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國慶檔, 最強演技「爭奪戰」? 丨獻禮演員圖鑑

文 | 光希 77

經歷了六天的「廝殺」以後,熱鬧的國慶檔已經接近尾聲。在《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攀登者》三部電影中,觀眾領略過共和國成立前夜爭分奪秒的時刻,看到萬家燈火中於屋頂嘶吼的少年,見證過3U8633緊急迫降的奇蹟, 醉心於攀登珠峰路上瑰麗而危險的風景。

由這三部電影組成的國慶獻禮陣容中,有像黃渤、吳京、章子怡這樣的銀幕戲骨,也有像劉昊然、陳飛宇這樣的青蔥少年,更有像井柏然、胡歌、李沁等進階中的實力演員,無論觀眾看的是熟臉,還是想要在大銀幕上認證自家愛豆的演技,都可以在國慶檔觀影中得到滿足。

眾多演員用表演配合電影鏡頭敘述,為觀眾呈現出了一幕幕或驚險或催淚的故事,同時也奉上了一出精彩的銀幕男女演員演技大賞。

《我和我的祖國》

男演員圖鑑:覆蓋全年齡段的演技派

《我和我的祖國》堪稱是一幅國內「老中青」優秀男演員捲軸,七個內容各異的故事裡涵蓋了國內各年齡段優秀男演員代表。

《前夜》篇中挑大樑的黃渤,飾演天安門廣場旗杆設計安裝者林治遠,他要確保開國大典時新中國的第一面五星紅旗安全升起。片中黃渤一改以往作品中留下的幽默逗趣形象,操著一口南方蘇北地區口音,個人特色被削減不少。

但也正因如此,他才成功「變身」重大歷史節點中平凡又不平凡的小人物,以緊湊電影節奏相輔相成的表演,為《我和我的祖國》奠定了一個穩健的開局。

《相遇》篇中的張譯,飾演的是一位為新中國原子彈事業奉獻青春的普通科研人員高遠。在《我和我的祖國》的七個故事中,張譯可以說是台詞量最少的男主演,他和任素汐在車上久別重逢的一段戲,台詞幾近於無,面部表情又被口罩遮擋,情緒轉變只能靠眼神支撐。

可就是這樣一段無聲的故事,硬生生被張譯演繹成了一場「沉默的告白」。他的眼神隨著任素汐的剖白由冷漠轉為動容,在抑制不住要摘下口罩與她相認的剎那,又能猛地收回釋放的一切情緒。離別戲中,在茫茫人海之中對任素汐的那個輕輕點頭,更是把「一切盡在不言中」演繹到了極致。

表演上的化繁為簡,張譯是行家。

《回歸》不同於《前夜》和《相遇》,主心骨不是單獨一兩位演員,而是由不同故事線組成的群像戲,杜江和朱一龍飾演的升旗手和護旗手是其中一環。杜江本已憑藉去年上映的《紅海行動》在主旋律電影中佔有一席之地,今年更是通過參演《烈火英雄》《決勝時刻》《我和我的祖國》以及《中國機長》,正式升級為主旋律電影「專業戶」。

在《回歸》的故事最後,他手捧國旗踢著正步,整個人挺得筆直,步伐鏗鏘有力,儀態標準到彷彿一名真正的軍人。

朱一龍相比杜江儀態略顯遜色,但在表演上沒什麼可挑剔之處,沉穩堅定取代了他貫有的溫柔氣質,短短几分鐘之內也讓觀眾看到了他不同於電視熒幕上的表現。

《北京你好》可以說是《我和我的祖國》中好評度最高的故事之一,近幾年不常露面的葛優在其中飾演一名普通的北京計程車司機。2008年奧運前夕的北京,到處洋溢著喜慶的氣氛,熱鬧的底色被塗抹在每一位老百姓身上。

因為本身就是北京人的緣故,葛優在這個故事中不像是在表演,北京人的局氣、厚道和大大咧咧的特質被他自然而然地呈現,看他表演,就像在看一個最普通不過的北京人每天都在經歷的生活。

「人戲合一」是觀眾對葛優的普遍褒獎,對他而言,故事就像生活,生活就是故事。

《白晝流星》將敘事視角聚焦在兩位流浪少年的身上,飾演沃德樂的劉昊然和飾演哈扎布的陳飛宇是除《奪冠》里的小演員外,年紀最輕的主演。他們身著破衣爛衫,蓬頭垢面地出場,完全顛覆了往日乾淨帥氣的形象。

故事中的兩人也各有精彩。劉昊然看到神舟十一號飛船著陸,內心經受極大衝擊和洗禮後流下的淚水,陳飛宇操著與當地人無異的地方口音「兼職」旁白,兩人都為這個故事增色不少。

他們的表演襯得上「白晝流星」這個美好而純粹的寓言。

除了上述幾位之外,王千源、張嘉譯、王洛勇、高亞麟、任達華等男演員也「散落」在各個故事當中,共同鋪陳著《我和我的祖國》的宏大故事,功不可沒。

女演員圖鑑:史詩里最美的文字

而在譜寫宏偉故事的史詩里,女性同樣是不可或缺的角色。如很多以男性為主的群像戲中,女人戲份或許不多,卻是可推動劇情發展、輔助塑造男性角色的重要存在。

被稱為演技派的任素汐在《相遇》中的發揮一如既往的穩定,如她在自己的每一部作品中,向觀眾展現出來的樸實特質,首先從角色形象上,便與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年代感貼合。

這個單元里,如果說飾演高遠的張譯是靠眼神完成了整部戲,那任素汐靠的就是大量的獨白。在她的獨白里高遠的青春被徐徐展開,她將一段被卷進歷史洪流里的愛情,用平淡的語言展現在觀眾面前。

大段自話式的敘述,想要觀眾看進去並達到共情,這很考驗演員的台詞功底。而從各個平台觀眾普遍的評論反饋來看,從任素汐前期平實的獨白,到後期看到新聞後的情緒漸進的哭戲,「無炫技」與「克制」是有關她的演技評論中出現最多的關鍵詞。可以說,她用平實的演技,立住了角色,展現出平凡故事背後的那股歷史厚重感。

截至10月6日,微博話題#惠英紅換帽徽#已達2.5億的閱讀量,這足以得見那個重要歷史事件對新中國的深遠影響,也可見演員惠英紅的功底。但比起演技,更被觀眾所關注的,該是情懷,一種真正經歷過那個年代大事件的香港人,對於「回歸」二字的情懷。

在《回歸》單元中,飾演港警的惠英紅,在採訪中談起那年的回歸時表示,「終於我等到了回歸,我終於知道自己有國家了」。她懷著這樣的感觸與情懷飾演了一名於歷史轉折事件中的普通港警,真情流露出那個年代的香港同胞,對於回歸的驕傲和激動。因此當鏗鏘有力的口令與《東方之珠》一起響起時,換帽徽成了這個單元最大的淚點之一。

微博話題#宋佳 給我整個8#在10月4日當天上了微博熱搜,截至10月6日,該話題閱讀量已達5.2億。在《護航》單元中,宋佳所飾演的呂瀟然是個好強的女飛行員,她能在飛行訓練中面對男飛行員的小瞧,不服輸地喊一句「給我整個8」,也會因為太優秀反被選為預備隊員時,含著淚服從安排,臨陣時冷靜處理好隊友飛行中遇到的故障,成功完成備飛任務。

不管是外表的颯爽,還是骨子裡的不服輸,可以說有著一股倔勁兒的宋佳,本身便與呂瀟然這個角色十分貼合,這種貼合讓角色更加立體,配合導演文牧野獨特的表達方式,作為電影的最後一個單元,讓不少觀眾眼前一亮。

《中國機長》

男演員圖鑑:駕駛室內的「三足鼎立」

《中國機長》中男演員的戲份比較平均,主要圍繞張涵予飾演的機長、歐豪飾演的副駕駛以及杜江飾演的第二機長展開。

張涵予飾演的機長劉長健,是3U8633得以成功著陸的靈魂人物,除去上機前和下機後的日常生活片段,張涵予在表演上的發揮空間基本集中於事故發生後的駕駛室。由於改編自真實事件,機長這一角色有原型人物和大量資料作為參照,加上前期關於飛行的理論和實踐培訓,張涵予基本還原了飛機出事後機長的臨場反應,沉著冷靜,臨危不亂。

歐豪飾演的副駕駛徐奕辰,是一個性格對比鮮明的角色,上機前他弔兒郎當,喜歡與乘務員打鬧,因而不被機長看好。但在飛機出事後,他先是險些被甩出駕駛室,後又在受傷的情況下仍能堅守崗位,配合機長完成飛行任務,絲毫不拖後腿。這一前後對比讓機長對他改觀,也讓徐奕辰成為《中國機長》中角色優勢比較突出的人物。

歐豪是國慶檔的常客,他在《我和我的祖國》中也有出演,影片《前夜》單元中他是拿著擴音喇叭坐在屋頂喊話的意氣青年,《中國機長》里他是關鍵時刻不掉鏈子的副駕駛,兩個角色被歐豪賦予了截然不同的色彩。

杜江也是一個在國慶檔刷屏的男演員,他在《我和我的祖國》中已有精彩表現。不過兩相對比之下,《中國機長》的表現可以說是中規中矩。經過《紅海行動》《烈火英雄》等電影的錘鍊,杜江對危機情境下人物狀態的拿捏已經駕輕就熟,他頂著狂風從客艙艱難走回駕駛艙的過程,是電影中很令人揪心的一幕。

女演員圖鑑:空亂里最強的鎮定劑

相比男演員的「衝鋒陷陣」,女演員在這部電影中,則更多是在後方「平亂支援」。機長們把「專業」二字貫穿於整部電影,而空乘們把「安全」二字,送到了觀眾面前。

在電影《中國機長》中飾演乘務長的袁泉,可以說是整部電影女演員中,發揮最穩定的一個。「袁泉演技」在《中國機長》上映期間衝上微博熱搜,從評論中看,袁泉在電影中的表現,被觀眾評作是足以「以假亂真」式的演技,不少觀眾稱在觀影過程中,面對袁泉時沒有一刻齣戲。

由真實事件改編的作品,在已知結局的情況下,多數拼的,就是演員演技與情節處理。從演員角度來講,飾演一名訓練有素的乘務長,首先形體上,微笑和鞠躬的角度、客艙服務時對位置的掌握、語氣的把控等,種種細節處理反映演員是否對這一職業有深刻理解。

外在立住了,還有內里。作為一名乘務長,在面對一眾乘客於死亡面前的慌亂和失態時,能否展現出足以服眾的專業素養,是能夠立住這個角色的關鍵所在。

從最初面對土豪乘客的無理訴求時,袁泉所展現出的「營業式真誠」,到後期面對乘客逐漸失控的危機時刻,面不改色的安撫與體現出令人信服強大氣場,袁泉從內到外,立住了這個角色。

「一對空中姐妹花」,綜合各平台的評論來看,這是大多觀眾在觀影后給出的評價。相比袁泉所飾的乘務長在大危當前的鎮定與剋制,飾演空乘的李沁與張天愛在情緒上的表露更多,所展現出的,是除專業之外,空乘年輕與少女的一面。

從外在來講,兩位演員對青春靚麗同時又擁有專業素養的空乘人員,在行動細節的處理上立住了。但從各平台的評論中,部分觀眾認為兩位演員的台詞功底相對薄弱,尤其在空乘們就坐後,日常閑談與調侃的劇情時,大段的對話就不免暴露出演員的台詞功底,讓不少觀眾略覺尷尬。

不過危機降臨時刻,兩位演員對這一緊迫情境下空乘人員的心理、動作處理上恰到好處。如李沁散亂髮絲下強制鎮定的眼神,張天愛手護著孩子,將身體壓到最低等,她們從眼神、動作等各方面,展現了一名空乘在面對危險強壓慌亂,輔助乘務長安撫乘客,協調艙內秩序時的專業素質。但也許是劇情本身並沒能賦予個體太多的深度,和給演員更大的發揮空間,整體來說,兩位演員在電影中的表現,中規中矩。

《攀登者》

男演員圖鑑:文戲與武戲,小生與硬漢

《攀登者》是國慶檔另一部「集大成者」,集結了吳京、張譯、井柏然、胡歌四位中國影視行業的「中堅力量」。

吳京飾演的登山隊員方五洲,因為在1960年登頂珠峰後沒有留下影像資料,不受國際認可,所以在1975年,他再次率領年輕隊員登頂珠峰,挑戰「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此次吳京在片中依然有大量動作戲,除去攀登時必要的動作戲,還包括只拴一根安全繩實景拍攝的徒手爬工廠、負重作業等「極限」操作。

動作戲之外,吳京在文戲方面也有突破,片中一場方五洲在十三年後收到登山隊召回通知,一邊吃面一邊無聲痛哭的場景,展現著無堅不摧的登山隊員內心最為柔軟的一面,以及和章子怡飾演的徐纓之間大愛和小愛交織的情感,也突出了吳京作為演員在細膩情感上的把控。這些情感呈現弱化了他「動作演員」的標籤。

已經在《我和我的祖國》憑藉眼神戲「出圈」的張譯,在《攀登者》中又貢獻了另一種情緒表達的方式。他飾演的曲松林最初信奉的是「任務大於生命」,在李國梁犧牲以後,才領悟到了方五洲所秉持的「生命大於任務」的意義。

片中他親自找回李國梁的屍體,抱著方五洲失聲痛哭的一幕,與《相遇》中那個淚水在眼眶裡將落不落的堅毅形象形成鮮明對比,一面是極致的內斂,一面是毫無保留的釋放,張譯做到了在兩種極端情緒之間的恰當處理。

井柏然和胡歌在片中分別飾演年輕的登山隊員李國梁和楊光。李國梁身兼攝影師,在犧牲前為了不連累隊友,將相機扔了上去,主動割斷了自己身上的繩子。被方五洲保了性命卻沒保住相機的曲松林,和臨死前保住了相機的李國梁,是歷史和現實的殘酷對照,他的死也成為壓倒曲松林的最後一根稻草,曲松林從此再也不敢讓隊員做冒險犧牲。

胡歌飾演的楊光如同他的名字,算是登山隊中的一抹亮色,他的人生經歷了非常重的打擊,父親因為馬凡綜合症去世,即使有被遺傳的可能,他也沒有放棄登上珠峰的願望。在極寒天氣下把睡袋讓給了其他隊友,最終導致自己被截肢,沒能登上封頂。

《攀登者》之前,觀眾已經許久未在熒幕上見到胡歌,這次時近一年之後的「回歸」,雖然按照時下流行的「番位論」來說,胡歌只能算是五番,但楊光這個角色外在開朗幽默,實則堅毅十足,他所體現的被截肢後依然要憑藉假肢登上珠峰的「攀登精神」,是影片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女演員圖鑑:風雪裡最暖的日光

《攀登者》中的女演員,同樣是未上映前便令觀眾翹首以盼的陣容。

章子怡的演技毋庸置疑。可這一次眾多實力派演員並沒有能挽救因劇情等失誤而導致下滑的電影口碑。從不少觀眾的評價來看,「一部宏達的愛國主義片被拍成了兒女情長,女性角色成了道具人」,是被觀眾詬病最多的。

因此,雖說從演員本身來看,章子怡一笑一淚都是演技,足以駕馭氣象專家徐纓。但徐纓這一角色在電影中大量的篇幅,被放在了感情上。後期的登山中,比起氣象專家這一職業的戲份呈現,電影對徐纓的處理,將更多的比重放在了迷路、因恐懼而大喊大叫的失控情緒和與方五洲的感情戲呈現上,愛國主義情懷在其中被削弱。這或許也是導致徐纓的犧牲在觀眾看來情感分量並沒有那麼沉重的原因之一。

而這不免就導致演員的演技被劇情與角色限制了發揮的空間,使演技無從施展。電影中包括曲尼次仁在內的兩位女性角色,可圈可點的演技被兒女情長「襯托」地平平無奇,從觀眾的評價來看,「戀愛腦」成了出現頻率最高的詞,觀眾對於演員本身和其演技的關注度,反倒被大大削弱。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的三部獻禮片,在國慶長假里賺足了觀眾的眼淚。三部獻禮片均是從平凡人物出發,以歷史為背景,向觀眾呈現出不同年代各有的特色。

從目前的票房成績也足以看出,這類在真實事件基礎上,以小人物小事件烘托歷史洪流中不變的愛國主義情懷的創作表達,是能被觀眾接受並喜愛的。而這樣的成績,離不開其中的每一位演員。

「為祖國獻禮,是身為演員的榮譽。」這是在上映期間接受媒體採訪時,他們不約而同的一句話。在每一個被還原的歷史故事裡,他們化身為一個個鮮活的平凡人物,為觀眾帶來一段段新中國成立70周年以來,不同事件節點下的普通人與祖國息息相關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