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影《小丑》,男主亞瑟承載了太多的感情色彩,有好的也有壞的

首先,這部電影是一個徹底的悲劇,男主亞瑟已經成功了,但是他不知道。如果小丑沒有殺人,他已經實現了他的夢想,登上自己最喜歡的電視節目,已經獲得了很多的矚目,電視之夜過後非常可能就小有名氣了,就好比草根歌手登上星光大道的決賽。可是已經來不及了,他已經犯下了太多的錯,生活在他成功之前已經把他壓垮了。他是一個職業小丑,卻因為忍受不了嘲諷而殺了主持人,他的職業信仰已經崩塌,小丑本來就是一個受嘲諷的職業。他離成功只差一步之路,可惜全毀了。他的人生本可以是一個小人物奮鬥起來的喜劇,卻被社會壓垮,成為一個徹底的悲劇。他的一生,就是一個悲劇。

其次,亞瑟是窮人的底端,這是他成為小丑之前的名字。這種二元的世界設定很有趣,世界的所有細節都被隱去,故事的主線變成了二元的對立和鬥爭。但亞瑟生活環境的不斷刻畫又讓你確信這是一個可能的世界。亞瑟的夢想是成為一名脫口秀演員,他的偶像是脫口秀主持人莫里·弗蘭克。但困頓的生活只能使他在各種場合扮演小丑逗樂維持生計。就這樣還被人毫無理由的戲弄毆打,非常諷刺。

同是受壓迫階級的窮人,卻把拳頭伸向了比自己更可憐的同類。這或許就是他轉變的開端,「讓我告訴你們該向誰犯罪」。電影中第一幕,電視上新聞交代了故事的背景,混亂的城市,街上到處堆著垃圾,老鼠到處跑,商鋪面臨倒閉,而男主在練習著自己的笑,他只是想做好這份工作,而為了這工作,他必須給別人笑。做小丑這份工作,大概是由於他的母親,他母親從小就教他應該對所有人笑。

起初,他沒有惡意,面對傷害時只是默默發泄。似乎沒有人真正關心他,負責治療他的女醫生,從來不聽他講話,只是重複問著相同的問題,從一個方面表現出了這世界是機械的,沒有感情的。在經過打破了原先的生活秩序,亞瑟又主動把自己的笑聲變成對社會的嘲諷,並試圖通過脫口秀的電視媒介把它打造成自己的符號,和製造純粹混亂的驅動。

從這一層面來看,在轉變前後的小丑是沒有實質區別的,此前生活在母親陰影下的小丑依靠家庭、表演和認同來建立自己的符號秩序,而弒母之後的小丑則依靠小丑面具、狂笑、暴力和混亂來建立自己的符號秩序。他始終需要一種面具來掩蓋自己的脆弱,一開始是喜劇表演的面具,後面是暴力混亂的面具。

另外,亞瑟總是好奇母親為什麼總是給韋恩寫信,明明她是在30年前為韋恩家打過工。直到有一天他突然發現母親的信,原來自己是韋恩和母親的孩子。但是韋恩是哥譚市首富,是要競選市長的人。他不能接受和一個女僕相戀併產下一子的事實。所以他編了一個故事,說亞瑟母親是妄想症者,亞瑟是她領養來的孩子,當年還默認其男友的虐待行為。對於一個首富來說,這不是什麼難事。但是亞瑟的母親,這麼多年來都背負著被當作妄想症者的宿命。只是亞瑟看著那病歷單時,笑得撕心裂肺。

最終小丑也成為了一個透明的容器,用來容納觀眾對發生在他身上的因果的解釋。如同小丑自己在電影中說的,「I am nobody.」比如他可以成為彰顯資本主義社會使人心理變態這種敘事的符號,也可以成為被右翼認為是教唆鼓動暴力的符號。每個群體都能從這個形象中各取所需——這就是後現代電影工業的本質,原本具有顛覆力量的符號被這種無所不包的權力話語所馴服了。我們並不反對小丑,因為相比於其他的電影,它更直接地將階級矛盾、暴力、資本主義社會的絕望呈獻給了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