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上映票房就飆2億! 年度最強陣容, 拍出中國人的七種精神

香港回歸前一天,我還是個真·孩子。

學校提前下了課,我蹦跳著走回巷子口,老遠看到爸爸正往家門上插小紅旗。一進客廳,平時總罩著繡花罩的電視機已經打開了,一旁的小方桌擺滿西瓜、乾果、啤酒。「回歸真好,比過年還熱鬧!」——這話回想起來幼稚的可笑,但確確切切是我那一刻所思所想。

再往後,記憶被時光擦出毛邊兒,日漸模糊。

依稀還記得駐港部隊的車跨過邊界,行走的兵哥哥腰板好直。

維多利亞港的煙火表演好美,擁擠的人潮喜氣衝天。

時間接近零點,我忍不住跟著倒數:

「5、4、3、2、1!」

《義勇軍進行曲》奏響,五星紅旗和紫荊花旗升起在香港上空。

我尖叫一聲回頭,才發現爸媽竟然紅了眼眶。

……

那時的我尚不知曉,渺小的我們並非過客,而是這浩瀚歷史的一部分。

1997年7月1日這一天,從此鑲上金邊。

記憶著實有趣。

曾以為忘掉的瞬間,其實只是躲在記憶匣子深處,等待鑰匙開啟。

這把鑰匙,可能是一個照面,一首歌,一部電影……

就像那天看《我和我的祖國》,《回歸》這個故事裡,《東方之珠》的旋律響起,記憶猝然被激活,我不知不覺中已淚流滿面。

無從解釋,也無需解釋。

今天電影點映,一票難求。

不同城市、不同影院,同一種滿座。

在想二刷沒搶到票後,我隨手查了下今天的上座率——

88.5%!

這高得出奇的熱度,只能說一句,牛逼!

在看電影之前,我對它的期待更多的是出於對「中國電影夢之隊」的期待。

七位導演,七個劇組,拍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來7個重大歷史瞬間。

如此頂尖陣容和宏大敘事,別說今年,近幾年都難以超越。

但同時,任務也很艱巨:

要怎麼拍出主旋律題材的實感?

看完電影,一顆心安穩落地——

《我和我的祖國》,重點不僅在「祖國」,還在「我」

在祖國的高光時刻,「我」在做什麼、想什麼、付出什麼?

影片正是以這個視角切入。

它聚焦的不是英雄,而是每一位平凡而真實的中國人。

這是對主旋律影片的顛覆,亦是影片最動人的地方。

在每個故事裡,我都能看到獨屬於中國人的精神特質

因而,歡笑和淚水都成為本能。

《前夜》

中國精神:眾志成城

導演:管虎主演:黃渤 / 王千源 / 歐豪事件: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49年9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夜。盛事當前,許多人徹夜未眠。

林治遠(黃渤 飾)便是其中之一。

林治遠時任建設局技術負責人,同時也是天安門廣場旗杆設計安裝者。

開國大典當天,他要站在毛主席身後,親眼看著主席按下按鈕,讓紅旗順利升起。

要知道,這不僅是新中國首次使用電動裝置升旗,也將升起新中國的第一面五星紅旗,意義重大,要確保萬無一失。

然而,如果做不到「萬無一失」呢?

大典前夜,問題接二連三。林治遠和他的戰友們開始與時間賽跑,與困難搏鬥……

時至今日,故事的結局我們已然知曉。但《前夜》的動人不僅在於結局,還在於過程;不僅在於紅旗升起的光輝萬丈,還在於榮耀背後的驚心動魄和熱血沸騰

這一夜。

林治遠測量、電焊、燒鐵水、爬上20多米高的廣場旗杆。

這一夜。

林治遠的助手梁昌壽(歐豪 飾)爬上屋頂,在旗杆和天安門城樓之間跑了不知道多少個來回。

在他身後,還有同樣徹夜奔忙的軍人,用儘力氣確保任務完成。

這一夜。

北京老百姓從四面八方趕來,送紅綢、送金屬、送上對祖國的拳拳愛意……

林治遠打開門的瞬間,我看到的是:

中國人的至柔至剛,中國人的眾志成城。

當開國大典上第一面五星紅旗冉冉升起,光影與現實交疊,我彷彿聽到自己砰砰的心跳。是激動,也是感動。

無法親證歷史,卻深切懂得了歷史如何鑄就。

見證紅旗飄揚的,不只有廣場的20萬群眾,還有全國的四萬萬同胞;成就這一歷史時刻的,也不只林治遠,還有全國四萬萬同胞的心。

《相遇》

中國精神:隱忍

導演:張一白主演:張譯 / 任素汐事件: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你願意等愛的人三年嗎?三十年呢?

一輩子呢?

如果覺得這問題太難,那我們換個問題:

你願意為事業奮鬥,沉默三年嗎?

三十年呢?

一輩子呢?

面對這兩道「送命題」,疑惑、猶豫、不解、拒絕……都是正常反應。

但事實是,有無數人作出了「非正常」的選擇:

他們隱姓埋名,一走就是幾年、十幾年,甚至「人間蒸發」一輩子。

從工作細節到個人姓名,都不能吐露一個字。

「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兒,要把在基地看到的一切,永遠爛在肚裡。」

——這就是當年科學家們獻身國防科技事業的準則之一。

1964年,北京。一輛公交車上,高遠(張譯 飾)和方敏(任素汐 飾)相遇了。

三年前,他們愛得如火如荼;三年後再見,高遠卻似乎忘記了自己的戀人,也忘記了,這是他曾經約會完回家的車。

他走了三年,方敏就乘了這班車三年。

真的都忘了嗎?方敏苦苦地問,痴痴地盯。

她不明白:

三年為什麼不給個信兒。哪怕門裡塞張條呢。可高遠只是沉默。

白口罩蓋住他半張臉,餘下一雙眼睛寫滿情緒轉圜,震驚、歉疚、隱忍、無奈……

他不能說。

不能說自己做的研究工作,不能說自己在病床上的輾轉反側,不能說自己的滿腔愛火仍在燃燒……

他只能沉默。

隨著遠方一聲巨響,萬米高的蘑菇雲騰空升起,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了!窗外人山人海普天同慶。

高遠和方敏很快被衝散在人潮里。

他們還會再相遇嗎?

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高遠和方敏是許許多多為了國防科技「獻了青春獻終身」的無名英雄和他們家人的縮影

為了研製原子彈,核物理學家鄧稼先給家人留下一張全家福後,便消失在人們視野。

指導設計實驗元件和指揮安裝的王淦昌,隱姓埋名為「王京」長達16年。

是什麼力量支撐他們不辭沉默,甘獻年華?

王淦昌說過四個字:

「以身許國!」

字字千金,字字無悔。

七尺之軀一旦「許國」,便只有相遇,沒有相聚。

那一聲「東方巨響」,承載了多少人的青春與愛?

他們什麼都沒說。

像一滴水,沉默地融入大海。

《奪冠》

中國精神:永不言敗

導演:徐崢主演:吳京 / 馬伊琍事件:1984年8月8日中國女排奧運會奪冠,首獲世界大賽三連冠1984年8月8日,洛杉磯奧運會。在「鐵榔頭」郎平的帶領下,中國女排以3-0完勝東道主美國隊,首次奧運折桂,並首獲世界大賽三連冠。

最後一球——

女排姑娘出手,一扣即中。她興奮地跳起來揮舞雙手。

這一幕,通過電視信號傳向大洋彼岸,中國的千家萬戶……

老上海石庫門弄堂里,臨近的街坊鄰居都到齊了。瓜子花生大白兔擺上,電視機層層疊疊架起。

大傢伙兒緊盯著眼前小小的熒幕,隨著女排比賽的進行或激動吶喊或緊張屏息。

說起來你可能不信——

女排賽場上的關鍵人物是郎平,而這小弄堂里的關鍵人物,是一個小男孩。

為啥?

只有他家有電視,只有他會找信號。

於是,一邊是中國女排以無畏的拼搏精神衝上巔峰,向世界證明「中國人能行」;另一邊,是小男孩爬天窗、跨屋頂、找信號,向全弄堂證明自己可以。

勇敢拼搏,堅持不屈,永不言敗。

凝聚成時代符號的女排精神,奇妙地在一個男孩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不過,最後在女排奪冠、舉國沸騰的時刻,勇敢了一整個故事的男孩哭了。至於原因,院長不劇透。

只能告訴你四個字:

太!可!愛!了!

萬萬沒想到,導演徐崢以獨特的敘事風格,既呈現了一場激動人心的比賽,也串聯起30多年來永不言敗的女排精神。

全程可愛熱血,讓人看得笑中帶淚。

吳京、馬伊琍和「中國名片」郎平的出現,也是一個驚喜。

更重要的是,這個故事還很耐人尋味。

看完後你會發現,人最初的心動和對祖國的熱愛,都是一種本能。

女排精神必將傳承下去。

《回歸》

中國精神:尊嚴

導演:薛曉路主演:杜江 / 朱一龍 / 惠英紅 / 任達華事件: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1997年7月1日0點0分0秒,香港回歸祖國懷抱。五星紅旗飄揚在香港上空的一刻,許多人熱淚盈眶。

但多數人不知道的是,在這精準的升旗時間背後,隱藏著複雜的博弈——

英方曾堅持7月1日0點0分0秒降旗,但我們要求7月1日0點0分0秒中國國旗必須升起。

加上奏國歌時指揮棒起落的2秒,英方必須提前2秒降旗。

為了這2秒鐘,中英雙方進行了16輪艱苦的談判。

最後一輪談判,外交部禮賓司副司長、交接儀式總指揮安文彬(王洛勇 飾)撂下硬話:

0分0秒升起中國國旗這是我們的底線154年了我們不能再多等一秒了

最終,雙方意見達成統一。可交接儀式上,意外還是發生了:

英國國歌演奏速度,比原定時間快了12秒。

這12秒中,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中國升旗手朱濤(杜江 飾)身上。

他的衣服濕透了,眼前一片空白。

但數千次的練習,讓他形成肌肉記憶:

「國旗旗杆的高度是八點二八米,國歌時長四十五秒,每秒國旗要上升零點一二三米,差一秒就差十二厘米,必須保證『國歌一響國旗升,國歌一停旗到頂』。」

0:00:00到了,《義勇軍進行曲》奏響,五星紅旗升起。

一秒不差。

薛曉路執導的《回歸》,還原了香港回歸的神聖而激動人心的時刻,也描繪了這神聖時刻完成的剎那所有中國人的心靈圖景。中方外交官、儀仗隊軍人、鐘錶師傅、香港警察……

不同身份、不同位置,但他們和所有中國人一樣,心裡走著一隻一秒不差的表。

「這一秒對你們來說是結束,對我們來說是開始。」

中國人爭的、記的,不是那一秒鐘,而是一個民族的尊嚴。

當《東方之珠》響起,看著飄揚的五星紅旗,我忍不住淚流滿面。

22年彈指一揮。

香港回歸時我還小,不懂父母的眼淚;長大後重溫,才知道尊嚴二字的重量可貴。

讓海風吹拂了五千年每一滴淚珠彷彿都說出你的尊嚴讓海潮伴我來保佑你請別忘記我永遠不變黃色的臉

國旗升起的畫面看了幾十遍,可還是想看,想流淚。

因為,這是中國的香港,是中國人爭回來的尊嚴。

《北京你好》

中國精神:樂觀

導演:寧浩主演:葛優事件:2008年8月8日北京奧運會開幕寧浩+葛優,一句話:你大爺就是你大爺。

兩人合體,創作了一個讓我又哭又笑又不能劇透的故事。

這故事,與葛優的表演一樣鬆弛、幽默、有煙火氣,同時代入感滿滿。

除了一點很難代入——

你擁有過北京奧運會開幕式門票嗎?

計程車司機張北京(葛優 飾)就撞大運,得了一張。

這下可好。

計程車恨不得當飛機開,向全世界炫耀:

牛掰格拉斯歪瑞嗨皮啊看看,薩馬蘭奇送的

薩馬蘭奇:???剃頭開車去超市,要顯擺。跟朋友打電話,還順便「碰瓷」藝謀。

興奮勁還沒嘚瑟完,果然,樂極生悲。臉上挂彩,眼神黯淡。

這是怎麼了?院長還是那句話——

不劇透。

請準備好紙巾

因為音樂響起時,你的心陡然柔軟,眼睛也酸了……可以說,這個故事完美詮釋了寧浩喜劇與葛式幽默的共通之處:

大時代下的小人物之美。

拿張北京來說,他皮,他貧,還有點賤嗖嗖的。

但關鍵時刻,他又仗義,善良,腳踏實地。

他身上體現出的那種世俗的、幽默的、即使身在底層也樂觀向上的精神,正是支撐我們這個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

《白晝流星》

中國精神:自強

導演:陳凱歌主演:劉昊然 / 陳飛宇 / 田壯壯事件:2016年11月18日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成功著陸太美了。

不愧是陳凱歌。

《白晝流星》開場,我不禁感慨連連。

茫茫戈壁,伸到天際的公路。

落日餘暉,賓士的駿馬與少年。

每一幀畫面、每一個意向,都如此壯美詩意。

所謂的「白晝流星」,是一個美好的傳說:人們能在白日看到夜晚的流星,窮土便會變成綠洲。

陳凱歌巧妙地將扶貧與航天兩個主題結合,拍出了現實中的白晝流星——

既是田壯壯飾演的退休扶貧辦主任,從溫飽和情感上哺育了流浪兄弟;又是2016年11月18日13時59分,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成功著陸的一刻,宛若白晝中的流星,在心靈上震撼了草原和大銀幕前的每個人。

真實,是陳凱歌拍攝中的最重要標準。他在敦煌戈壁上建起劇組,調用戈壁灘工作車、道具車加上軍車共百餘輛。

特種車輛、返回艙降落傘是當時的實物,連片中兩位航天員的宇航服亦是當年穿過的。

最關鍵的,景海鵬、陳冬兩位航天員本人親身出演。

1:1的還原復刻,為的就是達到最大的衝擊力。

讓觀眾看到,天上的飛船、地上的沙土、天與地之間正在蛻變的人。

天·地·人三個維度,涵蓋了祖國70年來的飛馳發展。

這一切,靠的不是美好傳說,而是國人的自強精神。

就像故事中剛出生的小羊——

它得自己站起來。

我們也一樣。

要自己站穩了,才能走得更遠。

《護航》

中國精神:承擔

導演:文牧野主演:宋佳 / 佟麗婭 / 韓東君事件:2015年9月3日天安門接受檢閱 / 2017年7月30日朱日和沙場點兵作為全片最後一個故事,《護航》略有不同:一是年輕心氣,二是女性視角

導演文牧野,也是《我和我的祖國》7位導演中最年輕的一位。

他將鏡頭對準了一群年輕而優秀的飛行員。

選角出色,節奏精準,拍攝技巧高超。

讓整個故事都呈現出年輕自信的質感。

感受一下:

什麼叫美顏盛世,什麼叫颯爽英姿,什麼叫A爆了!

同時,獨有的女性視角也透出一種討喜的柔軟可愛,更易喚起觀眾共鳴。比如,故事的女主角呂瀟然(宋佳 飾)一個人坐在飛機里生悶氣。

隊友過來關心,被她給堵回去。

「男朋友」是誰?

你沒猜錯,就是那架飛機。

一個心知肚明的玩笑,讓多少社畜單身狗心有戚戚。

又比如,平時訓練比誰都猛、分手時比誰都帥、再苦再累也不會掉眼淚的她,在一個指令面前紅了眼眶。

就因為你是最好的組織才選你備飛因為最出色,精飛變備飛,領航變護航。

她雙眼通紅,接受了安排。

一開始,我以為這個故事講述的是夢想——呂瀟然成長中的三個階段,被導演塑造得鮮活立體。

從小就嚮往藍天,漸漸長成了「假小子」,進入部隊後敢愛敢拼,立志作為領航飛上藍天,為國爭光。

為此,她放棄了許多,也獲得了許多。

後來,我以為這個故事是歌頌付出——領航變護航後,瀟然終究還是把委屈不甘咽回肚子里。

默默堅守,顧全大局。

看到最後我才明白,《護航》的意義在於承擔——

當軍人穿上戎裝,肩負的不只一個人的夢想,還要承擔展現新中國風采和力量的使命。

回想2015年9月3日,當女飛行員們駕駛國產殲-10A戰鬥機駛過天空,氣貫長虹的那一幕,如今想來意義非凡。

我們年輕人是在新中國的護航下長大;現在,成長後的我們終於也為祖國的發展護航。

這不正是「我和我的祖國」血脈相連、無法分割的聯繫嗎?

電影結束,我還沉浸在瀟然最後的定格。陽光打在機艙,她抬起手敬禮。

這個致敬,是獻給未能領航但圓滿完成任務的自己,是獻給她的隊友和所有軍人,更是獻給銀幕前後所有為國貢獻、承擔使命的中國人。

這是一種發自內心的驕傲與熱愛

它流淌在每一個歷史瞬間,又化作影片中每一個牽動人心的細節。

有太多時刻,即使未曾親身經歷,在電影里看到時也忍不住淚目。

因為,電影里每一位平凡而崇高、渺小而偉大的中國人,都是我們自己;展現出的每一種精神,都讓我發自內心地共情和驕傲。

前幾天的採訪中,國防部新聞局局長、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吳謙大校說了一個故事:

70年前,在開國大典上,當時我們的飛機不夠,只有17架。

周總理說:飛機不夠,我們就飛兩遍。

70年彈指一揮間,新時代的中國,早已山河無恙、國富兵強,我們的飛機再也不用飛第二遍了。

足以告慰先烈:這盛世,如您所願。

我想,值得告慰先烈的,除了精銳的軍事力量,還有生活中無處不在的「中國」二字帶來的熱血和感動。

第一次開車經過港珠澳大橋的震撼;

薩馬蘭奇宣布北京申奧成功時的激動;

看到外國朋友痴迷大熊貓時的激動;

……

即使是小小的個體,也是推動歷史車輪滾滾向前的動力。

還是那句話——

我們並非過客,而是在創造歷史。

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