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上映多年的《羅曼蒂克消亡史》,程耳大導演,一眾大腕明星個個演技不俗。劇情、服裝、畫面、音樂,無不透露著十足的文藝氣息。略顯拖沓的上海方言,配上也著實不易。「上流」社會的民國范里,夾雜著暴力、背叛、桃色、奴役,加上錯亂時空的燒腦效應,似乎也算是觀眾觀影水準的過濾器。1.5億的投資,1.23億的票房,恰恰說明了它的小眾與出眾之處。細品之下,這些都不算啥問題,看電影各有所好,拍電影有賺有賠。那麼,這裡面真的沒問題嗎?讓我們細細數來它的四宗罪狀。
一宗罪:肆意毀謗英雄先烈
(汪壽華 1901-1927 ) (周先生 劇照)
影片中,被陸先生下令活埋的周先生,歷史原型是早期工人運動領導人汪壽華。這部影片最大的問題,就是把為工人階級拋頭顱、灑熱血,大義凜然、堅貞不屈的革命先烈,醜化成包養情婦、收受賄賂、膽小如鼠的腐敗分子。如果杜月笙活埋的是出賣工人利益的貪官,蛀蟲,上海解放時何必要擔驚受怕遠逃香港。真不知當年這片子當初是如何審片的,是怎麼審出來的?我想某些人還是真應該暗自慶幸,可惜《中華人民共和國英雄烈士保護法》出台晚了點,法律執行上沒有溯及力。
二宗罪:替黑老大歌功頌德
(杜月笙 1888-1951) (陸先生)
影片中的陸先生,曉民族大義,重兄弟感情,拒美色誘惑,他為抗日失去至親,一副讓人不得不敬重的儒雅風度、硬漢派頭。而陸先生的原型,上海灘黑老大杜月笙,雖然沒有和日本人合作賣國,但他也沒有什麼至親為抗日獻身,更不是滿門忠烈。他開賭場、煙館、妓院,為蔣光頭當打手、做夜壺,他因囤積居奇和一心「打虎」的蔣大公子內訌,成為上海灘的一件笑柄,他先後娶五房姨太太也是不爭的事實。試問,難道要向這樣一個大流氓學做人?
三宗罪:極端鄙視底層人民
(黃金榮1868-1953) (王先生)
影片極力渲染著著民國「上流」社會的各種優雅,就連男盜女娼、殺人越貨,都顯得文藝范十足。而對於底層的描繪,絲毫看不到樸實、善良、人性。麵包店打工仔小張,為追求老闆女兒耍滑頭,結果聰明反被聰明誤,讓老闆擺了一道。出生農村的黑道馬仔童子雞,甘願拋棄老家女友,去和一個妓女廝守。影片通過展示這些一門心思算計、吃相極其難看的角色,把所有愚蠢、貪婪、絕情的人設,都扣到了社會底層人民的頭上。殊不知,影片一心想樹立的人格燈塔——陸老闆的原型杜月笙,也是從社會底層鑽出來的。
四宗罪:暗自詛咒新的時代
影片的最後,陸先生孤寂落寞地離開了曾經帶給他無限風光的城市,正如影片的標題,宣告了羅曼蒂克的最終消亡。灰暗壓抑的基調,似乎預示這座城市從此再無傳奇、再無生機。陸先生的離去,從他的表情可以看出,無疑是鬱悶和不幸的。吸血者離開了供他盤剝的奴隸,無疑就是末日的到來。但對這座城市中的其他人而言,這種羅曼蒂克的消亡,到底是幸運,還是不幸?與隻手遮天的黑老大的相比,背井離鄉的年輕人,賣身求存的風塵女,那些民不聊生的親歷者,感受應該是大相徑庭的。而真正的受益者,才不會詛咒這個時代。
(黃金榮在大世界遊樂場大門口掃地 1951)
影片中,影星吳小姐說,導演的意思是這部電影是拍給下個世紀的人看的。
電影的導演程耳,在接受採訪時也說,「同樣的一部電影,比如《羅曼蒂克消亡史》,有的人很喜歡,有的人不喜歡,說到底都是文學修養的問題。」
說實話,這部電影在純技術層面,還是有一定欣賞價值的,但從價值導向上,則令人厭惡,上下散發著公知慣有的矯情、傲慢與惡臭。
所謂「文學修養」,乃是有階級性的。一角冰山下面,是無法掩蓋的利益、立場、愛憎。
這些黑老大們的任何一絲「優點」,不管是作秀還是真性情,它都想要放大千百倍,再刷十遍金粉。似乎唯有他們在守護著、建設著、熱愛著這座魅力之城。而底層的痛苦,社會的黑暗,制度的失敗,統統被選擇性失明了。
可惜,流氓再有文化,也成不了俠客。
而一些所謂的文化人,進門一貫趾高氣昂、出門永遠腰膝酸軟,他們自以為是地耍著小伎倆、打著小算盤,終會被人不齒。
陸先生在香港海關的那一低頭,暗喻著一個時代的落幕。而影片意圖通過引發想像來加以詆毀的,恰是即將到來的新時代。
正如這個影片熱度,黑老大的羅曼蒂克,舊勢力的羅曼蒂克,終將在歷史進步中消亡。
在他們曾經呼風喚雨的十里洋場上,人民的羅曼蒂克,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