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百次的實驗是個什麼概念?來看看鄭大80後年輕教授背後的故事!

2018年3月,鄭州大學化工與能源學院王景濤教授(校聘)研究小組在膜科學領域取得突破進展。他們題為《Molecular-Level Hybridization of Nafion with Quantum Dots for Highly Enhanced Proton Conduction》的論文發表於國際知名學術期刊《Advanced Materials》,而另一篇題為《Regularly Channeled Lamellar Membrane for Unparalleled Water and Organics Permeation》的研究工作發表於國際知名學術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兩篇科研論文均被作為封面文章使用。

人物:王景濤教授

兩篇科研論文的貢獻在於,通過自主創新開發出新結構膜材料,解決了傳統膜材料存在的重大缺陷,極大地促進了氫能利用技術和水處理技術的發展,為解決目前國際上嚴峻的能源和環境問題提供了一條全新路徑。

兩篇頂尖科研論文的同時發表,讓王景濤的科研團隊一舉成名,同時也引出了這位80後校聘教授背後的故事。

痴迷科研,碩果累累的化工人

年僅34歲的王景濤教授,已發表48篇SCI論文,擔任著20個國際期刊的審稿職責,並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等5項科研項目,是2018年霍英東教基金青年教師基金資助項目的獲得者和河南省高校科技創新人才支持名單的入選者。

在兩年半的論文創作中,王景濤教授帶領團隊先後進行上百次實驗,把數據採集、精準分析做到了極致,使結論得到了充足的論證。2017年前臘月二十三,期刊編輯返回論文修改意見,王景濤教授放棄了過年,低下頭和團隊共同解決問題。這一年,王景濤教授頭上生出了白髮。

工作中的王景濤教授(右一)

在科研上遇到難題時,他有時會忘記吃飯,晚上躺在床上也會不停地思考。一周工作6天,從早晨8:15工作到晚上10:30,這是化工人的常態,王景濤教授表示:「做科研最痛苦的事情,是別人給你提出的問題是你根本就沒想過的。這時候,身體上的勞累不再是累,大腦的勞累才是真的煎熬。」

讀書和文獻是他解決問題的靈感源泉,王景濤教授抽空就會閱讀世界前沿的科研文獻,甚至在早上坐地鐵時也會讀。今年訪學回國的他,從國外帶回來的也只有高質量的文獻資料。王景濤教授表示:「讀書不僅要多學科交叉讀,也要讀書里的靈魂,一個科研工作者三個月不讀文獻是要出問題的。」

嚴師益友,開創獨特的教學方式

在科研工作中,王景濤教授是學院里最嚴格的老師之一,因為他建立了嚴格有效的監督機制。學生要在工作區域貼上個人標籤,方便老師監督實驗進展;學生必須準時準點工作;學生需要定期與老師面談,彙報科研進展……

而對學生的幫助,王景濤教授也在無私地付出。2015級碩士生陳平平在做實驗過程中,在國外的王景濤教授也一直通過電話、微信等方式給她聯繫,詢問實驗進度、交流論文的主題思想和具體內容;原本陳平平只想讀到研究生,王景濤知道她是個好苗子,就給她反覆做工作,使她改變想法準備出國攻讀博士。

工作中王景濤教授(右)

「團結協作,爭創一流」是王景濤團隊的信條,為了團隊的發展,他常常自己掏錢組織團隊活動。每次有同學在知名期刊上發表文章,他也會撰寫幾百字的文字在群里表揚。他鼓勵團隊集思廣益,他在課題組實驗室里設置一塊白板,並寫下「用心做科研」5個大字,讓有靈感的同學把想法寫在白板上。

為人師表,桃李滿園。王景濤教授的16人科研團隊中,80%的研究生獲得國家獎學金,3人獲得河南省優秀碩士,60%畢業生進入國內外高校繼續深造。「剛開始會不理解他的嚴格,但慢慢發現自己做出了跟別人不一樣的成績,現在對老師都是感恩。」 2015級博士生武文佳說。

王景濤教授在課堂上也有自己獨特的教學方式,他善於把國際前沿知識充實到課堂里,用形象幽默的比喻來激發學生的專業興趣和求知慾望。由於學生對他化工原理課的喜愛,王景濤教授獲得了第七屆鄭州大學學生「我最喜愛的老師」——魅力課堂獎。

「學校去樹立一個榜樣,只有你自己足夠優秀了才會得到,而不是靠包裝宣傳。」王景濤教授語重心長地說,「一個老師必須站在講堂上,將自己的知識、精神和靈魂傳承下去。」

家風傳承,做有烙印的中國科研

王景濤教授來自於河南南陽的一個普通家庭,自幼年起,家人便教導他要「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使他養成志存高遠、嚴謹督學的優良習慣。在讀研究生期間,他的母親身患重病,家人依然支持他完成學業,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這種家風的影響使他學會靜下心來做科研,對家國心懷感恩。

生活中的王景濤教授

2008年,中國的環境問題十分嚴重。當時正值北京奧運會,王景濤教授發現奧運村的新能源汽車全部從德國進口,這對他們這些科研工作者刺激很大。在導師的鼓勵下,王景濤教授選擇從事能源和環境問題這個科學領域,立志為中國的環境保護和能源開發貢獻力量。

2012年,從天津大學博士畢業的王景濤教授決定歸根家鄉,他毅然選擇了鄭州大學。像其他很多青年學者一樣,他希望為中國的能源和環境問題「挑大樑」。「身為化工人,要勇擔祖國碧水藍天的重任,我們要扛起這個責任,為中國科研打下自己的烙印!」王景濤教授說。

「當他和其他做研究的人產生對比時,你會發現他專註度極高,執行力非常強,從不拖延。」他的師弟李奕帆說,「究其原因,他清楚自己的價值,有著明確的目標,責任感是他的動力。」

未來,王景濤教授將帶領團隊在氫燃料電池、鋰硫電池、碳捕集和水處理四個領域繼續探索進取,貢獻他們的青春和汗水。

通訊員 :李林翰 崔國玉 許榮光

圖片來源於受訪者

編輯:袁玉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