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椒之味》: 我們該如何與自己最親的人和解?

距離鄭秀文在《長恨歌》中飾演王琦瑤——這個對她而言非常特殊的角色,已經過去了十四年;這一次,鄭秀文戴起了眼鏡,穿上毛衣長褲,再次以十足文藝范的形象出現在大銀幕上演繹一位細膩敏感的女性角色。

電影《花椒之味》根據張小嫻作品《我的愛如此麻辣》改編,這是一部由許鞍華監製,香港青年女導演麥曦茵執導的作品。導演麥曦茵,這個名字對於大陸觀眾來說可能有些陌生,但她作為一名年輕有為的編劇,其實力早已通過《前度》、《志明與春嬌》等作品被業界和觀眾充分肯定。

麥曦茵的作品以表現和傳遞情感見長,一直以來主要在愛情片類型里耕耘,《花椒之味》的情感主軸是親情,因為父親的突然離世,三個同父異母,從小生活在三個不同城市的三姐妹相聚到一起,這個戲核的設置幾乎與日本導演是枝裕和2015年執導的作品《海街日記》如出一轍,因此稱《花椒之味》為中國版的「海街日記」並不為過,將兩部電影並置觀看則更有意思,不同國家和民族族群體內、不同性別和身份的創作者呈現出的不同的情感表達。

一、日本鎌倉的海街VS中國的香港、台灣、重慶

是枝裕和的《海街日記》里,相依為命的香田三姐妹居住在日本鎌倉外祖母遺留下來的屋子裡,15年前音信杳無的父親的死訊傳來,三姐妹在葬禮上意外遇見了同父異母的妹妹並決定接納這個孩子,四姐妹一起互相取暖幸福生活,海街是她們的主要生活空間,也是她們平和的內心和精神世界。

而在《花椒之味》里,三姐妹分別來自不同的城市——香港、台灣和重慶,這是典型樣式的中國當下社會格局,同時,三座最具地域特徵的大城市也一舉打破了港片在電影影像空間上的單調;她們三人從未曾謀面,見面即是相處的起點,只因共同父親的曾經存在,彼此有了交叉點和情感維繫。由此聯想到近期香港和台灣發生的一系列事情,這部影片不僅恰好觀照了當下還順帶提供了情感參照的樣本。

與偏安鎌倉一隅的海街不同,《花椒之味》里的空間選擇有著更為明確的指代意義,和導演更大的企圖。海街是一本私人日記,靜靜地等待有一位來客不經意間將其打開細細品讀,《花椒之味》則像是寫給所有中國家庭的一封信,裡面寫著幾條關於幸福生活的建議。

二、平靜遼闊的大海VS刺激味覺的麻辣

是枝裕和的功力在於平凡中見真章,他的影片恬淡,平靜,安寧,美好,每一處細節都流淌著脈脈溫情,在《海街日記》中,無論是平靜遼闊的大海,還是一間熟悉的小酒館,都映射出一種生活的本真,那是一種原初的、質樸的歲月靜好,經得起時間和生命際遇的考驗,而不是一時虛偽刻意的矯情與做作。

「海街」是《海街日記》的氣質所依,「花椒」是《花椒之味》的戲眼所在。

但凡某一種感覺能走進中國人的胃裡,便也很容易走進國人的心裡。李安的《飲食男女》和《喜宴》,陳曉卿的《舌尖上的中國》系列,滿屏彈幕「多謝款待」的《人生一串》都是最好的證明。

刺激的麻辣是國人最痴迷的一種味覺,常常以最具誘惑力的形式出現——麻辣火鍋,花椒便是火鍋的主料。青花椒是新鮮才採摘,口感偏麻,而紅花椒是經過晾曬或烤制的陳花椒,麻味減輕故而偏辣,口感卻更醇厚些。

這青花椒和紅花椒之分,正如同影片中的父與女,雖然沒有針尖對麥芒似的針鋒相對,但也是誤解重重隔閡疏遠,一家人相近卻不相親,或者說,內心相親卻在生活中難以走近。

在葬禮的戲劇任務完成之後,影片又設置了新的戲劇目標——繼續經營父親的火鍋店,借這個戲劇的「殼」,這個讓三個人物各自情感故事回望、平行、交叉,影片敘事被更進一步,更緊密地結構起來。

通過敘事有條不紊地步步展開,鄭秀文,賴雅妍和李曉峰飾演的三個女兒,表面上看,她們對生父移情別戀拋妻棄子已無太大的怨恨,導演也無意帶觀眾去探究父親的情史批判男性的朝三暮四,但實際上,原生家庭的傷痛都以不同的方式在三個女兒的身上影響並延續著。

鄭秀文(夏如樹)強烈缺乏安全感,對婚姻秉持懷疑態度以致於無法真正投入自己的小家庭;

賴雅妍(夏如枝)外表堅強,內心卻深陷於挫折與逆境的打擊找不到支撐她繼續打球的力量,強忍著壓力無處釋放;

李曉峰(夏如果)則自我主體價值認同感低,只有在對外婆無盡的照料中找到自我存在的意義,這也成為她唯一的情感依賴,在對網友直播的工作中,她的討好型人格展露殆盡。

《花椒之味》里的三位女性,無論導演麥曦茵的鏡頭拉遠還是拉近,她們大多愁容多於笑容,導演有意設置了幾個帶有喜感的情節點,試圖以幽默來調節影片濃濃的哀傷氛圍,但她們的感情世界裡仍然總伴有對立,衝突,矛盾,困境並且都可以用激烈來形容。這種親人間彼此施加的情感傷痛,就像花椒帶來的那種難以忘卻的味覺刺激,變成一種心底的執念,非刮骨療傷不能徹底療愈。

三、父親的道歉,女兒的原諒,我們該如何與自己最親的人和解?

靠你最近的人最能夠傷你最深最痛,這是一個令人沮喪的生活真相。當我們把情感和內心投遞到所愛的人身上之後,就意味著給予了對方傷害自己的權力和機會。但是,最深的痛背後是不是也意味著有最深的愛,這在血脈相連的親情關係里,絕對有可能。

影片里,父親鍾鎮濤與女兒夏如樹之間隔著一條長長的過海隧道,這是物理空間上的距離也是心理的距離,因為父女之間的隔閡,隧道因此也變得格外的長。在大多數中國人的情感體驗里,很多人(特別是我們的父母)有多少想說卻沒能說出口的話,都以喊你回家吃飯代之。

關於誤解,父母對我們幾乎從來不道歉,不解釋,而對於子女來說,好好坐下來吃一頓飯,有那麼難嗎?好好說話,有那麼難嗎?這個存在於我們日常情感溝通中的Bug,隨時隨地都可以讓人抓狂,進而挑起一場情緒的戰爭。

我們該如何與自己最親的人和解呢?

圍繞著鄭秀文(夏如樹),曾經的銀幕情侶劉德華和任賢齊友情出演了兩位男性角色,一位渡人,一位自渡。在鍾鎮濤飾演的父親與任賢齊飾演的麻醉師的交往片段中,無法拉近自己與女兒距離的父親卻輕鬆地從「旁觀者」的角度點醒了麻醉師任賢齊人生際遇中的困惑,心之所往需要的是行動,而不是借口。

尋找父親麻辣鍋底秘方,實際上就是尋找答案的過程,在三個女人間穿梭的父親看似薄情寡義朝秦暮楚,但隨著關於父親一系列謎底的解開,一些不為人知隱秘細節浮出水面,一旦事件背後真正的原因被我們了解,我們才能靜下心來選擇如何去接受。父親內心的懷念,愧疚,特別是對三個女兒不同形式的默默關愛,讓一個男人在丈夫的角色上跌倒,卻重新在父親的角色上站立起來。

古語有云,樹欲靜而風不止,人慾養而親不待。鄭秀文飾演的夏如樹,在經歷失去父親之後,在替代父親擔起火鍋店的職責之後,最終真正走近並了解了他,對著父親的背影喊出了原諒和思念。

到了影片的結尾,觀眾能夠接收到導演嘗試給予的最佳答案,那就是——和解,而和解是自己主動的選擇。

人生百況味,唯麻辣最解痛楚。執拗地去追問「我想」還是「我可以」,卻聽不見「一起」,其實,重要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去生活。

正值中秋佳節,很適合去影院欣賞這部電影,看完後,可以吃一頓火鍋,打一場撞球,跟最親的親人道一句晚安。

— THE END —

作者 | 談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