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囧媽》:以愛為名控制孩子,這樣的親子關係註定充滿危機

要說這個春節有什麼事情能讓大家刷屏討論上熱搜的,除了舉國上下對抗疫情之外,那就非徐崢的《囧媽》莫屬了。

在春節檔大片紛紛撤檔的年月,徐崢宣布《囧媽》全網免費上映,這在中國電影史上還是第一次。

而這部電影也幾乎成為整個春節假期里唯一可以讓人紓解情緒的出口。一時間,眾網友紛紛為徐崢的「高風亮節」點贊,「欠山爭哥一張電影票」的輿論風向造就了這個暗淡的春節為數不多的網路狂歡。

但除了這個原因之外,電影裡面的關於親情的表達,也很讓人探討和深思。

1

電影的主題具有極大的普適性:中國親子關係的普遍困境。

一個典型的中國家庭結構通常這樣的:一個缺位的父親,一個焦慮的母親,以及一個被賦予過高期待的孩子。

一旦孩子被賦予過高的期待和關注,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種控制,向孩子抱怨是一種控制,用自己的「犧牲」換取孩子的100分是一種控制,甚至當別人面誇獎孩子也是一種控制。

這種控制的背後有一個令人心酸的理由: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

而《囧媽》就是利用中國這種普遍的親子關係作為背景和人物的鋪設:

控制狂兒子逼得妻子忍無可忍,最終提出離婚,後來陰錯陽差,控制狂母親和控制狂兒子在通往俄羅斯的K3火車上共度6天6夜。

在火車上的這段日子,電影向我們展示的一位母親過度的關愛:

總是擔心徐伊萬沒吃飽,不管他在幹什麼,各種食物往他嘴巴里塞,逼著兒子喝下一杯接一杯的薏米水、綠豆水。

甚至連徐伊萬夫妻間的隱私,也被她拿到檯面上說,不停地催問他們什麼時候要孩子......

實在受不了的兒子嘶吼道:在你眼裡所有的事情都是問題。我婚姻是問題,身材是問題,接不接電話生不生孩子都是問題。我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啊!我不是你養的寵物狗!

一件件事情匯聚了一個爆發點,讓徐伊萬歇斯底里。他和母親之間的問題被放大到了極致,他想要掙脫的意願,也前所未有的強烈。

其實他跟母親在火車上期間經歷的各種控制和反控制、代際矛盾、爭吵逃離......這本質上是一種親子關係的極端化的表述。

一方拚命控制,一方極力掙脫,這樣的親子關係,註定充滿危機。

2

其實這是許多中國家庭會遇到的事情,很多媽媽在有了孩子之後就放棄了自己的人生,取而代之的讓孩子難以承受的「愛」.

這種愛並不是無條件的,而是明碼標價的:你要聽我的話,我這是為你好。

這不禁讓我想起上一年中火爆的家庭劇《小歡喜》,單親媽媽宋倩和女兒喬英子之間的相處模式跟電影的母子幾乎如出一轍。

喬英子聰明乖巧,品學兼優,但母親是一個控制欲特彆強的母親。

生活上,她事無巨細地管控,逼著英子吃藥膳,早晨空腹吃生海參,還在英子卧室裝了一扇大玻璃窗,方便她隨時查看。

學習上,她更是看管囚犯一樣,牢牢控制著她的行為,禁止英子的一切課外活動,無視英子說了無數次的夢想。

當女兒喊出那句「我討厭你」「我就是想要逃離你!」的時候,足以讓所有為人父母的都膽戰心驚。

而宋倩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英子,你可是媽的一切啊!讓所有觀眾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那份沉重和壓抑。

這些「愛」,在我們看來,是有多可怕。

在兒女們的角度里,他們要的不是一味的控制,或許放手和尊重,讓孩子更加獨立的生活真正成長,才是他們想要的愛。

而且很多家長可能不會意識到,過度的控制會在潛意識裡影響孩子的成長,這就是我們說的:原生家庭的影響。

就像不被母親接納、被母親千方百計改造的徐伊萬,自然也沒有學會接納別人,他像「遺傳」了母親的性格一樣,轉而去改造自己的妻子......這一幕,多麼值得警醒。

3

在親子關係中,父母覺得孩子永遠長不大,永遠需要被囑咐;而孩子卻覺得父母根本不懂自己,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所以親子關係的戰爭由此打響,我們想要更親近的關係變得越來越疏離。這明明跟我們初衷不一樣啊。

在《囧媽》電影的最後,也點醒了所有人。徐伊萬發現:之前他一直排斥媽媽,並不是不愛,他只是想逃離媽媽的控制。

而解開他和媽媽不能好好相處的死結後,他對婚姻的困惑,也豁然開朗了。

徐伊萬最終明白: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個體都應該是完整的,愛不是控制和索取,愛是接納和尊重。

對的,我們每個人都是自由的,不應該讓控制式的愛成為孩子成長的枷鎖,不應該讓所謂的愛成為相互傷害的理由。

其實作為父母,我們都應該明白一個道理,孩子終究要成長,孩子終究要獨立,而我們,終究要放手。

就像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說:健康家庭的父母,深愛孩子,將他養大,不是為了分享這一結果,也不是為了永遠與孩子黏在一起,而是要將他推出家門,推到一個更廣闊的世界,讓他去過獨立的生活。

父母的路,任重而道遠,我們還需要且學且珍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