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張翰、蔡徐坤到楊穎、劉浩存,藝人為何總被道德質疑

很不願意稱大多數的年輕演員叫流量藝人,但他們靠流量而活似乎又是不爭的事實。

對於老一代演員來說,像李雪健、陳道明、唐國強李幼斌…你即使忘記了他們的本名,但提到他們所飾演的人物,也會瞬間知道說的是誰。

這就是專業能力,也是演員的本分,如同士兵得會放槍、會計得會作賬、廚子得會顛勺、小偷得會抗揍…

所以年輕藝人最大的問題就是專業能力太差。稱他們為演員很難服眾,這其實是被質疑最多的。

不過從觀眾的角度講,自個兒找飯吃的娛樂圈好歹比豢養的作協要好點,你演的爛,觀眾不僅可以罵,還可以捂著錢包對你搞經濟制裁。你也拿觀眾不懂藝術說事,人觀眾都不帶正眼瞧你。

那問題來了,觀眾的經濟制裁似乎不太管用啊,藝人個個珠光寶氣、香車豪宅。這不符合市場規律不是。

這麼說吧,比如演藝圈就是個奶牛場,正常情況下,奶牛場和奶牛都靠產奶維持運轉,奶牛如果不產奶或者產奶量不行,別說沒草吃,那是得挨刀的。

但現在奶牛場基本不靠賣牛奶掙錢,都是把奶牛拉出去,佔個人流量大的地兒讓奶牛現眼。

這時候圍觀的人們看到的奶牛要麼雄壯威武,要麼嬌羞嫵媚。直觀感受是這牛可真俊。然後就好奇這牛吃的啥啊,靠啥保養的啊,脖子上掛的鈴鐺哪買的啊…

這問題可不能隨便回答,哪個廠掏錢多就翻哪個廠家的牌子,只要錢到位,說天天吃牛歡喜都成。

形象如此之好,產的奶應該也不賴,簡單直觀的邏輯沒那麼多理性思維。奶牛場吆喝兩聲,買奶的人就趨之若鶩。

感性思維下,人喝的就是個心情,所以一滴奶兌一桶水那已經是業界良心,你覺得不好喝,只能勸自己下次再也不上當。

但當牛再次被拉到鬧市區溜的時候,你看那牛那麼精神,不免神經兮兮的猶豫著要不要再買點奶嘗嘗,再加上旁邊有人攛掇:這次你都沒喝,怎麼知道不好。於是加班費又搭進去一回。

反正每次都上當,噹噹都一樣,不是你就是他,人口基數在那放著,每人犯兩回傻,就夠奶牛場賺翻了。

單靠吹牛皮那是體力活,坑蒙拐騙偷雖來錢快,但沒啥技術含量,哪有巨獸吞金既刺激又有挑戰性。為幾個小錢把奶牛拉出去遛彎已經很良心了。

奶牛場實控人忽悠大股東那才是抱著黑熊取膽,玩就玩大的。所以別覺得奶牛一次吃一萬斤乾草很奇怪,其實奶牛隻吃了一根,其他的嘛…

別急著心疼奶牛,為了防止奶牛出去嚷嚷,奶牛場會用鮮奶補償奶牛。你現在應該能理解奶牛為啥都個個細皮嫩肉,但你喝到的奶為啥那麼難喝了吧。

所以,奶牛並非真擠不出奶,而是奶牛場基本不需要生產周期長、產量低的牛奶作為變現的介質,作為噱頭就已經足夠了。

要這麼看,奶牛似乎很無辜,但也只是似乎,如果他們把吞進去的奶吐出來並肯叫出來,那就可以把似乎去掉了。但誰會放棄榮華富貴而去承受挨刀的風險呢。何況他們本身就是經過篩選的,真正的犟牛還是牛犢子的時候就被淘汰了。

回到正題,年輕藝人之所以被廣泛質疑,除了其是被擺在檯面,是作品直觀的生產者這一客觀因素外,根子在於其生產不出好作品。

用藝術理論去衡量藝人太過專業複雜。放大其道德瑕疵簡單直接,殺傷力也夠強。這其實也是觀眾的無奈。

如果哪一天他們真的不斷出優秀作品,那麼他身上的光環自然會遮住其瑕疵,寬容一定是基於對你能力的真正認可。

突然又想到中國男足,他們別說得世界冠軍,就是進個四強,吃鮑魚海參那還叫事兒,就是想吃月亮,球迷也扎堆搬梯子給你摘。

晦氣,不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