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是它嗎? 《1917》首場放映口碑爆了

文章內容來自the Wrap

11月23日和24日,薩姆•門德斯導演的關於一戰的宏大史詩《1917》分別在紐約和洛杉磯進行放映,終於向奧斯卡評委會和媒體解開了面紗,今年的頒獎季瞬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除了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11月20日在美國電影藝術學院電影節上首映,《1917》也凸顯出巨大的競爭力,可以說是沖奧的頭號種子選手,有望獲取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配樂、最佳美術指導等主要獎項,還包括一些其他獎項。

看完《1917》後,我肯定地說,它絕對在有望獲獎的前四名中,其他三名是《好萊塢往事》、《愛爾蘭人》和《寄生蟲》。再加上今年頒獎季的變數諸多,這部影片很有可能是自2004年的《百萬美元寶貝》後,第一部沒有參加任何電影節評選,仍後來居上獲得最佳影片的電影,也可能將是繼《拆彈部隊》後第一部獲此獎項的戰爭片。即使最保守地說,《1917》的情感張力和技術奇蹟也一定會吸引評委會的眼球。

作為一部戰爭片,《1917》可能更吸引男性觀眾。而且電影當中兩位年輕士兵(喬治•麥凱和迪恩•查爾斯•查普曼飾演)經歷的戰爭的殘酷也讓人不忍直視,他們要穿越敵區將重要情報傳到前線去,這簡直是自殺式任務。

從首場放映後觀眾的眼淚和推特上「自來水」的安利來看,門德斯的戰爭片得到了廣泛觀眾的認可。

此外,影片也是一個電影技術奇蹟,傳奇攝影師羅傑•狄金斯就是奇蹟創造者之一。電影是由一個「偽長鏡頭」組成,僅狄金斯近乎魔幻的運鏡方式一方面,就可以說他穩贏奧斯卡。還有在法國小鎮的廢墟中拍攝的一個長鏡頭,其中展示的視覺震撼前所未有,很難想像最佳攝影這個獎舍他其誰。

將電影處理成一鏡到底的「偽長鏡頭」的做法,從薩姆•門德斯的《1917》中獲得了發展的動力。影片的故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兩名英國士兵接到一個生死攸關的任務,即穿越敵方領地將重要情報送到前線。在傳奇攝影師羅傑•狄金斯的操刀下,電影真實呈現了戰爭的驚險與恐怖。

兩位大兵奔跑在擁擠的士兵之間的場景貫穿全片,根本無法搭建攝影機的軌道來進行拍攝,所以拍攝任務就變成了狄金斯和他的團隊的體力活,因為只能手持拍攝。《1917》通過幾乎一直向前的運鏡,給觀眾帶來了身臨其境的體驗。

影片開始展現的是一片平靜的田野,睡夢中的布萊克(迪恩•查爾斯•查普曼飾,)和斯科菲爾德(喬治•麥凱飾)被叫醒去向指揮官(科林•費斯飾)報道,他們要執行一項任務:阻止一支英國軍隊掉入德軍的致命陷阱,布萊克的哥哥也在這支軍隊中。由於通訊設施損壞,這個情報只能通過兩位士兵穿越敵軍領地,「人肉」到軍隊。

於是他們臨危受命,開始奔跑。一路上他們穿過鐵網、跨過彈坑,經過炮彈席捲的小鎮和地勢複雜的戰壕。有時他們也能躲避掉戰火,但也不過是暴風雨前的寧靜,剛喘口氣更大的危險就來了,給全片營造了一種緊張的氣氛。由於門德斯和克里斯蒂•威爾遜-凱恩斯(《低俗怪談》)聯合創作的劇本充斥著難以預料的血腥暴力,而且兩位士兵的任務是實時呈現的,這種緊張氣氛貫穿全片,觀眾根本沒有喘氣的機會。

因此,與其說本片是一部引人深思的戰爭片,不如說是一部引人入勝的驚悚片。比起呈現戰爭的恐怖和其對角色造成的影響,門德斯似乎對希區•柯克式的心理操控術更感興趣。這也將這部戰爭片與《光榮之路》、《加里波利》還有《大幻影》這樣的傳統戰爭片區分開來。

對於其他獎項,《1917》也是穩操勝券,唯一的含糊可能就是最佳剪輯了。電影可能落入跟五年前的《鳥人》一樣的困境:如果整部電影看起來就是一個長鏡頭,那剪輯師豈不是沒有發揮什麼大的作用?

鑒於電影各方面的完美表現和配合度及大膽的構建方法,導演門德斯穩獲最佳導演有力競爭者的位置,與馬丁•斯科塞斯、昆汀•塔倫蒂諾還有奉俊昊位列前四。今年,最佳電影的獎項人才「擠擠」,《婚姻故事》的諾亞•鮑姆巴赫、《小婦人》的格雷塔•葛韋格、《喬喬兔》的塔伊加•維迪提、《極速車王》的詹姆斯•曼高德還有《痛苦與榮耀》的佩德羅•阿莫多瓦都是有力競爭選手,但即便如此,門德斯也是評委認真考慮的對象。

在洛杉磯第一場放映會後的問答環節中,門德斯談到故事靈感來自他的祖父—一戰中一名通訊員。他說,「不知道什麼原因,一個人帶著一條重要情報穿越戰場的場景一直在我腦海里」。

《1917》從攝影到配樂、視效,還有李•史密斯創造出「偽長鏡頭」的剪輯來講,無疑是一項技術奇蹟。但是麥凱和查普曼的表演完全沒有被蓋住風頭:他們把兩名士兵的勇敢、恐懼、忠誠、決心還有絕望展現得淋漓盡致。

從某種意義上,《1917》是《他們將不再老去》的兄弟篇,後者是導演彼得•傑克遜將100年前的一戰影視資料彩色化並技術優化而成的3D紀錄片,讓現代觀眾更直觀地感受一戰。兩部影片都給21世紀觀眾呈現了不一樣的一戰,而且它們背後的技術支持也許比電影的實際內容更有趣。

翻譯/米開

來自淘票票媒體號:好萊塢鑒片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