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家人之名》收官:這些隱藏的真相,你看到了嗎?

熱劇《以家人之名》剛剛大結局,除去那點被許多觀眾詬病的愛情線,我覺得這部講家庭瑣事的劇還是挺好看的。

各種現實中常見或不常見的家庭湊到了一個舞台。模範好爸爸李海潮,忙於工作不歸家的凌和平,變相折磨孩子的陳婷,掌控一切的金玉香……


不同特質的父母們告訴了我們6個育兒真相。

-1-

誰陪伴孩子的時間長,孩子就更愛誰

主角一家,說好聽點是李爸凌爸搭夥,把3個孩子養大。實際上,凌爸主要負責給部分生活費,是李爸又開麵館又操心孩子的一切大小事情。

所以,即使是有爸爸在身邊的凌霄,遇事情還是第一個找李爸溝通。李爸的話在凌霄心裡的分量,比親爸更重。


一個有著獨立思想的小人兒憑什麼聽你的?就憑你對TA用不用心,你們的關係緊密不緊密。

反觀趙華光,子秋生物學上的父親。子秋還在娘胎里的時候,趙華光就說不要他,父子二人第一次見面,子秋都成年了。

老子教訓兒子的時候,兒子哪一句話聽得進去?

而賀梅雖然在子秋年幼時丟下他,但關鍵6年的陪伴是用了心的。所以子秋才會一直想著媽媽,見面也有基本的尊重。等誤會澄清,母子和解也非常順利。



高質量的陪伴,是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鑰匙。


未來孩子翅膀硬了,肯不肯聽進你的話,就看你能不能在6歲以前與TA建立良好親子關係。

孩子是最單純的,誰對TA好,TA就對誰好。

要是不希望等孩子上學後「難管」「不聽話」,就從現在開始,多陪陪孩子吧。

-2-

蹲下來,就能讓孩子聽進去你的話

你有沒有注意到,模範好爸爸李海潮是怎麼跟小孩子們說話的?



蹲下來,平視孩子。

李爸每次跟孩子們說話,都是蹲下來的:

誇獎尖尖畫的畫時;

教育尖尖不要打架,不要撿別人的東西時;

見到背著簍筐干農活的小子秋時;

……

大人想走進孩子的內心,不難,只要這一個動作——蹲下來,轉換成孩子的視角。

身體上平視孩子,也是心理上平視孩子的前提。這個小小的動作,代表一個大人願意尊重孩子,聆聽孩子。

下一次,要跟孩子好好說話時,試著蹲下來吧。

-3-

肢體與語言並用,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

李海潮跟孩子相處時,還有一個細節值得注意。

鼓勵孩子時,李爸會親昵地撫摸他們的頭、捏他們的臉。教訓做鬼臉的小尖尖時,溫和地用手指點尖尖的額頭作為懲罰。



這些細微的肢體動作能把父母的關愛傳遞給孩子。

心理學有項調查顯示,每天與家人擁抱8次,會增加彼此間的親密。

對年幼的孩子點鼻子、捏臉、摸頭,對青春期的孩子摟肩膀、輕輕擁抱,都會讓孩子感受到你對他們的喜愛,更加體會到來自於父母的安全感和親密感。


有了肢體接觸,語言也要跟上。

中國父母普遍害羞,不好意思把「我愛你」掛在嘴邊,以為平時的點點滴滴就足夠讓孩子意識到自己對他們掏心掏肺了。

但你不說孩子咋確定呢?腦袋裡天馬行空的孩子,會不會想些奇奇怪怪的東西?

平時要表達愛,當孩子內心極度缺乏安全感的時候,更要說。

李爸收養子秋,沒有經過法律上嚴格的收養手續,也就是說,子秋沒在李家的戶口本上。

媽媽更是欠了李爸一大筆錢,姨媽還經常來麻煩非親非故的李爸。


這些因素導致子秋非常不安,經常幫李爸做些事情顯示自己「有用」,寵著尖尖這個妹妹,尖尖闖禍幫她頂包。

鄰居們拿子秋開玩笑,說他要是不孝順,李爸就不要他了。


李爸見狀立刻阻止她們繼續嘴碎,把子秋拉到一邊安慰,才給子秋吃下定心丸。

爹娘不要,外婆嫌棄,被所有親人拋棄的子秋,全部的底氣就是李爸這句不會送他走吧。

多虧了李爸,小子秋才長成了以後那個開朗健談的陽光小伙賀子秋。

-4-

父母吵架,最大的輸家是孩子


凌霄的媽媽陳婷,因為女兒意外去世,情緒極度不穩定。丈夫、兒子甚至是鄰居的一舉一動,都能引爆她的情緒。

每次陳婷跟凌爸吵架,動靜大得鄰里皆知。這時候凌霄就默默地坐到樓道里,伴著爭吵摔東西的聲音看書。


躲開爸爸媽媽的吵架現場,就能避免孩子受傷嗎?顯然不行。

凌爸與李爸聊天時感慨「凌霄本來挺活潑一孩子,現在變得沉默了。」

凌霄變得沉默孤僻,但媽媽心裡只有失去的女兒的位置,看不到活著的兒子也受傷了。

家長不懂控制情緒,指責謾罵對方,甚至把怒火遷移到孩子身上,會極大地損傷孩子的安全感。



以後孩子長大了就會說:「我的童年陰影,來自爸媽。」

相信每個家長都不願意看到這樣一幕。

-5-

家長的否定,直接摧毀孩子的自信


尖尖的閨蜜齊明月,是個生長在否定里的孩子。

學生時代,考試沒有一次掉出過前5。高中當了班長,一次考試得了第二,媽媽卻嫌棄她是「萬年老二」。

工作後,她做了喜歡的記者工作。媽媽又嫌棄她沒編製,工作不穩定,硬塞了一堆資料逼她考公務員。

她好不容易買了自己的第一輛車,媽媽看到後又嫌棄車太便宜,開出去沒面子,要她賣掉。

齊明月的媽媽嫌棄女兒的時候,沒有帶著一絲惡意,只不過是「為了女兒好」罷了。



嫌棄女兒的成績,是希望女兒更努力學習;

嫌棄女兒的工作,是希望女兒未來更穩定;

嫌棄女兒的新車,是想給女兒換輛更好的。


既然是愛,為什麼非得用傷害孩子的方式表達呢?

這種環境下長大的齊明月非常擰巴,她知道媽媽愛她,也儘可能順著媽媽。可如果她想走的路跟媽媽安排的不一樣,抗爭起來也非常極端。

高考故意少填一張答題卡這種事情都做得出來!

在父母的否定中的人,會形成偏低的自我價值判斷,過度自省,不相信自己。

長大後的齊明月,每次自我評價都說「我什麼都做不好」「我都討厭我自己」


-6-

尊重與包容,孩子才能向陽生長


跟齊明月對比最強烈的李尖尖,不是傳統觀念里的好孩子。

李尖尖不夠安靜,不夠努力學習,整天嘻嘻哈哈的,像個假小子。

一般家長早就教訓這種女兒了,可李海潮完全不在意這些,只要女兒開開心心的就好。

開個家長會,成績優異的齊明月愁容滿面,倒數第二的李尖尖卻能跟爸爸嬉笑打鬧。

李爸包容了女兒的不完美,女兒畫畫還是搞木雕都不干涉,在女兒木雕獲獎後由衷地為女兒高興,拉橫幅,搞打折活動不含糊。

尖尖、月亮、唐燦仨閨蜜長大成人後,都帶著原生家庭的影子。

月亮表面聽父母話,實則最叛逆,父母不讓乾的事全都幹了。唐燦對父母陰陽怪氣,一邊慪氣似的各種角色扮演,一邊又看不起這樣的自己。

只有尖尖能充滿底氣地追逐夢想,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天天琢磨心愛的木雕。遇到難題了,還能跟爸爸打個電話,聽爸爸給她加油打氣。


誰不羨慕李尖尖這樣樂觀堅定的狀態,誰不想要李海潮這樣一個無條件包容與接納自己的爸爸呢?

讓孩子一想起父母,內心就會充滿前進的力量,克服困難的勇氣,自由地活出屬於孩子自己的人生。

這就是父母存在的意義。


教育孩子本身就是一道千古難題,每個父母終身都在不斷踩坑中學習如何當好父母。

希望看過《以家人之名》的寶爸寶媽,能用愛為孩子撐起一個溫暖的家,讓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