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與成長,電影《第一次的離別》在離別中重拾童年時光的美好

導語:多情自古傷別離,只有在離別的時候才能顯露出人的真實情感。對於很多人來說,從小到大經歷過很多次的離別已經是習以為常了。但是,回到眼前的生活,當你驀然回首童年時的一幕幕離別的場景,當時的內心感受至今記憶猶新。其實,每一次離別的背後是對現實的無奈選擇,或求學,或謀生,或旅行,這些都是真實生活的一部分。今年6月下旬在第2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展映的少數民族電影《第一次的離別》以兒童的視角眼光和維吾爾語對白講述了新疆沙雅兩個孩子的童年故事。影片以離別為主題,聚焦兒童的成長經歷,展示出植根於人們心中關於童年的故事意境。在天真與懵懂之間,通過一則真實感人的小故事,在展現新疆真實的風土人情的同時,將美麗鄉愁與成長改變的主旋律展現在觀眾面前。

在電影題材上,這是一部展現家庭親情和純真友情的兒童電影,摻入離別的感情元素,更顯得真實感人。從電影攝影角度上,光影渲染和構圖選擇十分具有美感,為這部電影加分不少,從側面讓簡潔誠實的電影主題顯得更加鮮明。

非常難得的是,無論是貼近現實生活的故事主線還是非職業演員的本色出演,影片都呈現出半紀錄片化的風格。通過一年的時間跨度對幾位維吾爾少年的鏡頭追蹤,記錄他們的成長經歷。在整理這些素材的基礎上,對現實生活虛構部分的藝術化提取,形成了這部電影最原始的故事脈絡。

這部電影也表達出導演王麗娜對故鄉深深的牽掛,飽含著一種難以言表的鄉愁在裡面。通過樸實無華的電影語言,記錄下天真爛漫的童年生活,在離別之時透露出的感人至深的情感,在細節中展示生活的微妙和真諦。作為時隔28年第二部入圍柏林電影節的新疆兒童影片,該片不僅拿下了頗具份量的新生代單元國際評審團最佳影片獎,還在東京國際電影節上斬獲亞洲未來單元最佳影片大獎,實力不俗。

童年裡的離別故事,作為人長大後向童年時光揮別的難忘回憶,成為記憶深處最珍貴的東西。導演用細膩的情感抒發,將童年成長曆練和對故鄉的情感交織在一起,構成一幅真摯的南疆生活畫卷。

影片通過真實化的口吻講述成長的故事,以離別的姿態重返難忘的童年歲月,真摯而自然

不同於以往的商業題材作品,本片大量啟用非職業演員,沒有明星效應卻能演繹出普通生活的真實感;沒有特效畫面展示的餘地,全是專業攝影師匠心下對南疆沙雅縣美麗自然風貌的捕捉;沒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一切以男女主角的生活日常鋪展開來,體現出一種生活的質感。

一部電影,除去特效震撼、刻意煽情、名人效應,剩下的便是難得的真實感,而這正是觀眾所想要看到的。在真實與虛構的處理模式下,通過一則成長故事展現出導演對普通維吾爾族家庭生活的解讀以及對故鄉的牽掛。

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里的千年胡楊樹上,三個兒時的小夥伴進行著離別前的對話。由沙漠和胡楊林構成的曠野,訴說著一種無序的孤獨感。這片展現新疆特色自然風貌的土地,衍生出一代又一代人難忘的童年時光,在離別後的鄉愁里,是對美好童年時光的迫切追尋。

在內心的真實表達中,基於自身成長經驗對於童年時光的追憶和理解,構成了這部電影的故事邏輯和表演方式。以虛實並用的方式形成的各種場景下的第一次離別,更能顯示出童年歲月的彌足珍貴。

兩個家庭,三個人物的不同命運,以兒童的視角和眼光看待生活中的離別,在孤獨中教會人堅強

在同村人眼裡,男主人公艾薩是一位非常可憐的農村男孩,他的不幸來源於家庭。爸爸是一個地道的農民,靠種地維持家庭的各種開銷,母親是個聾啞人,還患上精神病,衣食起居全需要家人照顧。艾薩很小的時候就承擔起家庭的重擔,上學之餘便是一邊干農活一邊照顧媽媽。

他這個年紀本來是最無憂無慮的,但是稚嫩的肩膀上卻肩負起各種家庭重任。儘管很累很臟,但是他從來沒有怨言。他唯一擔心的就是神志不清的媽媽離家出走,不但要受到爸爸和哥哥的責罵,還要擔心媽媽的安危。

凱麗則是一位古靈精怪的維吾爾族女孩,她與艾薩是兒時的玩伴。兩個人成為無話不談的知心好朋友,一起上下學、玩耍、向對方訴說心中的煩惱。在艾薩媽媽走失的那些日子,凱麗則陪伴著艾薩一起尋找,茫茫沙漠中經常會出現他們瘦小的身影。

但是,這種一起相互陪伴的日子維持不了多久。因為凱麗的漢語成績很差,她的父母決定外出打工的同時帶上她去漢語學校,給她提供一個更好的教育環境。這樣一來,小夥伴之間的離別在所難免。

落日的餘暉中,昔日無話不說的小夥伴,坐在路旁沉默不語。離別的情緒都表現在他們的臉上,遠處的小驢悠然地吃著草,卻沒有發現小主人此時內心中的孤獨感。在難過與不舍中,逝去的時光慢慢地催人長大,讓人體會到離別的憂愁。

影片中講述的兩個家庭,在三個人的離別中也改變了他們的命運,讓艾薩獨自忍受著孤獨。但是這也是一種成長的歷練,能夠讓人變得堅強。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童年縮影,它深入孩子們的內心世界,形成對生活的獨有理解,讓他們正確看待生活中的離別。

小夥伴之間、兄弟之間、母子之間的離別一次次上演,男主人公成長過程中的率真讓人動容

對艾薩而言,昔日小夥伴凱麗的離開讓他的生活頓時失去了色彩。既沒有胡楊樹上的暢所欲言,也沒有尋母路上的堅守和陪伴,再也不能回到一起玩耍的日子了。此時的艾薩對於離別是一種懵懂的狀態,他最初感覺到的是缺少身邊人的無所適從。

真正讓凱麗離開的,就是那一張只有20分的漢語試卷,她為此而落淚。考試的失利和父母觀念的轉變,讓她只能接受命運的安排。對於離別,她也表現出不舍,但無力改變現狀。

艾薩的哥哥將要離開村子去城市上大學,他第一次走出村子,去感受外面的大世界。兄弟之間的親情,在外出求學這個橋段上顯得特別自然感人。弟弟幫著哥哥提著行李,離別的思緒在兄弟間彌散開來。一起生活慣了,面對離別,艾薩的心裡很不是滋味。

或許,哥哥告別故鄉外出求學有導演當年的影子,大學畢業留在那個大城市工作,很少回到故鄉,對曾經生活的這片土地念念不忘,對家人的思念,這種鄉愁放在一個遊子身上都是真實存在的。

最終,還有精神病的媽媽在爸爸與親戚的商量之下送進了養老院,在那裡,她可以接受更好的照顧和治療,而艾薩則可以與艱難的童年告別。在艾薩的眼神里,充滿著對母親深深的愛意。這次的母子離別,成為一連串離別中的最後序幕,讓他不知所措。

但是這種離別的傷痛並沒有改變艾薩的童真,他用笑容展現一顆勇敢堅毅的心。哪怕,他多麼想回到以前,但是時光的流逝是無情的,離別也可以看作是成長的一部分。在離別的場景中,艾薩表現出來的渾然天成的率真讓人為之動容。

面對淡然鄉愁和成長曆練,以返璞歸真的心態度追尋曾經美好的童年時光,體現一種純粹之美

當今的社會現實下,離開家鄉去另一個城市打工謀生已然成為一種常態。伴隨著一代人成長的便是那種縈繞在很多異鄉客心頭的淡然鄉愁。那個生我養我的故土,成為人生的一筆財富,縱使物是人非,總能留住美好的東西。

對故鄉的眷戀和思鄉之切,成為很多人的一種情感狀態。經歷過離別時的不舍,才有對故鄉的深深思念。多少年的追尋,在這一刻,凝聚成美麗鄉愁讓人永遠記住。

每個人都會長大,成長的經歷都是不同的,但是成長過程中帶來的快樂和歡笑是有共性的。我們可以對兒時玩伴一起玩耍的場景歷歷在目,也可以對那個年代的很多物品念念不忘,這就是童年的記憶。

伴隨著美好童年時光的逝去,我們最終會收穫成長。在一起成長中我們學會珍惜,在離別中我們學會堅強,這就是真實的生活。

電影《第一次的離別》是一部很難得的維吾爾語電影,它衝破了現代社會對於新疆風土人情認識的空白。以一位維吾爾族小男孩的生活日常為故事主線,在與親人和朋友的一次次離別中為我們展示了不一樣的童年生活。獨特的南疆地域風貌,富有詩意的淡然鄉愁,孩子眼中的離別和改變,電影很巧妙地將鄉愁和成長聯繫在一起,用真摯而質樸的表達方式,向觀眾傳遞一種別樣的生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