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為家》電影中的每一幀畫面, 都能撥動內心

今天看完了《何以為家》這個電影, 整個片子彩色的畫面幾乎沒有, 笑容也很少,整個片子看起來滿是壓抑,看完不知道如何表達,生而不養,養而不育,何以為家,可怕不是沒有最基本的物質保障和最基礎的教育,因為這些都是可以通過努力得來的,可怕的是生你下來還自艾自怨、不好好工作,沒有給你講為人處事的道理、還把孩子當物品一樣賣出的父母。

原生家庭對一個孩子的影響真的得很大,如果沒有能力就真的不要生了,生出來也是對一個生命的不負責啊。我應該感謝我的爸爸媽媽,他們已經盡了他們最大的努力,給了我最好的一切。電影中的每一幀畫面,都能撥動內心那根壓抑的神經,戰爭摧毀了童年的環境,社會摧毀了童年的心靈,這個世界糟糕透了,可這糟糕的世界又有多少人願意直視其存在,12歲的贊恩活出了男人的擔當,最後的一笑釋放了觀眾116分鐘的壓抑。

看了會感嘆果然是中東片,看這類片子總會讓人坐立難安。很多晃動和特寫鏡頭,色彩是自然又鮮明。腦子好亂不知道該說啥,我最喜歡裡面的沒有台詞而是以動作為主的長鏡頭,贊恩獨自照顧約納斯、兌藥水去買、被混混踢打謾罵、崩潰質問家人、抄刀去殺人、監獄裡的慰問表演,這幾段我都蠻喜歡的,女導演的鏡頭語言挺戳動我的。最後拍照那裡我也確實冒眼淚了,定格了好久,片尾放了主角現在的生活,真是好讓人恍惚,本來就不舒服看完之後更頭疼了。

執著覺得直譯迦百農更有韻味,電影真的好看,這是黎巴嫩小男孩贊恩的真實故事,十二歲的小男孩瘦弱的只有7、8歲的身高,可是卻像天使一樣善良慈悲有反抗的勇氣,在那個吃都吃不飽連書也不能念的地方,開始會想著會有人來解救他,後來發現他是來救別人的觀影過程心疼又無奈,因為現在世界上還有好多地方還處於戰亂之中,但是影片最後一行字幕是,願每個小孩都能被世界溫柔以待。

不管是哪個時代是哪個國家,父母如果沒有能力養活孩子的話,就不要生下他了,不要讓孩子沒有活過孩子,對這個世界的冷暖,在他未成年就明明白白。生兒育女,組建家庭,有些人為了一時快感,有些人是傳宗接代觀念滲入骨髓。而黎巴嫩這裡,男孩可以趁早工作成為勞動力,女孩一旦「開花」就擺上貨架幫補家庭,所有畸形意識下的下一代通通被貼上了商品的標籤。

我們身邊的人呢,沒有難民等因素,但也可能逃脫不了經濟壓力和傳統生育癌患者的影響。養不教,父之過,這是中國傳統道德教育里早已有之的理性觀點。那些我認為連自己的世界觀都沒塑形好的年輕父母,孩子已經蹦蹦跳跳了,他們的下一代真的是邊走邊瞧越來越好嗎,我衷心希望這些社會問題能被重視,而不是在人口紅利政策式微、鼓勵生育聲浪迭起的今天被淹沒殆盡。

何以為家,是婚姻嗎,是繁衍後代嗎,雖然你不可能控告你的父母,你的現實生活沒有這麼極端,但是你總能從這部電影里看到我們即將面臨的問題。在中國式的家裡,也是一樣吧,男大當婚女大當嫁,許許多多沒有準備好的家,許許多多沒有準備好的父母。父母容易犯的錯,是推卸責任,就像影片里贊恩的父母一樣,他們總是說我們也不想這樣,但這不是他們的錯,又能說是誰的錯呢,父母是唯一不需要合格證就能做的職業,同時也是責任最重大的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