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電影節這麼火, 竟源於一位戰犯的一閃念還以他的名字命名

一個強大的國家不僅僅需要雄厚的工業基礎,文化產業同樣是其中重要一環,諸如美國的好萊塢電影,日本的動漫產業,以及熱播的韓劇都是各國文化產業的代表。

與此同時,伴隨中國的崛起,中國的文化產業也逐漸開始在世界舞台展現活力,吸引越來越多來自世界各地人們的關注,例如12月初將要舉辦的海南島國際電影節。說到國際電影節,這個如今各國都爭相舉辦的活動,其本身的歷史還不到一百年,畢竟電影本身就是近代產物,但很多人或許很難想像,國際電影節的發起人,被譽為國際電影節之父的人卻是位二戰戰犯,雖然也算得上家喻戶曉,但卻很少有人知道他的這一身份,他就是墨索里尼。如今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分別是指威尼斯電影節、戛納國際電影節和柏林電影節,其中威尼斯電影節歷史最為悠久,可以追溯到1932年。當時的義大利仍處於墨索里尼的獨裁統治下,老百姓敢怒不敢言,經濟也被搞得烏煙瘴氣。

但蕭條的經濟並不意味著文化產業凋零,有時反而會促進其發展,人們不再悶頭忙著賺錢(因為已經無錢可賺),轉而開始接受及時行樂的思想。這就和前些年實體經濟不景氣,反而文化產業蓬勃發展有些類似。當時的歐美資本主義國家,正經歷著一場前所未有的經濟危機,其中以美國最為嚴重,連帶著與美國有著緊密貿易往來的歐洲也大受影響,這就是當時的歷史背景。人們開始對資本主義失去信息,就連美國人都開始打起了移民新興國家——蘇聯的想法,所以歐洲人也開始懷疑人生了,這就給某些好戰的黨派提供了滋生土壤。和他的好兄弟希特勒一樣,墨索里尼也十分重視宣傳工作,希特勒能夠動員一個國家的力量拍攝自己黨派的宣傳片,墨索里尼就在義大利的水城威尼斯,創辦了第一屆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也被命名為墨索里尼杯(後改名為金獅獎)。或許墨索里尼的初衷並不單純,甚至還出於某些不可見人的政治目的,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威尼斯電影節的確為世界電影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正是以威尼斯電影節為開端,開啟了世界電影的黃金時代(30年代—60年代),無數大師就此誕生,並登上領獎台,得到影視界和全世界觀眾的認可和讚譽。而隨著電影節的發展,除了頒布重要的獎項,電影節本身也成為一個文化符號,和電影人學習和交流的平台。許是眾望所歸,在2018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入選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電影節委員會首批成員。.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電影事業蓬勃發展,因此在威尼斯電影節上也不乏黃皮膚的身影,如1989年由中國台灣侯孝賢導演的《悲情城市》便獲得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的最高榮譽——金獅獎。此後中國電影人成了威尼斯電影節的常客,張藝謀的《秋菊打官司》、張元的《過年回家》、賈樟柯的《三峽好人》等等,當時才十幾歲的演員夏雨更是憑藉《陽光燦爛的日子》,獲得的影帝大獎。

不過正所謂來而不往非禮也,中國人不斷去參加外國舉辦的國際電影節,自然也應作為東道主舉辦中國的國際電影節,除了已經十分成熟的中國台灣電影金馬獎,中國香港金像獎,金雞百花獎,上海國際電影節,北京國際電影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