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診科醫生》真的預言了冠狀病毒?醫療劇還任重道遠

近日的疫情,讓網友翻出來了2017年的《急診科醫生》,一時間「預言劇」的短視頻片段轉遍朋友圈。看到片段里醫生果斷高效的應急方案和專業科學的隔離方法,與現在正在緊急解決中的疫情不謀而合,大家不禁慨嘆「這才是專業的醫療劇」。可回望過往華語電視劇的歷史,似乎,鮮見高質量的國產醫療劇。

《急診科醫生》劇照。

醫療劇的意義是讓大家對這個行業有更多尊重和了解

其實,醫療劇也是行業劇的一種,但不知怎麼,國內電視劇一碰到行業劇就突然縮水,不論專業度還是劇情性都有些遜色。為什麼呢?有的人說這得怪編劇。的確,行業劇的寫作需要編劇有極高的行業知識水平,而醫療劇更需要編劇要麼曾經深入行業,最好有極為專業的醫學背景,要麼能夠快速做大量的功課,通過一段時間的信息收集來完成醫療領域的描寫。這就是為什麼有的醫療劇會請國內醫學領域的院長、主任或專家來擔任顧問的原因。但編劇其實不是最主要的。

反觀國產電視劇,行業劇並非主流,所謂大部分行業劇都是披著行業外衣的愛情劇。這不是一部劇的病症,而是諸多當代題材國產劇的通病。情理上來說,愛情劇賺錢,有收視,有熱度;道理上來說,這世間萬事逃不過一個愛情。本身,國內醫生這個職業因為各種原因就沒有得到最為應有的尊重,這就間接導致了大家對這個行業沒有十分高昂的興緻。褪去醫療行業的神秘感和醫生本身救人的神聖感,大家對於醫療劇的關注點最終還是落在了成群結隊的小鮮肉身上。那些收看醫療劇的,少見專業的醫生,因為他們的生活里都被醫院和病人全部佔滿,那大部分的觀眾群體,還是平常看甜寵偶像都市愛情的年輕群體。所以一部醫療劇,最後變成了一部愛情劇,是眼下大數據顯示觀眾喜愛類別的結果。

《急診科醫生》劇照。

客觀來說,一個行業能否成為影視中的熱門,很大程度要看這個行業的特性能否為劇集提供很好的戲劇化素材,以及能否為主人公提供面臨兩難困境和靈魂極限拷問的機會。 我們看醫療劇,少部分人看的是醫學知識,大部分人還是想看這個隨時事關生死抉擇的行業,到底有著什麼辛酸血淚的故事。而醫療劇的意義,最後給大家的,也是希望更多的人對醫療行業多一份尊重,多一點了解。

《急診科醫生》有美化和戲劇化,但也有真實

《急診科醫生》這部劇被大家認可,被很多觀眾叫好,則是這部劇在專業知識上尊重觀眾,做到了「讓大家更多地明白醫生這份職業是多麼不容易」。很多身邊的醫生表示,劇中關於氣管插管、胸外按壓、電除顫的手法和步驟是可以接受的,至於那些心電圖的圖形,表單的數據對不對,不特意去看,其實無傷大雅。而他們十分欣慰的是,此劇在片尾多加了一個急救常識,這樣的全民科普,才是醫療劇的最高意義。

你說《急診科醫生》有美化,有虛寫么?影視從生活中取材,最終為了視覺呈現,一定要有所改動。而醫療劇為了讓大家更加重視醫療,將一些人設高光化,將一些劇情戲劇化,在合理之中。比如說,有一個很感動的情節是,劇中的醫生自己掏錢給患者治病,可現實里,如果每個醫生都這麼做,那將會產生一系列的影響。更何況,醫療也並非高富帥行業,很多醫院還在自負盈虧,醫生也不過是一份打工的職業,靠自己所學的技術和知識養活家中老小。再比如,很多醫學學生詬病此劇,表示女主無視一切規培、輪轉、專培和晉陞制度,放到現實里,就算你畢業院校再牛,只要工作年頭不到就不能代表醫療水平。的確,醫學是一種經驗學科,從博士畢業三十多歲開始到考職稱評主任,無不是一路摸爬滾打。所以很多人對一個哈佛大學應屆急診醫學博士畢業生十分輕鬆被聘成副主任醫師並且帶組的設定多有吐槽。但沒有辦法,如果你真的去講一個五十多歲的主任,那觀眾的看點又在哪裡?

《急診科醫生》劇照。

不管怎樣,在《急診科醫生》里,你能看到故事在用心的,儘可能地避免將醫護人員過度神化。之前的一些醫療劇,醫生在搶救病人的時候被另外的病人打,搶救被中斷,病人死了,還要應付病人家屬的醫鬧討責。可醫生也是普通人,做不到一邊被莫名其妙地挨打一通還能一邊笑著救人。所以在《急診科醫生》里,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一些真實的醫生,一些現實的急診科狀況。而正是在這些真實與現實背後,我們才能涉身其中地感觸他們有多麼不容易。

醫療劇的聚焦點是對社會性的觀照

回到與現在疫情神似的那個片段,很多人驚嘆這是電視劇的預言,也有人理性地點出這是在復刻當年的SARS情況。把現實里發生過的故事放在影視劇的劇情里是很多創作者在接觸陌生領域都會參考的事情。因為事實發生,有所依據,所以在撰寫的時候才能更加可信。但值得注意的是,哪怕取材於現實環境中的樣本案例十分豐富,它的聚焦點,其實不在職業本身的純粹醫療知識上,反而是在對社會性的觀照里。用現實事件尋找素材,但要慧眼發現社會缺口是編劇在創作醫療行業劇的一大秘訣。而用一些醫療故事對當前醫療生態中的某種現實有所觀照,也在試圖紓解如醫患關係等既存的社會焦慮問題,更是國產醫療劇的使命——展現當下中國醫療生態現狀。

在《急診科醫生》播出的時候,江曉琪在劇中的一句話曾經也一度上過熱搜——「每個病患在我們面前只是每天的幾十分之一,而我們在每個病患面前,卻是唯一。」你會發現,這是中國醫療的「獨特」狀況,是中國醫療劇在設計案例時候不得不且必須要考慮進去的具體現實。給病患一個抉擇,一頭是「錢」,一頭是「命」,給醫生一個兩難,一邊是「人情」,一邊是「人事」。所以,不知不覺,中國的醫療劇,要背負一系列在衝突與矛盾的醫療話題背後的思考命題,最終落點的,還是醫生身份的定義,以及醫學觀念的碰撞。而每一個新的醫療劇能帶給我們的,依舊是當我們重新審視這個陌生又熟悉的領域時,是否會產生一些新的理解?

《心術》劇照。

其實,醫療劇一直以來,都是行業劇「三角鐵」的堅韌一角,與公安刑偵和律政題材各自為營。醫療行業覆蓋社會面廣泛,醫療劇的出發點在關注底層社會生活,可謂當紅的「主流正能量」類型。在創作上,醫療故事又有諸多典型樣本,屬於改編來源豐富、創作素材精彩的「純天然優勢」題材。但看過很多網友評出來的國產醫療劇排名,其中大多是《麻醉風暴1》(2015) > 《麻醉風暴2》(2017) > 《心術》(2012) > 《外科風雲》(2017) >《急診科醫生》(2017)。可實際上,每一年都會出現一定代表性和影響力的醫療題材劇集,可最終,卻免不了被大家拿來和這些經典劇集比較,然後口碑一落千丈。

但醫療劇的發展與進步,我們也都看在眼裡。2020年的醫療劇上,也已經逐漸衍生出當紅小花搭檔人氣小生主演的主流形式。在楊紫、肖戰主演的《餘生,請多指教》,楊冪、白宇主演的《謝謝你醫生》,以及王子文、陳曉主演的《了不起的兒科醫生》里,能夠欣慰地看到,這些當年由張嘉譯、海清等人撐起來的醫生角色現在更新換代到了這批年輕人的手中。但同時,也有一些擔心,畢竟醫療劇並不像有扮相的古裝劇和浪漫的甜寵劇,可以靠可鹽可甜可奶可欲就實力收割一波好評,相反,一個很小的錯誤就很容易遭到網友們的炮轟。

《餘生請多指教》劇照。圖為主演肖戰

當然,在疫情的當下,也有一些影視策劃團隊開始將庫存里的醫療題材都翻出來看能否孵化。相信,此次在疫情之後,也一定有很多以本次疫情為故事原型的影視劇集大批量出現。而對此次疫情的描寫,最為規矩的,無非是外部側重全國各地萬眾一心援助武漢,內部聚焦醫生護士如何不顧自己生死和未知風險搶救患者。但在未來,那時候的醫療劇,或許會有更高的一個立足點。或許,從比如政府、基金會等大家此前不理解的視角切入,以其他旁支人物比如記者、援助的志願者作為主角去引入這個疫情的故事,也不失為一個劍走偏鋒的絕招。

□秋小墨(劇評人)

新京報編輯 吳龍珍 校對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