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易冰、李子為展望中國電影產業

2019年中國電影市場經歷了冰火兩重天:有上千家公司倒閉,行業遭遇資本寒冬,也收穫了像《哪吒之魔童降世》《流浪地球》這樣叫好又叫座的爆款電影。就在12月6日,2019年度中國內地電影票房突破600億,比去年提前了24天。

12月12日,在《商業周刊/中文版》主辦的The year ahead展望2020峰會上,《商業周刊/中文版》事業群執行主編范榮靖與兩位資深電影人:壞猴子影業聯合創始人、CEO王易冰和FIRST青年電影展聯合創始人、CEO李子為就中國新銳導演和中國電影市場發展的話題展開了對談。

李子為把影展的工作比喻為「檔案管理」。她說,「中國電影每一年就那麼幾個檔期,春節檔、國慶檔。這兩個大的檔期完了之後,其它的時間難道就不看電影了嗎?還是要看的。中國有票房號召力的導演就那麼幾個,可是除了那幾個導演之外電影就不拍了嗎?還是要去。如何找到有獨特創作才能,持續創作能力的年輕電影人,找到多樣化的電影樣本,找到對電影生態具有前瞻視角的企業?並將他們梳理出來?FIRST影展只不過做了一小部分工作,其實中國還有非常多的電影節,他們都在做這樣的梳理和歸納。」王易冰表示,壞猴子影業在選擇導演的時候,會更側重於從他們的作品角度來觀察。他說:「我覺得導演首先是一個技術工種,技術是一個基礎。技術的基礎其實是從他的作品當中能夠很直接的呈現出來的,對於電影語言的把控、對於演員表演的把控、對於美術、對於攝影、對於音樂、對於剪輯等等環節的把控,這些都是技術問題。」另一方面,王易冰表示,還會關注導演的作者性,「因為我們還是覺得電影其實是要有一定的作者表達的,它不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商業行為,而是一個藝術產品、文化產品,所以這裡面還是需要有一種作者的表達在裡面的。」他說。

對於目前中國電影產業的生態,王易冰認為,當前在中國的電影環境裡面,票房似乎成了衡量電影好壞的一個主要標準,他認為急需在票房這個標準之外,再建立一個藝術評價、專業評價標準。王易冰說,「當那個標準建立起來之後,可能就會給創作者、給導演以更多和更公平的機會去自由的創作,然後完成自己的表達。」

李子為認為,不用把商業和藝術對立起來。她說,「一部電影被標價35元、45元,普通觀眾、深度影迷、專業創作者、專業影評人,不同身份立場的人在看一部電影的時候,雖然看似都拿著同樣的票價進到電影院裡面去,可是獲取的東西是不一樣的。電影會不斷地被不同的人拿出來解讀、討論。我認為討論的價值,對於電影的發展來講是最重要的。」

王易冰和李子為還談到了對於年輕一代導演的看法。王易冰認為,包括導演在內,中國電影創作者是呈代際分布的。年輕的導演也是這樣,他們和自己同齡的其他電影人共同成長,然後會出現幾隻領頭羊起到「頭羊」的效應,迅速的帶起一批創作者。「文牧野就非常典型,他現在身邊有幾個非常堅實的創作夥伴、班底。」王易冰說。

李子為認為,資深導演和正在成長中的年輕導演,他們其實相互之間是惺惺相惜的。她說,「尤其是在FIRST影展感覺更加強烈。因為我們每一年都會請海內外電影領域甚至其他專業的知名的前輩做評委,不論是攝影界、編劇界、還是導演界的大咖,當他們感受到年輕創作群體的『荷爾蒙』,和他們全力完成自己的作品,力圖探索和突破電影表現方式和風格的衝勁時,他們也會回望自己經過三十年的時間是否忘記了什麼。那個東西我覺得特別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