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麗心靈》中約翰納什的車庫裡學到的思維:越亂越有創造力

電影《美麗心靈》講述的是患有精神分裂整的經濟學家約翰·納什如何克服自己的心理疾病,並最終創造了博弈論,走上不朽人生路的傳奇故事。片中有一系列頗有意思的場景,不管是納什大學時期的宿舍,還是他成為教授後的辦公室,又或者是納什為替幻想中的間諜組織工作的那間車庫,永遠都是雜亂無比,資料滿天飛,各種數字寫滿牆面,密密麻麻,對任何一個普通人來說,從這樣混亂的資料堆中發現規律,都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然而,納什就是在這樣的狀況下展開他的研究,並最終通過博弈論享譽全球。

這種現象在我們生活中十分常見,相信大家都聽過「教授的書桌」這樣的故事:教授書桌的混亂程度,跟他們的創造力成正比。

  • 似乎就是有一些人,能夠從混亂里尋找到深度的有序。
  • 似乎混亂和邋遢的風格更能激發創造力,做事反而更能成功。

其實這個道理,大部分人都懂,許多人也都拿這個理論為自己不愛整理書桌的毛病開脫。

但是,我們今天要介紹的「獵人思維」對這個問題的闡釋,可不僅於此。



「獵人思維」的核心含義是:當你走進一片你不熟悉的,充滿各種不確定和危機的樹林時,你必須像獵人一樣,將你的注意力分散在各個角落,並通過快速的信息搜集,獲得一張完整的地圖和危機清單,以保證你在樹林高效、安全的前行。

獵人思維告訴我們,不那麼循規蹈矩,學會擁抱混亂,甚至主動製造混亂,更能激發出創造力,當你不去努力計劃成功的時候,你可能離成功更近。

本文要講述的,就是利用「獵人思維」建立一套對混亂的全新認知,並幫助你從混亂中尋找秩序,從而高效的工作和思考,獲得個人的自由的方法:



01

獵人思維的形成——你知道的遠大於你知道自己知道的

從認知的角度來說,獵人思維是認知形成的必經過程。因為我們之所以能獲得認知,就是將很多混亂無序的數據、信息和概念連成一條線,匯總成一種現象。就像我們看天上混沌的雲層會從裡面看出動物或者人臉一樣,都是從混亂和無序中,總結規律的過程。

  • 那麼,我們到底為什麼能夠從混沌中總結出有序呢?
  • 答案是:因為我們的「盲視」

有這樣一個實驗:在醫學領域,有一種罕見的疾病叫「盲視症」,又叫左半腦忽視症,因為左半腦是管右邊視覺的,所以病人看眼前的東西時,覺得自己右眼看不見,只能看見左邊的東西。研究人員讓一位患了盲視症的女性分別看兩張房子的照片,照片的左半邊都是相同的,但右半邊不一樣,第一張照片是完整的房子照片,另一張則是房子有半部分著火了。患者看完之後認為兩張照片完全一樣,但是當研究人員詢問患者希望住在哪所房子里的時候,患者選擇了那張沒有著火的房子。

這個實驗證明,認知作為一種輸出的結果,受很多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有些你能意識到,有些你根本意識不到。



怎麼解釋這種現象呢?你看,那名患者非常明智的選擇了不著火的房子,但是如果你問他為什麼不選另一張照片時,她根本答不上來,因為她認為自己看到的照片是一樣的,她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選擇沒有著火的房子。

雖然決策是對的,但是她根本不知道自己如何做出這樣的決策。

心理學領域早就發現了這個現象:多達90%的認知是無意識的。所謂無意識,就是你根本沒有感覺到的認知,正在影響著你的決策。

換句非常拗口的話說就是:你知道的遠大於你知道自己知道的。

你之所以認為你能夠自主你的認識,是因為你做出判斷的依據,是那些顯而易見的,你自認為有據可循的理由,但實際上,有90%影響你認知決策的東西,往往是你不知道的。

行為心理學大師卡尼曼說:「我們對我們的盲視是盲視的」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經常手裡拿著手機找手機的原因,騎驢找驢這種事情的發生背後,是我們視而不見、充耳不聞,自我感覺掌控一切的思維在起作用,但是,那些你看不到的,深藏在你意識冰山下的90%,才是影響你決策的關鍵因素。



02

獵人思維為什麼會起作用——具身認知觀

獵人思維的核心要點是讓你時刻關注身邊環境的變化,由此形成一種敏銳的感知力,能夠迅速的通過環境捕捉到你需要的信息。因為,認知不單單跟我們的頭腦有關,跟我們的所處的時間和空間環境,也是密切相關的。

  • 那麼,環境到底怎樣影響著我們的思維呢?

笛卡爾在他的「身心二元論」里提出:身體和心靈是獨立的兩個要素。就像兩條永不交叉的平行線,雖然同步運行,但互不影響。而認知形成就像是一條流水線,由一道道思維難題的解決,一環扣一環,經過嚴密的邏輯推理,最後形成一個觀念。

這個理論在現代已經站不住腳,現代心理學認為:我們的認知不是一條流水線,更像是一個生產島。

認知作為一個結果,不是有一道道先後相隨的工序製作出來的,而是很多工序同時發生的。


一個典型的試驗跟做數學題有關:同樣的一個人做一道難解的數學題,得分和答題的速度會出現完全不一樣的結果,而這個結果緊緊跟房間使用的檯燈有關,在檯燈下,答題的速度和正確率要明顯高於沒有檯燈的效果。

這種類似的試驗,在心理學界還有很多,人生活在環境中,而環境通過各種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因素,影響著人的決策和思維。心理學家把這種現象,稱作「具身認知觀念」(Embodied cogniyion)

這種觀念認為:認知=身體體驗+心裡狀態+環境因素

  • 隱喻式認知

具身認知中蘊含著一種隱於式的認知過程。比如,環境中的某個元素,並非你熟悉的,但是卻跟你熟悉的某種東西有相通性、相關性,於是你就把熟悉的對象和環境中不熟悉的對象相關聯。

看到A就想到B,這種隱於式的認知常常發生,比如,環境的色溫會影響你的心情,暖色調會讓你感到溫暖,冷色調會讓你感覺冰冷。天氣陰沉會讓你產生一種生命感慨,天氣晴朗又會給你帶來另一種生命感悟。

這就是隱於式認知的比附效應。

丘吉爾說「我們塑造了建築,建築反過來塑造我們」

這句話里就包含著對具身認知觀的認可。



03

如何讓「獵人思維」發揮作用?

我們說獵人思維是一種把注意力分散到周圍環境中,從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性的思維模型。

對從事創造性工作的人,分心,更有利於發揮創造性,對於創新者,不但不能害怕不確定性,還要時刻歡迎,甚至主動增加不確定性,以此來獲得更有價值的創新。

以下就給大家介紹三種「獵人思維」的實際操作方法:

A. 多項目工作法——哪壺開了提哪壺

著名經濟學家蒂姆·哈福德在《混亂》一書中提到,有些科學家,在生物、化學和數學物理上都有研究,而且研究的都是所在領域最難的問題。哈福德發現,這些科學家經常能把一個領域的新思想迅速用到另一個領域上去,一旦用上就是神來之筆。

他總結了這些科學家的工作方法,給他起名「多項目工作法」:你應該同時有好幾個不同的項目在進行,比如說幾個科研項目、幾個寫作項目,甚至包括幾個家務。每個項目有自己的存檔處,有什麼新想法就加進去,哪個項目能做就做,暫時不能做的就放著。

用個形象點的比喻就是,哪壺開了提哪壺。

這個做法有四個好處:

  • 不同項目可以互相配合,互相激發靈感。
  • 每次轉換項目,等於是換腦子,這會給大腦一種新鮮感,更容易集中注意力。
  • 做一個項目的同時,你的潛意識可能還在關注另一個項目,這樣特別容易出現靈感火花。
  • 一個項目實在做不下去可以暫時擱置,還有別的項目可做。



B. 遊走的數學家——沒有凝聚力的團隊,更有創造力

通常思維下,我們會認為,有凝聚力的團隊,才有創造力。事實上,真正的創造力,屬於那些能夠給創造者充分自由的團隊。不管是谷歌還是蘋果,雖然他們隨著不斷壯大,都需要增加更有凝聚力團隊,但他們都充分保留了允許工程師折騰的好傳統。

有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可以說明這一點。

數學家帕爾·埃爾德什(Pál Erdős),是有史以來發表數學論文最多的人,高達1525篇。他在六十年中每六個星期至少有一篇論文,而且質量都非常高。但是,埃爾德什居無定所,在任何一個學術機構都不會停留很長時間,永遠都在旅行。他在一個地方跟這幾個人合作一篇論文,馬上又去另一個地方跟別的人合作。埃爾德什不知道什麼叫凝聚力,他的合作者一直都在更換,但他的創造力卻是驚人的,被稱為「遊走的數學家」。

事實上,在我們身處的工作環境中,有兩種類型的隊伍:

  • 團結隊伍:追求所謂「黏結的社會資本(bonding social capital)」 ,比如足球隊。這種隊伍比較適合那些目標明確,工作方法也明確的工作。所有人都知道應該做什麼和怎麼做,你只要去做就是了。對這種工作來說,齊心合力是最好的。
  • 多樣性隊伍:追求所謂「搭橋式的社會資本(bridging social capital)」 ,比如數學家、藝術家。這種隊伍適合沒有固定套路、要求集思廣益、講究創造性的工作,一個外來的新鮮思想更可貴,人們想要的是靈感刺激。對於這種隊伍,凝聚力反而是有害的。

所以說,當你的工作中涉及到創造性的時候,就應該給自己的隊伍增加多樣性,配置五花八門的人才,以及給與他們更多的自由度,讓他們能夠天馬行空的發揮自己的想像。最重要的是,創造一種開放自由的協作氛圍。就像「遊走的數學家」一樣,他們不需要什麼小團隊的長期合作,見面就可以立即討論數學問題,你是什麼性格我根本不在乎,工作完成,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不帶走一片雲彩。



C. 自由人法則——不被工具左右,成為自己的主人

我們說獵人思維是要留心周圍的環境變化,因為環境可以影響你的判斷和決策。其實,我要說的核心觀念是:作為一個人,身處在這個充滿機械化、標準化、規則化的現代世界之中,你對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一個什麼樣的選擇。你是選擇循規蹈矩,還是選擇自由獨立。

在大多數人的觀念里,整理工作文檔,把辦公桌收拾乾淨,似乎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甚至有些公司還會把這些列為辦公室管理基本條例,要求員工必須執行。

  • 只要你乾的不是圖書館管理員之類的工作,你就完全沒必要把文件歸檔整理

幾年前,AT&T實驗室的研究者專門跟蹤觀察了不同人的整理習慣,結論是那些熱衷於把文檔分類整理的人純屬浪費時間。他們花很多時間分類,保留一大堆將來根本就不會用到的文檔,而且因為整理花了心血,還不捨得扔。

  • 應對「雜亂辦工作難題」,最好的辦法就是把資料隨手堆在桌子上

用什麼拿什麼,用完再放在一堆的最上面 —— 這個系統非常合理,它自動保證最常用的文件被放在最上面。看似凌亂的物品擺放,其實已經包含了有關文件優先順序的信息。你唯一需要的整理動作,就是把那些時間長了仍然處在各堆最底部的文件給扔了。



  • 電子郵件更沒必要整理

有人統計,通過一個目錄系統尋找一封郵件,大約需要花費1分鐘。而直接搜索,只需要17秒。

  • 再說日程表,最好的辦法,就是日程表上只有提醒事項

比如說某天某時候要出席一個會議之類,而不要有自己主動安排的計劃。研究發現,做計劃,最好只有中長期的,比如說每個月要完成什麼目標,然後靈活找時間實現。如果一時心血來潮,給自己制定了每天都有具體要求的計劃,那就很可能無法堅持下來。這是因為一旦出現什麼意外情況,使你某一天沒有完成計劃,你一步跟不上就不想跟了。

遵從規則生活的人,本質上是把自己放在了一個比外部系統低的位置上,是被動的。整理文檔,其實就是讓自己為外部系統服務, 不管有沒有用,維護這個系統的狀態最重要。按日程表做事,其實就是讓一個外部系統來規範自己的行為。

而有自主意識的人,文檔和日程表對他來說都是工具,他不在乎文檔看上去如何,也不願意受日程表的限制。

獵人思維的底層邏輯是想告訴我們:整潔的背後是循規蹈矩,把人機械化,而混亂的背後是自由獨立,是讓人更像人。



總結一下:今天給大家介紹了「獵人思維」這種顛覆式的思維模型,通過具身認知觀,讓我們了解到環境對我們決策的影響,最後總結了「多項目工作法」、「遊走的數學家」和「自由人法則」三個工具,讓你學到,不那麼循規蹈矩,學會擁抱混亂,甚至主動製造混亂,更能激發出創造力,獲得成功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