乏內在聯繫。比如賈冰後一次遇到常遠的場景,「再見孫悟空」也許是全片最為好笑的段落,但如果刪掉,對於故事的前後連接似乎沒有任何損失,那麼也只能說影片片段小品式的段落設計過於明顯,缺少了內在情感和故事的前後機理。


《哥,你好》劇照。因多次調整檔期,該片許多物料上的檔期時間不一。但片方並未更新劇照


這些不足,可能都只是讓影片顯得缺乏亮點,但臨近結尾的設計,則讓觀眾看得十分頭大,甚至可能會惱火。當影片接近最後,常遠作為主人公不得不面臨最艱難的情感抉擇時,編導似乎想讓他在「保護父母還是保護自己」當中選一個。但這個設計所需要的前後情感鋪墊,似乎又遠超過編導現有的創作能力,於是故事生硬地變成了面對生產艱難的女主角,大家還要在病床前一起討論「保大人還是保孩子」的倫理問題。之後常遠對於該不該犧牲自己以喚醒父親救活母親的選擇,故事上又顯得十分混亂——可能在結尾處剪輯掉了一些比較生硬的情節,使得劇情突然變得更生硬了。


最終的結尾,像是突然從空中掉下來一樣,演變成了常遠結婚時痴呆的父親彷彿又看到了重生的母親。在一個貌似闔家團圓的美好場景中,影片故事像是被警察追趕的通緝犯,匆忙逃竄上了結局的火車,莫名奇妙突然消失在遠方。


《哥,你好》劇照


走出影院,不禁讓人聯想起香港電影上世紀最輝煌的90年代。由於電影市場的蓬勃發展,眾多小成本影片快速出爐,憑藉一兩個明星的出演,故事題材大多雷同或相互借鑒,很快就能吸引觀眾走進影院。即使質量缺乏新意,商業上倒也還算成功。那個時候的電影票房,還只是以千萬元來計算的,不像今日動不動就是過億的票房收入。


你說錯嗎?似乎也不算錯。但觀眾漸漸會越來越覺得這些影片值不回票價,會造成對影視工業的信心不足,成為日後市場崩塌的重要原因。


《哥,你好》的票房成績,看起來不會太差。質量上算不算爛片,也不是一個人說了算,大家見仁見智而已。但誰在為它買單,誰又要為最後的成片質量負責?也許並不是某個人具體的責任,但參與創作的人員,似乎都應該好好自我反思一下,你們又生產了什麼東西。


來源: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