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為王時代, 營銷對電影票房還有多少作用? | 專訪安玉剛

作者 | 程夢

當《紅海行動》《我不是葯神》《哪吒》等一眾口碑電影都取得不俗的票房成績的案例不斷出現,而《上海堡壘》《銀河補習班》等上映前期聲勢頗大的影片最終票房卻難以達到預期,口碑票房雙失現象時有發生。行業及觀眾越來越相信電影市場是有規律可循的,即內容取勝。

但與此同時,伴隨著內容為王這一認知,針對電影營銷也出現了一種聲音:既然內容開始決定影片的票房成績,那電影營銷作用將會越來越弱化。

那麼「內容為王」時代,電影營銷對於影片的作用是否真的在減小?會不會如一些人所言,隨著觀眾觀影素質提高,對於「口碑」電影來講電影營銷越來越難起到效果?帶著這些問題,貓影文娛專訪了影行天下CEO安玉剛。

擴大開口

「我非常認可內容為王這個說法,不管是收費還是免費,小屏、中屏還是大屏,內容永遠是最重要的,但這並不表示營銷所代表的這種市場環節沒有用了。」並非是偏向自己所處行業熱血一說,安玉剛接下來給出充足的解釋。

在他看來,營銷對於口碑電影同樣有著加持作用——擴大開口。

一般來說,所謂的口碑影片,在沒有營銷或沒有做好營銷的情況下,通過前期影片少部分精準客戶觀影之後的口碑傳播,帶動首波被安利進來的觀眾。之後憑藉優質的內容,口碑逐漸累積,一波又一波新的觀眾進來消費,電影的聲勢滾雪球越滾越大,最終實現超預期票房。

「對於擁有靠口碑逆襲潛質的影片,如果最初就將開口開好,它會不會有更好的成績?」聊到這裡,安玉剛提出問題。

「可是,影片的天花板就在那裡,開口大小會不會只是決定票房達到天花板的時間長短?」

面對貓影文娛(maoyingtv)提問,安玉剛給出了不同的看法:「我從不認為影片票房有所謂的天花板,不能因為營銷沒做好,你就給電影套上一個天花板的套子。」

他首先解釋了擴大開口後在用戶人群上的增持,除了吸引到影片直接受眾,一部分有著從眾心理的觀眾也能被吸引進來。

再就是體現在口碑傳播上。影片一開始的用戶人群足夠龐大,談資需求更高,口碑傳播就會更快更廣。「就如同在最初就將滾雪球的胚子做大,疊加效應下,滾起來的雪球比慢慢累積下的只會更大。」

像這種前期營銷做得好,上映前就口碑爆棚,最終達到亮眼票房成績的影片也不在少數,如《我不是葯神》《哪吒》等均是在上映之初就已經引爆網路。

撬動情緒

另一方面,口碑電影之所以打動觀眾,被口口相傳,大多是跟影片撬動了某一社會情緒有關。親情、友情、愛情也好,快樂、悲情或者如今的愛國情也罷,牽動觀眾情緒才會讓觀眾肯不遺餘力「安利」。

而將影片中傳遞的內容與大眾情緒做連接也正是營銷所做的事情,這也是安玉剛一直認為的營銷價值所在。「電影在社會體系裡面其實是一個精神層面的東西,它不是一個純商品,更多是需要我們以一種能撬動社會情緒的邏輯去賣它。」

相比來說,那些能撬動社會情緒的影片「出圈」似乎也要容易的多。比如當前國慶檔《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攀登者》三部影片,上映之前眾多觀眾就翹首以盼,甚至列進假期必做清單。

之所以還未上映就如此牽動人心,與前期物料中傳遞給大眾影片中極致愛國情懷有著很大的關係。正值祖國70周年慶之際,眾人心中愛國情懷正濃之時,三部影片貼上了「獻禮片」標籤,展現的又是愛國情,理所當然率先獲得大眾情感傾向。

事實上,在安玉剛看來,現如今營銷已經成為產品本身的一部分。用戶對於產品的認知、購買、體驗、評價等一些列動作,才是交易的完整過程。無論是出於哪一個層面,營銷都是電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當然,前提還是要將營銷做好,讓他能成為影片的加分部分。

營銷誤區

談到自己的營銷理念,安玉剛概括為:精準營銷,趨好而行。

所謂精準營銷,不僅僅是精準定位影片的目標用戶,而是將這些目標用戶也進行分類,針對不同目標用戶進行針對性營銷。

以預告片為例,有人傾向於靠一支預告片就能剪出打動所有人的賣點,安玉剛的做法是一支預告片有一個明確主打方向,突出核心宣傳點,專註於打動會感興趣的那一撥人。「除了人民幣,沒有一個東西能取悅所有人。」他玩笑道,「大眾口味各不相同,想一支預告片就做的讓所有人都喜歡,是很不現實的。」

所以很多時候,他的營銷工作都是在分化進行。「比如我做第一個預告片的時候,針對的是男性用戶,我的語境、標題,預告片的剪法等都會是側重於男性喜歡的方式去進行,至於女性用戶會怎麼看,那可能就是我第二支預告片中要考慮的事情了。」針對一撥人,就只做這一波人喜歡的事情。

做營銷時,安玉剛同樣還奉行趨好而行。「市場上出現過一些項目,因為所謂粉絲反應不好,不斷進行修改,規避這個畫面調動那個語句,但是改來改去還是難以做到讓所有粉絲滿意。」

永遠在趨壞而行,加大工作量不說,最終也很難收穫更好的營銷成果。因為任何一個產品,有喜歡的人,就一定有討厭的人。與其如此,倒不如忽略掉不喜歡的那波人的看法,參考喜歡的這群人的反饋,將他們喜歡的東西再加大,牢牢抓住這群人。

「所以我的邏輯就是,找到喜歡我的人讓他更喜歡我,最後來買我。」安玉剛總結。

變與不變

進入電影營銷行業十多年時間,先後共參與100多部電影的營銷工作,安玉剛作為國內電影營銷市場發展親歷者,對國內宣發語境的變化也有著親身感受。

「變化太多了。」安玉剛回憶著。首先是渠道上的變化,如從他剛入行時報紙、電視欄目平台,發展到之後的資訊平台時光網、新浪頭條等,之後開始有了互動性平台微博、人人等,再到如今的短視頻時代的來臨,宣傳渠道經歷了幾次變革。

其次是用戶接受信息的行為也在變化,從最早被動接收訊息,到挑選資訊讀取再到如今互動式接收資訊等,這些改變就要求營銷的方式也需要進行變化。

所以我們看到,電影的營銷方式也從過去的線上比較單一的資訊傳播,線下首映禮等逐漸演變成各色線下活動、品牌聯動、線上社交網路運營等形式。

如從2011年《失戀33天》的《失戀物語》刷爆微博和人人網後,創意視頻推廣就開始變成了電影營銷的標配。再到《前任攻略3》中《體面》《說散就散》兩音樂在抖音上為影片帶來高曝光度,短視頻又成為了電影營銷的新陣地。

「還是找到目標觀眾,投其所好」,安玉剛認為不論營銷語境如何變化,營銷工作的核心是不變的。在他看來,不管是營銷渠道還是營銷方式,都是隨著用戶的腳步和方式在去進行。所謂的變化,核心還是來源於用戶行為變化。

在安玉剛看來,未來電影營銷趨勢應該是「大數據+用戶行為心理學」共同作用的產物。首先是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的技術優勢,更快、更全面、更精準的尋找到目標受眾,並針對目標用戶信息接收行為、購買行為的變化而不斷更新相應的營銷動作,最終實現轉化。例如今年他的團隊在做《哥斯拉2:怪獸之王》項目時,根據市場環境和用戶行為的變化,專門成立了一個短視頻營銷團隊,專門針對類似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台,定製符合平台用戶喜好的內容,並在大數據的作用下精準擴大影響力,用年輕人喜歡的方式為影片做營銷推廣。

最後安玉剛也表示,短視頻營銷會是影行之後比較重視的方向。「用戶在哪裡,營銷就必須去到哪裡。緊隨用戶,營銷才能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