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多少服蜈蚣式治癌傷害了中醫、耽誤了患者?中醫治癌避免哪些誤區

癌症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已成為威脅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

從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數據看,預計到2020年,每年新發癌症病例將達1500萬。手術、放療和化療是西醫治療腫瘤的三大法寶,但手術的創傷、放化療的不良反應還是讓不少體質較差或年老患者卻步,轉而尋求中醫藥治療。

那麼,中醫藥能治癌嗎?中醫又是如何治癌?中醫治癌又有哪些誤區?

聽國醫大師、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劉嘉湘教授,以及龍華醫院腫瘤科主任醫師李和根、劉苓霜的專業回答。

中醫藥能治癌嗎?

我們的回答當然是肯定的。根治性手術切除癌腫是腫瘤治療較為理想的方法,但術後仍有部分患者出現複發轉移,更何況許多患者確診時已屬中晚期,失去了手術機會。近年來,腫瘤治療除了提倡早發現、早治療外,對於中晚期腫瘤主張多學科綜合治療,中醫藥及中西醫結合不失為一條重要的途徑,也彰顯了中國腫瘤治療的特色。

大量研究表明,中醫藥治療腫瘤具有減輕患者癥狀、提高病灶穩定率、抗複發轉移、提高放化療和靶向治療的依從性、提高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期等多方面作用,已引起國內外關注和肯定,在腫瘤治療中的地位日益凸現,成為綜合治療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中醫藥可以治癌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如何運用中醫藥治療癌症?

中醫強調整體觀念,認為腫瘤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現,發生髮展主要是由於正氣虛損,陰陽失衡,臟腑功能失調,加之外界致病因子入侵,導致氣滯血瘀,痰凝毒聚,蘊郁日久形成癌腫。腫瘤的生長又會進一步損耗人體正氣,正不遏邪又助長了腫瘤發展。

扶正與祛邪有機結合的辨證論治成為大多數醫家治療腫瘤的共識,具體運用注重以下方面:

1、辨證與辨病相結合:「辨證」就是通過望、聞、問、切的四診方法,得到患者的癥狀、體征、舌苔、脈象等信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對這些信息整理、歸納、分析,推斷髮病原因和病變機制,了解機體陰陽氣血的盛衰、臟腑經絡的虛實,並據此立法處方,因人而異地制訂治療原則,有的放矢地遣方用藥,體現了「個體化」治療。

所謂「辨病」,就是根據某種腫瘤的診斷和特徵給予特異的治療。

辨證與辨病相結合的病證合參能使治療更有針對性,臨床效果更好。

2、扶正與祛邪相結合:扶正和祛邪是中醫治療腫瘤兩大方法,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我們講的「扶正」不同於西醫的「支持療法」,也不同於老百姓講的「吃補藥」,是根據中醫「虛則補之」原則,有針對地補益虛損不足。

「祛邪」就是用軟堅散結、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甚至以毒攻毒的方法消除腫瘤。

在治療中,扶正與祛邪必須很好地結合,做到扶正不礙邪,祛邪不傷正,達到「治病留人」的目的。

3、局部與整體相結合:腫瘤治療切忌只見局部,不見整體,一味濫用攻伐之葯,忽視病人的全身調理,結果只會戕伐脾胃,損傷正氣,變證叢生,危及生命,於病人無益!

晚期病人最重要的是活得好、活得長,局部與整體的關係處理得好,病人照樣可以「帶瘤」長期生存。

中醫治療腫瘤有哪些具體方法?中醫治癌常用中藥內服、靜脈滴注、中藥外治、針灸、氣功等方法,藥物治療療法不外乎扶正和祛邪兩大類。

一、扶正培本法:是中醫治療腫瘤重要法則,可用於各種腫瘤的各階段。

研究表明,扶正法能改善虛證癥狀,增強人體免疫功能,抑制腫瘤細胞的增殖,誘導腫瘤細胞凋亡,抗腫瘤複發轉移,具體治法有幾種:

1、益氣健脾法:是治療脾氣虛弱證的基本方法,臨床表現為神疲乏力,語聲低微,氣短,自汗,納少便溏,舌質淡胖有齒痕,苔薄白,常用的藥物有黃芪、党參、太子參、白朮、茯苓、淮山藥等。

2、養陰生津法:用於陰虛內熱證,臨床見低熱,手足心熱,口乾咽燥,盜汗,心煩失眠,大便艱行,舌質紅或紅絳,少苔或光剝無苔,脈細數。常用藥物有西洋參、南沙參、北沙參、天冬、麥冬、生地、玄參、石斛、天花粉、龜板、鱉甲、玉竹、黃精、女貞子、知母等。

3、溫腎壯陽法:用於腎陽虛證,症見畏寒肢冷,耳鳴,腰酸膝軟,神疲乏力,夜間尿頻,大便溏薄,舌質淡胖,苔薄,脈細沉。常用藥有熟附子、肉桂、鹿角、巴戟天、肉蓯蓉、仙茅、仙靈脾、鎖陽、補骨脂等。

4、滋陰補血法:用於陰血虧虛之證,主表現有頭暈目眩,心悸失眠,面色萎黃,唇甲蒼白,腰酸、神疲乏力,脈細,舌淡白等,常見於腫瘤化療後骨髓抑制的血象低或大出血貧血的病人,常用藥有熟地、當歸、阿膠、龜板膠、制首烏、枸杞子、龍眼肉、紅棗、雞血藤等。

二、祛邪法:是中醫常用的攻邪方法,主要用於以邪實為主的病人,具體運用有幾法:

1、清熱解毒法:用於治療邪熱壅盛的癌症患者,若臨床表現為發熱,腫塊增大,局部灼熱腫痛,口渴,小便黃赤,大便秘結或黃疸,舌質紅或絳,舌苔黃,脈數等,可擬清熱解毒法治療,常選白花蛇舌草、半枝蓮、石上柏、龍葵、七葉一枝花、蛇莓、白英、山豆根、苦參、白毛藤、夏枯草、土茯苓、天葵子、魚腥草、野葡萄藤、藤梨根、菝契、鳳尾草、黃連、黃芩、黃柏、八角蓮等。

2、化痰散結法:若見局部腫塊、淋巴結腫大等痰凝證用化痰軟堅法,可選瓜蔞皮、皂角刺、夏枯草、海藻、昆布、生牡蠣、瓦楞子、山慈姑、南星、黃葯子、澤漆、蛇六穀、半夏、僵蠶、貓爪草、柘木等。

3、活血化瘀法:適用於腫瘤有瘀血表現者,臨床見痛有定處,肌膚甲錯、舌質青紫或黯,或有瘀斑、瘀點,或舌下有青紫斑點,或靜脈擴張,脈弦細或澀等血瘀證,常選三棱,莪術,川芎、丹參、赤芍、桃仁、紅花、當歸、地鱉蟲、穿山甲、鬼箭羽、王不留行、石見穿、凌霄花、蒲黃、五靈脂、蜈蚣、全蠍、水紅花子等。

4、理氣降逆法:適用於氣機不暢的氣滯、氣逆證,可見胸悶,胸脅脹痛,胃脘及腹部脹痛,噯氣,呃逆,乳房作脹,脈象弦滑或弦細,苔薄白等。常用藥物有八月札、枸橘,陳皮、川朴、砂仁、叩仁、木香、川楝子、延胡索、香附、烏葯,枳殼、檳榔、柴胡、蘇賡、玫瑰花、月季花、綠萼梅、沉香、旋復花、丁香、降香等。

中醫藥在腫瘤治療各階段發揮著獨特的作用,特色和優勢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

1、改善癥狀,提高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期。

中醫十分強調在辨證論治原則指導下,選用扶助正氣、培植元本、治療虛損不足的中藥來調節人體陰陽氣血和臟腑經絡的功能,增強內在抗病能力,提高免疫機能,達到強壯身體、祛除病邪、抑制癌腫發展、改善癥狀緩解病情、延長生命的目的,這些也是中藥治療腫瘤的突出優勢所在。

2、中醫藥防治放化療引起的消化道反應。

中醫認為,放化療對人體來說是一種邪毒,會損傷脾胃,導致食欲不振,全身乏力,噁心嘔吐,胃脘不適,胸悶痞塞,腹瀉或便秘,苔白膩、脈濡滑等胃腸功能紊亂情況。

常用治療方法有健脾理氣、和胃降逆、健脾化濕等,可選用平胃散、二陳湯、溫膽湯、黃連溫膽湯、旋覆代赭湯、橘皮竹茹湯、姜茹半夏湯等方加減。

3、中醫防治放化療引起的骨髓抑制。

放化療可引起骨髓抑制,常見白細胞、紅細胞和血小板減少,嚴重者影響放化療的順利完成,降低療效,甚至並發感染、出血危及生命,表現為頭暈乏力,面色白光白,腰膝酸軟,舌質淡,苔薄,脈細軟無力,可辨證為肝腎不足或氣血兩虛,常選用十全大補湯、六味地黃湯等方加減。

4、減少腫瘤術後複發轉移。

中醫藥治療可減少手術併發症,促進術後康復,長期服用可減少複發和轉移。對姑息性手術者也可起到穩定、控制殘存癌灶的效果。

中醫治療腫瘤提倡的在辨證論治原則指導下的客觀化、個體化、精準、綜合的治療,絕非一方一葯就能顯奇效。

我們要告誡患者,得了腫瘤切莫病急亂投醫,盲目相信偏方、秘方和各種廣告的新奇療法,以免延誤有效治療,而應找專科醫生尋求正規治療。

那種過分誇大單一療法或保健品作用、缺乏整體觀念的所謂「中醫治療」,是對腫瘤病人不負責任的做法,千萬不要輕信。

在上海居民常見惡性腫瘤中,肺癌、大腸癌和胃癌位列前三位,肺癌再度成為惡性腫瘤發病之首。腫瘤患者治療中,除手術、放療、化療、免疫療法、靶向治療等治療手段外,扮演著重要作用的「中醫」越來越受到大家的認可。

那麼,對癌症患者,尋求中醫治療應該避免那些治療誤區呢?

中醫治癌是否被誇大?

中醫治癌,有其特色:對晚期癌症患者,有改善癥狀、提高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期的作用;對於癌症術後患者具有預防複發、抗轉移的作用;對於進行放化療的患者,有減輕放化療毒副反應的作用。

中醫治癌也有被誇大的地方,主要表現在幾方面——

1.一個偏方治遍所有癌症。

網上曾流傳每日服用蜈蚣1至2條治癌、生吃泥鰍治癌的說法,民間亦有將癩蛤蟆晒乾或燒成灰吃下去能治癌的說法。

這種說法,實則為中醫的系統治療帶來弊端,也可能延誤患者治療。

2.將個案的成功無限擴大化。

曾有報道某中醫門診部經過中醫的辨證施治,臨床治癒一例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兒。這只是一個成功的個案,並不能證明這個中醫治療方案對所有白血病患者具有百分之百的療效。

3.癌症患者可以只吃中藥,不進行手術、放化療等其他治療。

這說法是片面的。中醫治療癌症,主張多學科結合的綜合治療,對於有手術和放化療指征的患者,在患者身體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我們主張多學科治療應同時或先後進行。

具體說來,中醫治療有兩大基本特色,一是整體觀、二是辨證論治。

在中醫看來,腫瘤的形成和發展與人體正氣和邪氣抗衡密切相關,正氣虛弱,邪氣入侵,正虛邪戀,日久阻滯氣血,痰濁內生,痰瘀互結,而成積塊。《黃帝內經》曰,「正氣不足,而後邪踞之」。通過中醫藥來調整人體機能,扶助正氣,提高人體的抗病能力,從而達到抗腫瘤的作用。

濫用中成藥危害幾多?

臨床常用的抗癌中成藥已超過100種,劑型包括針劑、口服、外用等。合理使用抗癌中成藥是保證和提高中醫治療腫瘤臨床療效的關鍵,也是最大限度發揮中藥抗癌作用的重要前提。

使用應遵醫囑並認真閱讀藥物使用說明書:抗癌中成藥品種繁多,藥物組成不一,特別是針劑,在使用前尤要熟知藥物特性、使用方法、常用劑量、毒副作用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藥效,減少副反應。

濫用中成藥可導致以下危害——

首先,雖然抗癌中成藥大多無明顯毒副作用,但使用時間較長後,仍有部分患者會出現不適反應,臨床運用時要及時處理。

許多患者聽病友介紹或看各類廣告會自行購買多種抗腫瘤的中成藥,錯誤地認為吃得種類越多,抗癌作用越強,認為天然中藥沒有副作用

這樣的觀點危害很大,我們常說「是葯三分毒」,即使是植物葯,也有一定的毒副反應。

例如,長期或過量服用華蟾素片、消癌平片,可能引起肝腎功能損傷,輕則停葯後緩解,重則造成肝腎功能衰竭。

長期服用復方斑蝥膠囊,而又不根據患者的身體情況進行調整,可能會引起消化道出血。

所以,在門診中,醫生一般會讓患者3個月複查一次血常規、肝腎功能等指標,監測指標變化,一旦發現肝功能、腎功能有異常時,會及時調整藥物的種類和劑量,或者直接停葯。

其次,中成藥的使用不能脫離中醫的辨證與辨病。

中醫藥治療精髓在於辨證論治。以感冒來說,有些患者臨床表現為鼻塞、流涕、怕冷,舌淡苔薄白脈浮,我們認為是風寒感冒,治以正柴胡顆粒;有些患者感冒時表現為發熱、頭痛、舌紅苔薄黃脈浮數,則為風熱感冒,則治以銀翹片。

由於兩者引起感冒的病因病機不同,所以治療方法、用藥也不同。自己隨意使用則有可能使病情反覆,使病期延長。

再者,抗癌中成藥由於組方的特殊性,有些藥物強調配伍禁忌,使用時應注意服用方法和食物禁忌。

如參一膠囊,火熱證或陰虛內熱證者慎用;肝復樂片,有明顯出血傾向者慎服;抗癌平丸,服藥期間忌食黴菌類食物;復方天仙膠囊,忌涼、硬、腥、辣食物等。

放化療可否聯合中醫?

中醫藥可以減輕放化療、靶向治療的毒副反應,具有一定的增效減毒作用。

臨床研究中曾發現,中藥可減輕化療的毒副反應,比如:使用健脾和胃中藥,或同時使用中醫外治方法(耳穴、相關穴位敷貼),可以改善噁心、嘔吐、便秘;

可以通過補益氣血、補益肝腎的藥物改善骨髓抑製造成的外周血象異常;

加入護肝益腎藥物,可以起到保護肝腎功能的作用。

患者放療後可能出現放射性肺炎、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腸炎,及局部皮膚受損,可選用沙參麥冬湯、百合固金湯等養陰生津的草藥來改善放療造成的不良反應,如咳嗽、咳痰、咽干、咽痛、腹瀉。

經基因檢測有突變的患者可使用分子靶向藥物,靶向治療中可見全身性皮疹、皮膚瘙癢,或有出現大便增多或不成形的癥狀。中醫認為,皮疹顏色鮮紅是熱毒旺盛、血熱妄動的表現,可以選用「犀角地黃湯」清熱涼血;腹瀉明顯,屬於濕熱下注,可服用清熱利濕、厚腸止瀉的藥物,減輕毒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