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限制級電影, 撕開婚姻的假面具: 不忠的代價, 只有一個

文/幸知在線特約作者 肖璐

在出軌問題比比皆是的今天,觸發了網上很多對婚姻的討論。男人出軌,很多男人會說:「男人就是這樣的啦!下半身決定腦袋,我們只是犯了大多數男人都會犯的那一種錯誤。」

在今天,女人出軌的比例也越來越高,顛覆了人們認為只有男人才會出軌的刻板印象。

對於出軌,人們對男性的寬容度往往比對女性高得多。最近看了一部叫《不忠》的電影,探討的就是女性婚內出軌引發的一系列行動和反思。

這部2002年上映的美國經典電影,也是導演阿德里安·萊恩的「外遇三部曲」之一。

電影《不忠》講的是一個風韻猶存的家庭主婦,在平淡無聊的婚姻生活中,在一個偶然的機會遇到極度擅長調情的浪漫渣男,然後不可自拔不斷出軌最後被丈夫發現的故事。

一個徐娘半老風韻猶存的少婦,一個放蕩不羈浪漫成性的狂野情人,一個蒙在鼓裡不知所措的可憐丈夫,最後因為少婦撞見狂野情人又和別人鬼混,打算斷絕了關係;而同一時刻,發現真相的丈夫卻找到了妻子的出軌情人,並因為剋制不住本能的憤怒而失手將他殺害拋屍。

有人評論電影女主角【意志上很堅決,可身體卻很誠實】,可見本能的力量之強大。我們常常聽到男人因為「下半身」而出軌,而這部電影講的則是女人因「性」出軌的故事,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理解女性的新角度。

很多人看完電影都罵女主角不懂得珍惜:看似完滿的婚姻,有疼愛她、專一盡責的丈夫,並非因為婚姻出了問題才出軌,而是因為貪新鮮刺激才釀成了大禍。

無風不起浪。那麼,究竟是什麼把貌似幸福的女主角推向了危險遊戲的邊緣,造成最終一切都無可挽回的局面呢?我們可以從女性的多重身份談起。

女人的三重身份:女性、妻子、母親

根據社會學理論,人在社會群體里,除了具備生物學屬性,還具備社會學屬性,我們每一個人可能都是由各種各樣的身份和角色構成的:

比如我是一個女人,也是某個人的妻子,同時也是另一個人的媽媽;我是一個人的男人,也是某個人的兒子,但同時我也可能是一群人的老師。

那麼我們可以探討一下:一個已婚已育的家庭主婦,會具備哪些屬性?

生物學屬性:女人本身

女人的生物學屬性就是女性(female),它是一種生理存在,一種解剖學分類。只要是人,就會有生理需求,女性也一樣,擁有生理需求是人類的本能,性只是人類眾多需求中的一種。

性本身是中性的,不具備好壞的屬性,就像食慾一樣,人餓了就要吃,渴了就要喝水,沒有人會譴責肚子餓要吃東西的人是不道德的,生理需求其實也一樣。

女人的生物學屬性是女人最穩定的屬性,無論你是花木蘭還是林黛玉,你都無法迴避自己的生物學屬性。但相比起男性的生理需求,女性的生理需求在各種文化中都是一直被壓抑著的。

《不忠》里的女主角之所以控制不住要出軌,就是本能所驅,她知道這麼做不對,但是她的意志抵抗不了本能的需要,正如她的丈夫以為自己在面對妻子的出軌對象可以很冷靜,但最終他還是因為抑制不住的憤怒而失手殺死了妻子的情人。

人類本能上的反應,鮮少能完全壓抑和控制在理性之下。換句話說,人不是永遠理性的動物。

社會學屬性:妻子和母親

如果你進入了婚姻,並且有了孩子,那麼你不但是一個女人,你還是某個人的妻子,以及某個人的母親。妻子和母親,就是女人的另外兩重社會學屬性:社會角色。

進入了妻子這個社會角色,說明你要履行妻子的職責,遵守婚姻的契約;而當了母親,就必須負擔起養育後代的責任,以保證他們能夠順利長大成人。

相比起生物學屬性,妻子和母親的社會學屬性就不是那麼穩定了,選擇做一個什麼樣的妻子,以及一個什麼樣的母親,甚至做不做妻子和母親,都是有一定的選擇餘地的。

但針對一個已婚已育的婦女,其實就是一個女人的身份,被捆綁進了妻子和母親的角色中。

但當這三種身份各自的屬性本身就有衝突的時候,問題的暴露就在所難免了。

現代女性的三重身份是如何產生衝突的?

生物學屬性和社會學屬性的衝突

隨著一個女人在一段婚姻中所處的時間變長,她對伴侶的激情會逐漸消退,一段關係不可能永遠像初見和戀情剛開始那樣充滿激情,生理上的衝動也一定會日益消減,再加上伴侶對待她的方式,比如冷落或者忽視,可能就會加快這種激情的消退。對伴侶的生理需求隨著時間遞減也是很正常的事,但是,女性本身的慾望並沒有消退,只是這種生理需求所針對的對象發生了變化。

但是,這個女人同時也是另一個人的妻子,在妻子這個角色中,女性就必須遵守婚姻的契約。在婚姻中的基礎上,婚姻的主流價值觀是保持忠誠,所以如果這個時候這個女人去找其他對象釋放她的生理需求,那麼她就是有違道德的,就是不忠。

與此同時,電影里的女主角因為情慾的爆發和不可控,作為一個母親,需要對孩子負責的她卻把飯燒糊、忘記了接孩子的時間......為了滿足慾望而將一切世俗的制約和限制棄之而不顧,在母親這個社會角色層面,她是失職的。

在這些互相衝突的情境下,性不再是中立的,而是一種帶有道德色彩的事,這正是人類本能與道德文明的衝突。正如一個人因為肚子餓了吃土豆不會被說不道德,但如果餓了去吃國家保護動物,那就是不道德甚至是違法的。

社會學屬性中「妻子」和「母親」的衝突

在電影《不忠》里,也常常可以看到女主角作為妻子和母親角色之間的衝突:每當夫妻倆想要親密的時刻,一定會有一個孩子跑出來打斷,而只要是當過父母的人就會知道,那個時刻一定是以孩子的需求為主的,母親的職責凌駕於妻子和自身的需求之上。

當父母將孩子的需求置於夫妻親密的需求之上,夫妻間親密的需求就一定會受到干擾,免不了會造成激情和慾望的消退。這大概也是女主角在婚姻中生理需求得不到滿足的原因:生活中需要顧及的需求太多了,以致於她必須壓抑自己的需要。

但是人類本能永恆存在,壓抑久了終歸爆發,於是正是這種壓抑,把女主角一步步推向了出軌的危險境地。

不可調和的衝突

按照社會學家的觀點,性、愛情和婚姻,是三種互相獨立的存在。

性的滿足是生物性的,愛情則是激情的產物,而婚姻的本質更多的是一種合作契約形式。能滿足三個條件的婚姻是完美的,但也是稀有的。

要在另一個人身上一次性滿足所有的條件,幾乎是一種苛求:畢竟無性婚姻可能是愛情和經濟合作的組合,沒有激情和愛情、僅僅只是為了經濟上的合作的婚姻也比比皆是。

有人說:「現代婚姻的不堪重負在於,人們希望在一個人身上一次性地解決情感問題、性的問題、生育的問題、生活照顧的問題、甚至錢的問題和階級提升的問題.......難度之大可想而知,出問題的概率之大也可想而知。」

婚姻不是萬金油,我們卻想婚姻可以治百病,一旦婚姻不符合我們的預期,我們就認為是人出了問題:男人不忠,就是男人意志力差;女人出軌,就是女人道德敗壞。但背後深層次的原因,可能是各種需求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

既然衝突不可調和,那麼人只能做出選擇

我們選擇和一個人結婚,很大程度是因為我們「需要」ta:對方什麼最吸引我?可以最大程度上滿足我哪方面的需求?我又願不願意為了這種需要,犧牲其他微不足道或者不那麼重要的特質?

經濟學家薛兆豐說:「找合適的人,要找那些持久的品質,而不是浮於表面的。選擇一個人,要看低處,而不是看高處。」

這裡的「低處」,就是ta毫不費力就能做到的,是穩定的特質。

不想人性被束縛,那就不要進入婚姻;一旦進入了婚姻,享受了婚姻的權利,就要承擔相應的義務:承受婚姻制度帶來的缺陷,同時也包容人和人性的不完美。

電影《不忠》最後的結局:丈夫想去自首,他說:「我們不會好過的」,最後一幕,夫妻倆把車開到警察局的門口停了下來。

丈夫最後有沒有進警察局沒有人知道,但如果在那個大風天,女主角偶遇情人的那一幕,她上了計程車而沒有到他的家裡,結局也許就完全不一樣了。

我們一次一次地走過人生的十字路口,而在十字路口選擇的方向,最終會決定故事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