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金庸出招的首富作家,有著怎樣的奇幻人生

編者按:

15年前,暢銷書作家江南憑藉同人小說《此間的少年》成名,並在2013年、2015年成為中國作家首富。

10月11日,金庸以原名「查良鏞」起訴原名為「楊治」的江南,要求「立即停止侵犯原告著作權及不正當競爭的行為,停止複製、發行小說《此間的少年》,封存並銷毀庫存圖書」,並公開道歉,同時賠償經濟損失人民幣500萬元。

江南在10月23日的回應中稱「非常抱歉於我22歲那年的孟浪和唐突」,並表示已委託律師處理。

該案將於2017年2月16日在廣州市天河區人民法院開庭審理。

文 / 王致遠

▌本文首發於2014年1月《博客天下》總第150期,原標題為《首富作家江南的奇幻漂流》

奇幻作家江南經歷網路走紅、商場沉浮之後,最終成為作家富豪榜上的首富。這得益於他將奇幻文學視作一種商業行為而不是純粹的文學創作。他藉助這一路徑實現成功的原因,正是令中國奇幻文學情況低迷的原因。

江南個人的成功伴隨著中國奇幻文學的衰退。在世界範圍內,以《哈利波特》、《冰與火之歌》等小說為代表的奇幻文學是文壇的重要力量,讀者遍布各年齡層,並經由電影、電視劇成為主流文化的塑造者。這一幕在中國遠未出現。

江南一度是中國奇幻文學界的重要領軍者。他參與創建並最終分崩離析的「九州」奇幻圈子,曾被認為代表未來的希望。最終,他通過背離這一圈子的文化才走向自己事業的高峰。

此前一位因登上作家富豪榜榜首富而被談論的作家是郭敬明,江南的偶像和模仿對象。兩人有許多相似點。他們通過文學獲得商業成功後,都受到過於商業化的質疑。江南收穫財富的路徑也接近郭敬明的風格。他們都通過作品使一群少年成為他們忠實的擁躉,並藉此開展商業冒險。

江南的奇幻冒險之路正式成為可能,要從小說《此間的少年》在2002年前後突然走紅算起。但更早的起點是在他合肥市老城區東北角安徽省交通廳的家屬院。1995年去北京上大學之前,他在這裡生活了18年。家門口是流淌了數千年的淝水,隔岸是逍遙津古戰場遺址——三國名將張遼一戰成名的地方。

▵《此間的少年》封面

小時候的江南,晚上放學後常常被父親要求坐在書桌前用功。書桌正對著一扇大窗,窗外是河。他做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趴在桌子上,望著漆黑的窗外,「想著隨風而來的妖怪正在外面的風裡桀桀地笑著,有時候想,也許世界在我關上門的一刻已經開始變化,這間屋子外,巨大的、不知名的植物正恣意生長……」在一篇為朋友的書寫的序里,江南回憶了他孤寂而耽於幻想的童年。

多年後,他成了一名奇幻小說家, 2013年12月5日公布的「中國作家富豪榜」上,他以2550萬元的版稅收入位居榜首。

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江南清楚自己需要什麼,然後利用理科男的思維,去精確地實現。他從大學起就開始嘗試實踐自己的商業才華,做過圖書出版,販賣過礦石、塑料薄膜等生意,後來專職經營雜誌,並有意打通奇幻小說與影視、遊戲等方面的產業鏈。

在這個傳統出版業漸趨蕭條的年代,由他親手打造的《九州志》也一樣遭遇寒冬,將雜誌內容向低齡人群傾斜成為他的救命稻草。他的個人創作也因此轉向,最終落實在《龍族》系列小說上。完全市場化的創作模式,讓這部小說取得了累計近800萬冊的銷量。

這是江南的成功,它穿插在中國奇幻文學的衰敗上,格外醒目。

郭敬明的後塵

江南身邊的朋友和同事都知道,他的榜樣是郭敬明。對這位比自己小6歲的年輕人,他從不掩飾自己的欣賞,並常常以其為參照。

胤祥是江南的北大師弟兼前同事。2006年,江南離開上海到北京做《幻想1+1》時,胤祥是公司最早的成員之一。據他回憶,江南經常會對員工說:「你們去看看郭敬明老師最近又在幹什麼了?」

曾和江南、今何在一起創辦《九州幻想》的潘海天接受《博客天下》採訪時,也談到了江南對郭敬明的認同:「我們開郭敬明的玩笑時,在場的江南會很嚴肅地說『至少他的商業模式是很好的』。」

江南和郭敬明差不多同一時間成名。2002年,郭敬明第二次獲得新概念作文競賽一等獎,並在《萌芽》雜誌上發表了他的成名作《幻城》時,江南也憑藉同年出版的《此間的少年》在網上走紅。此後,兩人幾乎走上了一樣的軌跡。

2004年,江南放棄在美國的博士學業,趕赴上海與今何在、潘海天等人一起參與網遊公司第九城市的遊戲開發項目,一年後創辦《九州幻想》。同年,郭敬明在上海成立「島」工作室,主編《島》系列雜誌。兩人的雜誌出版和經營之路就此開始,並在日後逐漸走向多元——兩人都曾把自己的作品搬上銀幕。

「我感覺郭敬明還停留在夢想之中,他寫的東西至少在我看來遠遠不是社會的真實。」這是2005年江南在一檔校園廣播節目里對郭敬明的評價。

那時的江南,西裝革履、躊躇滿志,以一副精英形象穿梭在中信泰富這座上海最好的寫字樓里。他應該不會太注意尚在上海閘北租房辦公的郭敬明在幹什麼。但隨著網遊項目擱淺,他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寫作和雜誌出版上,在青春文學領域不斷取得成功的郭敬明開始進入江南的視野。

通過對郭敬明成功學和商業模式的研究,江南總結出幻想文學創作的8條精髓,作為個人寫作和雜誌運營的方向。這些理念被員工戲稱為「江八條」。第一條是「一定要把書賣給中學女生」。

江南對此的解釋是,只有中學女生才會一人買一本,男生通常會一個宿舍買一本,或者一個班買一本。「郭敬明那麼成功就是因為他能把書賣給中學女生。雖然我們假裝寫的是少年向的東西,但鑒於中國國情,我們一定要在少年向里找到少女想買的點。」江南告訴胤祥。「國情」後來也被很多評論者用作中國奇幻文學衰敗的原因,其潛台詞是指中國成年讀者不願意閱讀奇幻作品。

他實現這一目標的方式,是與在青少年群體中擁有強大發行渠道的知音集團合作。2009年開始,江南在《知音漫客》上連載《龍族》系列小說;2011年,他又攜手知音動漫,推出新《九州志》。

胤祥認為,江南與知音的合作顯然是他作為職業經理人的判斷,「文章好不好不重要,關鍵是渠道」。他對江南於2010年開始創作的《龍族》評價甚低:「《龍族》的成功本質是江南終於肯把臉拉下來了。……《龍族》跟他以前的東西完全不一樣,是腦子裡想著《哈利波特》,眼睛裡看著郭敬明。」

《龍族》講述的是高中生路明非和他的夥伴如何走上屠龍之路,以及如何不斷屠龍、拯救世界的故事。不管是人物設定還是故事情節,都呈現出明顯的少年讀物范兒。特別是裡面充斥著大量的奢侈品牌,讓人聯想起郭敬明的《小時代》。

豆瓣網友聽風聽雨將其視為「小說商業化時代的典範之作」。他說,如果將江南此前的作品《此間的少年》和《涿鹿》看成他對青春的紀念,《九州·縹緲錄》是對熱血的嚮往,《上海堡壘》是對一段往事的追憶,《光明皇帝》和《天王本生》是對自己幻想世界的一場狂歡,「那麼到了《龍族》,江南的目的只剩下一個——想方設法贏得讀者的青睞」。

對商業和市場的妥協也體現在江南所創辦的刊物上。「他們會寫攪基、買腐、大叔這類人,其實完全就是貫徹江南的思路。《九州志》後面的什麼四大公子,我看完就樂了,真是照著『江八條』寫的。」談到《九州志》現在的內容時,胤祥如此表達他的觀感。

「要超過郭敬明。」這是幾年前江南和胤祥聊自己的商業理想時,講到的一句話。如今,他正在利用郭敬明的方式企圖超越郭敬明——這看起來像是一個不太可能的任務,但他已初嘗贏的滋味。

少年楊治

江南本名楊治,家中兄弟按修齊治平起名,避嫌楊修,從齊開始。江南是他開始文學創作後起的筆名。小時候的江南並不出眾,他自認為口舌很笨,很少和人說話。他把說話的時間節約下來用在「發獃」上。

「爸爸並不知道我每晚用多少時間發獃,他也不會覺得我有個世界,偶然被他看見我對著一扇漆黑的窗戶獃獃地微笑,他大概只會覺得現在的小孩子都很奇怪。」江南回憶。

與幻想世界裡的天馬行空形成強烈對照的,是他現實生活中的拘束與挫敗。這是他童年時代的兩個極端。

均是公務員的父母家教之嚴,讓他在很多年後仍深刻印象。他曾在隨筆里提及自己16歲開始寫日記時,不得不寫兩個版本,一本應付母親的隨時搜查和閱讀,一本是對自己的真實記錄,需要「挖洞深藏」。

江南說,父親對自己的最大願望是成為楊振寧、李政道那樣的人,「人生至道莫過於諾貝爾獎」。

不管初中還是高中,他都不像是將來要摘取諾貝爾獎的人。回顧初中經歷時,江南對自己的形容是一個「穿著一身藍布學生裝、平生沒打過什麼架、成績在班裡排倒數1/3、下垂眼角傻里吧唧的傢伙」。而他的班長則是一個穿著皮夾克、書包里藏一把一尺長藏刀、成績在班裡排前十、四周學校兄弟有矛盾都賣他面子的英俊小生。

「我跟我初中班長之間的差距真是令我可以仰頭仰到斷脖子。」江南說,他內心非常嚮往當一個班長那樣文武雙全的古惑仔,但家裡對他的要求卻是「看到打架要繞著走」。這讓他很成年後去買了一件2萬元的Burberry風衣,為的是向《英雄本色》里的周潤發致敬,也為自己的青春歲月做一次彌補。

江南的高中在一所非重點中學度過,學習成績中等偏上。「從高中起就是個屌絲男。放學後去打撞球、打街機,然後寫兩小時作業,家裡人就這樣放任了我3年。」在成都理工大學的演講中,他這樣輕描淡寫自己的高中時代。

但這並沒影響他後來考上北京大學。該幻想的時候幻想,該務實的時候務實,他清楚地知道什麼才是自己最需要的,然後選擇在一個最為合適的時刻爆發。此後的經歷一再驗證了他對機會和人生方向的精準把握,果斷地放棄,然後又恰到好處的拾起。

因為無聊才寫作

《此間的少年》是江南的成名作,寫於2000年,那時他23歲,剛到美國讀書,專業是醫藥分析,師從美國質譜學會會刊主編Michael L. Gross。

異國的陌生環境似乎讓他重新體味到少年的孤寂。由於語言和文化差異,他無法與美國同學進行深入交流,每天的對話不外乎是「今天你吃了肯德基還是麥當勞」「你今天晚上準備什麼時候回家」一類的膚淺話題。他念書的地方是一個「驅車跑5公里才能買到啤酒」的荒僻山村,周圍是一望無際的玉米地,毫無詩意可言。

「這樣的生活過久了,我會瘋掉。那個時候就開始回憶在北大的生活,然後就想用這樣一種方式把它表現出來。」江南說《此間的少年》正是他在這種狀態下的產物。

《此間的少年》最早於2001年在網上連載,等到大範圍流傳並出版已是兩年後。這部以金庸武俠中人物為主角的同人校園小說讓江南名利雙收,並成為北大的一把招生利器。

「的確有太多人在看過《此間的少年》後上了北大,江南聽到這話最少兩三百遍了。北大學生對這部小說的確也很喜歡,我還知道有些北大招辦的老師在招生時會帶上幾本。」胤祥說。2010年,這部小說被改編成電影,胤祥是導演。

江南對寫作的自信源於他在北大讀書時的打工經歷。其間,他大約有一年半的時間在出版社做兼職,負責組稿、做編務。「那個時候也看了一些書,覺得不過如此,我也可以寫。」江南在一次訪談中表示。

對出版的愛好一直延續到江南在美國留學時期,這也是他的賺錢方式之一。顏慶勝是新世界出版社下屬公司記憶坊的前總裁,他從2002年開始和江南接觸,策划出版了他的早期作品。接受《博客天下》採訪時,顏慶勝說江南並不想單純地做一名作者,有時候他也會幫忙物色一些書稿。

江南的前同事、《九州幻想》的編輯蘇冰向本刊透露:「江南本來還有記憶坊的股份,最後因為做九城的項目退掉了。」

當時的江南可能還不曾想到,寫作和出版將會成為自己日後的主要職業。在一篇名為《I Have a Dream》的文章里,江南說他當時的夢想是成為一名「Golden Boy」(金色男孩)。這是他北大化學學院的一個師弟為他規劃的。所謂「Golden Boy」,即畢業於世界級名校,然後投奔五大諮詢公司當分析師,熬兩年後再深造於頂尖商學院,出來後要麼服務於全球500強,要麼投身華爾街……

為此,江南曾考了註冊金融師,開始學習分析各種案例、旁聽商學院課程、每天關注財經新聞、分析油價漲跌和匯率波動……不過,他最終還是遠離了這條金色大道。他沒有透露具體原因,僅表示當時受到的訓練對他至今有用。

就在他放棄做一名「Golden Boy」前後,一個後來叫做九州的奇幻世界向他發出召喚。九州起源於一次故事接龍。2002年初,網友水泡在清韻論壇奇幻版發帖,召集同仁合作以「凱恩大陸」為共同背景的系列奇幻小說。這個提議最初得到很多人的響應,但因為後繼不力,「凱恩大陸」最終擱淺,不過這卻成了九州的雛形。

「我就提議能不能做一個有我們東方風格的設定世界,感興趣的人比較多,大家都加入進來,九州也就慢慢建立起來了。」奇幻作家潘海天向《博客天下》回憶九州的來歷。他的想法引起了當時活躍在清韻武俠版的江南的注意,很快江南也加入進來,並與水泡、潘海天、今何在、遙控、多事、斬鞍一起成了九州最早的七位創世天神。

潘海天認為,九州的出現主要是受了當時西方奇幻文學的影響,特別是好萊塢奇幻大片《指環王》和《哈利波特》於2001年先後在中國登陸,讓很多人領略到奇幻的魅力。水泡在接受《博客天下》採訪時表示,他當初之所以發起這樣一個倡議,是受到美國「龍槍」系列小說的啟發。

《龍槍編年史》(三部曲)後來成了大多數西方奇幻小說和遊戲的設定基礎,並誕生出了一系列的衍生作品。1990年代初,台灣譯者朱學恆第一次將其譯成中文,介紹給台灣讀者。他也因此被稱為「台灣奇幻小說鼻祖」。

九州正式成名是在2003年4月。今何在在當時的九州網站首頁上寫道:「九州是天空中的第一滴水,我們希望它能變成海洋。」對此,江南也寫下了一段豪邁的宣言:「和狂想主義瘋人黨今何在、潘海天等力圖推翻洋人《龍槍》、《指環王》等奇幻大山,揭竿而起,舉『東方幻想』大旗……期待久已沉寂的東方熱血慢慢開始沸騰,大家一同長上羽翼,飛出這牆。」

九州是中國奇幻文學的第一塊網路根據地,也是中國奇幻愛好者第一次集體創造的一個幻想世界,對日後的中文奇幻創作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以拓荒者形容之,並不為過。

2003年是中國奇幻文學的發軔之年,在奇幻界頗有影響力的《飛·奇幻世界》(當時名叫《科幻世界畫刊·增刊》)、《今古傳奇·奇幻版》先後在這一年創刊。另外還有兩本奇幻雜誌《夢想者》和《傳奇文學選刊·奇幻世界》亦在同年問世,但又旋即解散。立與破,興奮與謹慎,反映了時人在剛剛接觸這一新文學類型時的忐忑心境。

九州成型後的第一部作品是江南於2003年刊登在《科幻世界畫刊·增刊》上的《九州·縹緲錄》,水泡稱之為是「九州誕生後第一部有分量的作品,故事本身也很吸引人,一出來就變成主線了」。

潘海天回憶,由於江南很少參與對內容設定的討論,卻又一聲不響地在大家還在爭論不休時第一個拋出作品,其他人對他頗有微辭。

蘇冰猜測,江南可能很早就有一個構思了,九州出來後,他便把這個故事套在九州的框架里,「這樣的結果是別人還沒開始好好寫,他的東西已經立起來了,大家只好跟著他走」。在九州的創作上,她認為江南是一個比較自我和控制欲很強的人,凡是和他作品相關的就必須按照他的來,「誰若用到他的人物,但性格和情節走向不是他想要的,他就會很不願意。當時其他老妖們的故事都是圍繞他的《九州·縹緲錄》展開的,這導致別人的小說後來沒法進行下去,要麼放棄不寫,要麼調整到與他不同的時代」。

九州對江南而言,不只是激發了他的另一可能,也是他人生的又一次開始,最為重要的是為他童年的幻想世界找到一個出口。為此,他不惜丟掉曾經熱愛的武俠,以及即將到手的博士學位。

九州聚與散

2004年,一個飄雨的下午,今何在和時任第九城市副總裁的秦潔在上海一家咖啡廳里等一個遲到的朋友。閑聊中今何在談起他和幾個朋友正在做一個名叫「九州」的架空世界,秦潔眼前一亮,當即表示強烈的興趣和投資意向。

之後,今何在通過MSN把這個消息最先告訴了遠在美國的江南,這個他當時在論壇上聯繫最多的朋友。

「我跟江南說有一個上市的遊戲公司,願意投資九州。因為當時我認為自己對商業不是太懂,所以就希望他去具體談這個事情。他知道後非常感興趣,這樣才確定回來的,不然肯定是不會回來的。」9年後,已經與江南分道揚鑣的今何在向《博客天下》回憶他當初邀請江南回國時的情景。

關於自己的回國原因,江南有更深層次的解釋。除了功課差,被他的美國老師戲謔不像個好學的中國人、不適合做一名研究者外,江南說他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不喜歡美國。

「我不想把自己包裝成一個為了中國幻想小說而放棄加州海灣別墅、回國吃粗糧的理想主義者,太虛偽,我討厭美國那個地方,沒朋友,始終被隱性的玻璃牆隔著。」江南認為回國是件早晚的事,九州只是提前給了他一個機會。

江南回國時,正趕上互聯網(主要是網遊公司)的第二次大潮。「當時九城的一個副總John和我是網友,解釋九城的戰略時豪邁地畫了一個十字,說無非一縱一橫,橫的拓展遊戲品種,縱的從文化開始貫穿產業鏈!我於是找到了全新的夢想,『文化興國』聽起來就比『金融販子』更有豪情!」江南在博客里寫道。

他還順便追憶了他當時小醉微醺,站在露台上遙望老上海灘十里洋場時的豪邁心境:「那流淌的燈光象徵著淘金的國度啊,那奔騰的流水象徵一去不復回的時間和男兒壯志啊,於是立志要在這樣偉大的時代里做一番偉大的事業。」

不過,這項偉大的事業並沒有如期降臨在江南等人頭上。由於九城後來忙著代理《魔獸世界》,而無意開發新的遊戲,今何在、江南等人將「九州」遊戲化的構想遲遲沒有兌現。

為了不做無謂的等待,江南提議先做一本雜誌。「九城當時是想買『九州』這個項目,但九州除了一個構想的概念外什麼都沒有,如果做了雜誌就有了一個載體,對這個項目也就有了更具像化的考量。」蘇冰說。

《九州幻想》由此誕生。公司最初的股權是江南和今何在各佔50%,後來潘海天辭去建築事務所的工作也加入了進來,股權變更為江南佔50%、今何在佔30%、潘海天佔20%。

《九州幻想》創刊的另一個背景是,奇幻文學在中國經過兩年的預熱,開始進入爆發期。2005年被出版界稱為奇幻元年。據不完全統計,這一年出版的奇幻讀物超過了500種,其中最有名的是蕭鼎的《誅仙》。與此同時,燕壘生、滄月、玄雨、馬伯庸等奇幻寫手也藉助這股風潮陸續走紅。

據蘇冰回憶,《九州幻想》創立之初,主要是江南在負責經營,今何在和潘海天更傾向於做一名作者。「我認為今何在和潘海天都不是把經營擺在第一位的人,但對江南這是第一位的事。」蘇冰記得江南曾私下跟她聊,「他給自己的定位是資深經理人,他覺得真正讓他有成就感的事情是去說服別人聽取他對一個項目的各種看法。」

與之相關的一個例子是,他們開會時總是江南一個人在說,由於今何在和潘海天本身話就比較少,蘇冰在做欄目時調侃江南「好像在跟兩張照片開會」。

不過,這支堪稱為中國奇幻創作的夢之隊僅過了一年便走向瓦解。其分裂的前兆,是2006年7月江南從上海到北京以做增刊的名義創辦了一本新雜誌《幻想1+1》。今何在認為,與九城的合作最終泡湯是江南出走的主要原因,「當時的重心還是放在遊戲上,雜誌只是順便先做做,是一個額外的附屬的東西,錢和場地都是九城墊付的,一邊做雜誌一邊談合約。但約沒簽下來就只剩下這本雜誌了,江南就覺得這個沒意思了就跑到了北京。」

不過,這很難解釋江南到北京後為什麼選擇繼續做雜誌。他們在合作理念和日常管理上出現了矛盾。隨著江南把主要精力都用在了號稱「更加年輕、更加新銳、更加天馬行空肆無忌憚」的《幻想1+1》上,他與今何在、潘海天的分歧也越來越大,並最終因公司財務紛爭而決裂。

▵從左到右依次為江南、今何在、潘海天

2007年初,江南宣布退出《九州幻想》。不久後,他又創辦了另一本新雜誌《九州志》。他的這一舉動可能是出於對九州的不舍,也可能是不甘心。

九州的分化在奇幻界引起了很大反響,讀者和作者因此形成了兩個陣營,互相攻訐。顏慶勝是這一事件的觀察者,他認為主要原因是整個團隊都沒有經驗,很多操作不夠職業化,「有可惜,也是好事。如果沒有經歷這些事,大家還都只是個作者,不知道商業社會的遊戲規則」。

奇幻作家騎桶人將2006年視為奇幻界的分裂之年,暗示了奇幻泡沫開始破滅。之後,隨著《鬼吹燈》、《盜墓筆記》等類型小說的出現,由一年前《誅仙》等帶來的奇幻風潮逐漸走向低谷。

騎桶人向《博客天下》談及九州事件時,講了這樣一句話:「江南是一個非常渴望在上商業上獲得巨大成功的人。這種分裂非常的得罪人,得罪了很對圈子裡的人,但他有這個勇氣和能力去做。」

《九州幻想》是江南第一次經營公司,以合伙人的身份,雖然看上去並不太理想,但為他日後獨立做雜誌和出版提供了難得的參考。江南單飛後,一個最現實的改變,是他有了一個完全屬於自己掌控的公司,並毫無障礙地開始推廣他的「江八條」。這可以看成是權力的一種表達,也意味著他在商業上的航向。

九州分裂後,2007年,另一家遊戲公司完美有意重新打造九州遊戲,並邀請江南、今何在、潘海天等人參與。此後,他們創辦了縱橫中文網,並接收了《九州幻想》和《九州志》兩本雜誌。

這次重組基本上重蹈了他們第一次合作的舊轍,遊戲沒有做成,工作和業務上毫無交集的江南、今何在卻生出新的嫌隙,最後不歡而散。曾經他們因友情而聚集在一起,把他們分開的卻是利益和商業。

勝負心與商業夢

2009年1月,江南與今何在的矛盾再一次爆發後,他寫下了一篇名為《寫書人的勝負》的短文。

他在文中表示:「我覺得這世上不存在一時的勝負,時間過去才見得英雄。如果要爭奪勝負,可以賭一局,賭誰在今後3年在『九州』下寫出更多的作品,3年後來評判,選一個贏家……。我會為此格外發奮,因為我其實本心裡還是不想輸的人。」

寫下這篇文章後不久,江南離開縱橫中文網,開始在《知音漫客》上連載《龍族》系列小說。在最初的九州種族設定里,今何在因覺得龍的出現會破壞平衡,於是將其刪除,但江南在「九州志」種族設定里將其重新啟用。

另一件可能會讓江南引以為榮的事情是,2011年,他依託知音傳媒,重新打造《九州志》,並在近年紙媒一片哀鴻、奇幻雜誌紛紛停刊時繼續存活。而與今何在關係密切的《九州幻想》則在2012年出完兩期後停刊,直到2013才恢復,但改成了電子版。

「江南想做一個成功的職業經理人,這是他一直在講的,整天掛在嘴邊。寫書都是次要的,是副業,只是因為他紅了。」胤祥告訴《博客天下》,「他覺得能衡量自己價值的就是看他掙了多少錢,他嘗試過很多領域,我有時會跟他一起去跟各種大佬吃飯,他們也會談一些挺奇怪的項目。」

對江南在賺錢這件事上的努力,蘇冰也舉出過例子。江南曾對她提到,他還在美國讀書的時候,就做過礦石生意,「當時一船礦石能讓每個參與人都賺上相當可觀的一筆」。後來有一次在《九州幻想》編輯部,江南當眾打電話說服別人在國外買礦石:「他告訴對方自己從哪一年就開始做這一行,以他的專業眼光覺得這個礦石品質非常好……之類的話。我們幾個編輯在旁邊聽得直笑,說他真的在賣礦石。」

潘海天也表示,江南在做《九州幻想》時同時在做很多和別人合作的項目。其中一項是塑料薄膜,「他當時還號稱整個東北有很多比重都是他提供的」。而當初今何在也正是因為江南經常跟他講一些商業上的事情,給了他一種江南很懂商業的印象,他才邀請江南回國和九城談判。

「他是個對自己要求很高的人,總是想去賺大錢,總是說我們攏了這筆錢,再去攏下一筆,以及我們什麼時候上市……他就跟你聊這些。在九城的融資危險比較大無法到位之後,他也公開說過九州只是一個過渡性項目,覺得沒多大意思。」今何在回憶江南剛回國時的狀態。

江南對商業上的期許也滲透到他對個人形象的塑造上。他是一個對穿著非常講究的人,衣服總是燙得筆挺,特別是對品牌情有獨鍾。蘇冰回憶,即使在很輕鬆隨便的場合,江南也極少穿T恤衫或者polo衫,「夏天穿的也是比較正式短袖襯衣」。

為了增加自己的成熟感,眼睛並不是很近視的他還是戴上了眼鏡,他告訴蘇冰,這樣看起來會顯得年紀更大一些,「如果你看上去顯小的話別人會不信任你」。

在商場上的張揚和直抒胸懷不同,江南性格上是一個非常迂迴的人,這也從另一個角度反映了他的「愛面子」。他很少直接拒絕別人。

蘇冰舉的例子是,江南曾覺得一個編輯水平不夠,但他沒有直接辭退,而是給了那個人一個編輯部主任的職務,但不給她安排任何事情。「江南說這樣做會讓那個人自己覺得沒意思就走了。」

即使對自己的合伙人今何在,江南也總是拐著彎表達意見。蘇冰記得,有一次江南把她叫到小會議室里發今何在的脾氣,說今何在不管事,沒有起到夥伴的作用,讓他很累。但當蘇冰把今何在找來時,他卻和顏悅色地去跟今何在說話。「他可能是希望由我把他的這種不滿轉達給今何在,這樣可以避免兩個團隊領導之間的直接衝突。」

九州分裂事件發生後,江南幾乎是一個人成為一派,公司的其他人大多站在今何在、潘海天一邊。

「他並沒有把我們當做朋友,而是一種做生意的態度來對待每一個人,這跟我原先對他的印象是不一樣的,我沒法接受。」潘海天說他不能容忍的是,江南在生活中也是一個商人。

潘海天特意翻找了「七天神」確立時發的最早的一個帖子,是2003年1月16號。這一天,距離2006年九州團隊分裂不過3年半時間。

潘海天說「七天神」最初都是抱著理想主義情懷來的:「從最早的確定團隊到開始做雜誌,整整兩年的時間,整個國內市場都沒有奇幻文學實體出版,網上發表作品沒有任何報酬,大家都在完全看不到任何回報的前提下做這件事。」

但幾年過去,整個奇幻市場已經完全淪為商業化寫作——這可能是讓他始料不及的。

蘇冰最後一次見到江南是在2009年,她和潘海天、今何在等人站在縱橫中文網的大辦公室門口說話,江南坐在他們正對面的電腦上。「他肯定知道我們在那,但是他一直沒有抬頭,只是不停地打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