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遙影展觀察: 一個「3歲孩子」的樂與愁

文|島主 編輯|朴芳

在第三屆平遙電影展每場放映之前,都會有兩則貼片廣告。一則是程耳導演、賈樟柯主演的《不浪漫》,一則是王晶導演、白客主演的《不止不休》。雖然這兩部電影都還沒有正式開機,但在平遙參加影展的媒體和觀眾已經提前被它們洗腦。

《不浪漫》中,賈樟柯將飾演一名踏上找尋自我之旅的中年文藝工作者。在預告片的結尾,他對著鏡頭嚴肅地說道:「那我們重頭再來,重頭來過。」事實上對於從影二十多年的賈樟柯來說,首次出任電影男主角確實是一個「重新開始」的體驗。

但平遙影展不能「重頭再來」,它就像一個長到3歲的孩子,親人和朋友勢必要對他提出更複雜的標準,更嚴苛的要求,而不是一味鼓勵任由他野蠻生長。於是今年的第三屆平遙影展,面臨話題更多、掌聲更多、爭議也更多的境況,也在情理之中了。

從「1」到「3」

平遙影展熱鬧背後的樂與愁

毒奶(犀牛娛樂)在兩年前曾經來過第一屆平遙影展,整體感覺氛圍很輕鬆,展映的電影類型也很多元化,當中還有《嘉年華》這樣的口碑佳作。雖然影展體量不大,但是格局和視野很廣闊,當時還和朋友感嘆:「在中國能做出這樣一個影展確實不容易了。」

到了第二年,聽說影展增設了產業項目,即「發展中電影計劃」,今年展映的《番薯澆米》等影片就得益於這一計劃。賈樟柯本人雖然並不希望影展產業向內容佔比太多,但作為獨立導演的代表,扶持更多的青年導演是他義不容辭的責任,產業創投板塊上馬勢在必行。

今年重返平遙影展,可以明顯地感受到來參與的觀眾和媒體更多了,尤其是山西本地的觀眾,對於影展的熱情也越來越高。像《熱帶雨》《少年與海》等場次可謂一票難求,很多記者和觀眾只能坐在地上觀看電影,這是前兩年幾乎沒有發生過的情況。

事實上這也是平遙影展力圖打造與戛納等國際性大電影節差異化的地方。戛納的放映只面向媒體、產業等從業者,而平遙則在試圖打破從業者與觀眾的界限,讓所有喜愛電影的人在電影面前都是平等的,這種理念確實值得讚賞。

當然產業方面,平遙影展也沒有停止進步,賈樟柯在接受採訪時介紹:「今年的產業人士,截止到開幕前一天有600多人,開幕之後還陸續有人報名。可以說國內外一線的、活躍的電影投資公司、發行公司、宣傳公司全部派了代表來參加。」

對於參與平遙影展的導演和影片來說,這個平台確實成為了一塊比較有力的跳板,不僅有很多參展的華語影片賣出國際版權、國外電影賣出中國版權,一些獲獎影片也有了走向院線的機會。比如今年獲得費穆獎最佳影片的《熱帶雨》,據說就有公司正在積極運作上映。

這樣看來,平遙影展與產業其實是互相作用的,一方面平遙影展需要更多有生命力的華語、國際新片來豐富內容,而反過來它也可以幫助這些新片更好地走出去,這是一個良好、正向的生態循環圈。

不過這次還是會發現,在電影展的舉辦過程中暴露出的一些問題:比如最為人詬病的換票制度,這是非常令人「難忘」的電影節體驗。很多記者和觀眾早上五六點鐘就來票務中心排隊換票,可能要等到九十點才能拿到票,而且好的座位所剩無幾,浪費了大量寶貴時間。

這時候平遙影展堅持的「小體量」弊端就顯現出來了。隨著電影展知名度的提升、規模的擴大,越來越多的人湧入到電影宮內,如何平衡好各方的關係?又如何在現有的體驗與安排上進行優化,這是平遙影展下一步需要突破的瓶頸。

平遙與FIRST暗暗較勁?

其實大可不必

值得關注的是,前三屆平遙影展都是有政府資助的,而且資金呈逐年遞減趨勢。所以與前兩年相比,很多之前來過的媒體人明顯感受到今年的經費有些吃緊,問題隨之而來:明年第四屆變成完全自主運營該怎麼辦?光靠商業合作能夠撐得起這個為期十天的影展嗎?

平遙影展官方對這件事情倒是持比較樂觀的態度,賈樟柯在採訪中透露,今年影展四分之三的經費都是通過商業合作獲取的,像陌陌等企業則是從第一年就開始與平遙影展合作,關係很緊密,這種合作在明年獨立後可能會起到更加顯著的作用。

這種之前與政府合作,之後獨立運營的模式很容易讓人想到身處西寧的FIRST青年影展,相比較而言,FIRST在作品拍攝、推廣、打造青年導演等方面流程更完善一些。不過平遙似乎從一開始就沒打算走同一路線,「創辦平台供大家發展」是三屆以來一直貫徹的理念。

這可能也是我們聽說過很多導演是從FIRST走出來,卻很少聽到有導演是從平遙影展走出來的一樣。FIRST更多地是發掘導演、打造導演,而平遙則是幫助導演,出發點不一樣,得到的效果自然也不一樣。不過本質還是殊途同歸的——助力華語電影的發展。

最近就有很多報道在暗暗製造平遙與FIRST的火藥味,但在毒奶(犀牛娛樂)看來,其實大可不必。放到中國電影節展的維度中,平遙與FIRST其實都不夠成熟,但也都有閃光的地方。與其暗暗較勁,不如取長補短,對華語電影起到實質性的幫助才是關鍵。

尤其是在今年金馬獎「失聲」的情況下,內地除了上影節這樣的老牌電影節之外,亟須新的電影節力量來幫助新人導演、獨立導演發聲,也為更多偏作者化表達的電影提供一個公正、透明的平台來展映、交流,這可能才是這種電影節展最大的意義所在。

回歸電影本身,提振文旅產業

平遙影展未來會怎麼走?

第四屆雖然還沒到來,但有很多人已經對明年的平遙影展充滿期待。

期待主要來自於今年的開幕式上,賈樟柯公布了5部正在製作或者即將製作的影片,其中就包括文章開頭提到的《不浪漫》和《不止不休》,還有賈樟柯本人正在製作的《一直游到海水變藍》(原名:《一個村莊的文學》)。

這確實是各大電影節展都沒有嘗試過的事情。平遙影展這樣做一方面是提升觀眾的期待值,另一方面也是在展現信心:我們明年還會回來,而且會更好地回來。不過客觀地看,今年卧虎、藏龍兩大競賽單元的片子整體還是偏弱了一些,缺少爆款和口碑佳作。

選片邀片有多難,賈樟柯可能不清楚,但藝術總監馬克·穆勒心中肯定有數,因為影展的選片工作全部是在他的督導下完成。今年請到的影片國際首映的數量其實並不多,大部分都是跟在威尼斯、多倫多等電影節後面,說明電影展的影響力還需要進一步提升。

在選片類型上,平遙主要還是以現實題材作品為主,像《日光之下》《追兇十九年》《夜以繼夜》等新人導演作品走的都是現實主義風。今年競賽單元類型最獨特的《無名狂》是一部武俠片,由馮小剛監製,可是影展開幕前突然無緣無故消失,實在有些遺憾。

電影節的本質還是電影,只有擁有了好的電影,才能有更多的底氣在結構、立場、表達上做出改變。從這個角度來看,平遙影展的選片小組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這當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可能是當下所有處在成長期的電影節展面臨的困境。

期待電影展的還有山西本地人,尤其是平遙人。貓眼數據顯示,平遙2018年電影票房,比2017年增長了550%,對於一個50萬人口的縣城來說,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平遙影展確實在潛移默化間,影響著這裡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第一屆來到平遙影展的時候,很多當地的居民還不知道有這麼一回事,只聽說可能會有很多明星要來。但是明顯今年居民對於電影展的認知度高了,走到哪裡居民和你打招呼,都會問上一句:「你是記者嗎?來參加電影節的吧?」

賈樟柯作為山西導演的代表,不僅反哺故土,也在努力推動山西導演和電影作品走向國際。平遙影展每年都會有固定的「從山西出發」單元,雖然這一單元鮮有精品,但這些當地的青年導演經過平遙影展的推介,有了更多的關注度和工作機會,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如果未來回顧平遙縣的發展歷程,相信平遙影展的舉辦一定是重要的一筆,除了平遙古城固有的「景點效應」之外,影展對於當地的文旅產業也確實起到了一定的提振作用。

如果有機會,希望明年還能回到這座古城,來看看這個孩子有沒有長的更高,變得更健康。作為國內僅有的幾大藝術電影節展之一,真誠地祝願平遙影展能夠在未來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