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觀念流變70年一瞥

電影觀念的核心是對「電影是什麼」,「電影何為」即電影的本質、本體與功能等問題的理解、回答及創作生產管理實踐。觀念決定現實。電影觀念是電影生產的源動力和發動機。電影發展史也是一種電影觀念變革的歷史。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電影觀念在美學、藝術、文化及產業等多個維度不斷演進,影響著電影行業整體的創作思維、批評視野、產業維度、工業系統。 大體而言,中國電影發展的70年,歷經國家電影暨宣傳、事業、工具、藝術與文化、娛樂、產業、工業、工業美學等觀念歷程。 電影觀念隨著創作一起歷經著時代的變化,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功能/工具論」、「國家電影」,到20世紀80年代的思想大解放、90年代的市場化改革期間電影娛樂、電影藝術與文化、電影工業等觀念的流變,再到新世紀電影產業化、工業化浪潮以來電影產業觀念、工業觀念的逐漸深入人心,以及近年「電影工業美學」觀念的總結,電影觀念的變遷折射了電影與現實、社會、文化變遷的內在關係。 新中國成立後,隨之建立起相應的革命話語體系,1949年8月14日頒布的《關於加強電影事業的決定》強調了電影宣傳職能的重要性,要求必須加強電影事業的發展,以便在全國乃至全世界宣傳中國共產黨的革命思想。這一時期產生了以毛澤東思想為指導、以國家為核心價值理念的電影「國家理論」。電影的職責是表現國家身份,維護國家利益,電影起著教化民眾的作用,引導民眾對民族國家產生認同。 從1949年到1976年,大量革命歷史「紅色電影」如《紅色娘子軍》《上甘嶺》《英雄兒女》《董存瑞》《南征北戰》《烈火中永生》等出現,正是上述電影觀念的鮮明體現。這一階段創作的電影題材大多以革命題材為主,遵循「為工農兵服務」的價值理念,不僅成功塑造了一批紅色影片的典範,更使「國家理論」成為主流電影觀念,成為對電影觀念自身的拓展。 改革開放以來,電影觀念的蛻變革新,電影審美風格的變化、導演代際的變遷——從四、五、六代到「新力量」群體,電影觀念的交匯碰撞融合,文化的碰撞交融異常劇烈。可以說,一部改革開放四十年的電影發展史,就是一部電影觀念革新、電影文化碰撞交融與文化創新的歷史。 新時期思想解放運動的一個重要目標即重建人的主體性,回歸文藝本體,是新時期文藝界思想解放運動的另一重要目標。 這一階段圍繞電影與戲劇、文學的關係,電影語言的現代化等觀念,在電影理論界與創作界展開了熱烈的理論爭鳴與創作實踐,如白景晟的《丟掉戲劇的拐杖》與鍾惦棐的《戲劇與電影「離婚」》,張暖忻、李陀的《電影語言的現代化》等,這一時期電影界的理論爭鳴主要集中在電影的本質是什麼,電影與戲劇、文學的關係及電影語言現代化等一系列問題上,都不約而同地指向了新時期電影觀念的更新。 第四代導演的電影觀念是「電影語言現代化」即「回歸電影本體」,他們傾心於形式美學,如電影的敘事結構和影像抒情等的探索。第五代導演延續了電影語言現代化的探索,在「空間性」視覺造型美學上取得了巨大突破。同時以電影為文化反思的載體,對傳統文化展開現代性反思。《黃土地》《一個和八個》《黑炮事件》《獵場札撒》等堪稱代表。 20世紀90年代,伴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型,整個社會在商品經濟發展的語境下開始出現市場意識與消費觀念,電影逐步走向多元,90年代形成了主旋律片、藝術片、娛樂片三足鼎立的格局。 在巨大社會變革與商業娛樂特性席捲而來的文化風潮之下,主旋律電影、商業電影和藝術電影配合市場表現都呈現出了新的形態。 邵牧君先生在熟諳好萊塢電影奧秘的基礎上,提出「電影首先是一門工業,其次才是一門藝術」,在當時頗有驚世駭俗之勢。在這種環境中,90年代中國電影創作者們開始注重電影的藝術性與商業性協調。如張藝謀《代號美洲豹》《搖啊搖,搖到外婆橋》都是商業特徵鮮明的類型電影,陳凱歌的《霸王別姬》更是藝術性和商業性融合的完美典型。馮小剛的賀歲片打造了獨特的中國式商業「類型」片,同時折射了一條平民意識形態與消費文化崛起的道路。 進入新世紀,電影的產業觀念、大眾文化觀念、工業觀念等開始崛起。 新世紀的中國電影經歷了「娛樂化」大潮、市場商業觀念、產業化運作理念盛行發展至今,逐漸認可了電影的商業、工業的特性及與之相應的大眾文化觀念。 以《英雄》為代表的中國電影大片開始進入世界主流商業電影市場,顯示出中國電影在更大範圍內參與建構全球文化格局的雄心,藝術電影、主旋律電影也迎來向大眾文化轉向的時期。 新世紀的「新主流電影大片」如《建國大業》《湄公河行動》《戰狼2》《紅海行動》等在明星陣容選用、敘事美學、宣發策略上的商業化運作,實施中國電影工業大片與主旋律主流的融合。這些電影在積極探索類型電影創作和全產業鏈工業化體系配合協作的同時,亦堅守獨特的藝術風格和作者表達,從而超越了電影的工業體制、商業機制與藝術表達的對立,呈現出一種大眾文化轉向,彰顯出自身的市場潛力與勃勃生機。《流浪地球》作為中國電影的工業化代表揭開了中國電影新篇章,也為中國電影產業化改革提供了參考依據。 中國新力量導演是近年湧現的重要創作群體,不同於第六代對體制和商業的對抗性和藝術上的先鋒性,新導演秉承「商業類型與藝術品質並重」的電影觀念,力圖在實現個人藝術表達的同時,也面向市場和觀眾,追求票房上的突破。這些導演熟悉並願意遵循電影產業機制與市場規律,處理好類型化、體制化、商業性與作者風格之間的關係,在積極探索類型電影創作和全產業鏈工業化體系配合協作的的同時,堅守獨特的作者風格和自我表達,從而超越了電影的工業體制、商業機制與藝術表達的矛盾對立。筆者概括他們為一種「電影工業美學」觀念的崛起。 新中國已經走過了70年的光輝歷程,中國電影與國家一起經歷了巨大的轉折與發展,始終隨同新中國政治經濟的巨大變革一道,以革新的觀念引領電影生產,以影像書寫著中國經驗與想像, 折射著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 (作者系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

精彩推薦 中國歷史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學術諮詢委員會成立大會暨首次學術委員會會議在京召開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訪談專題片《共和國學人》正式上線 2019年度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申報公告 孫冶方經濟科學獎第18屆評選結果揭曉 關於2018年度「江蘇省社科應用研究精品工程」獲獎成果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