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校園欺凌值得我們關注

本片著力於反映校園暴力這一社會頑疾,也許有的人會認為這和自己沒什麼關係嗎,然而更深入一點看,我們的社會可能不僅存在校園暴力,職場暴力,家庭暴力,社交暴力等等暴力現象都是某種程度上的社會頑疾,而我們顯然不能去忽略它們的存在,影片也因為選題有了一個很好的可以和很多人產生共鳴的切入點,這點不得不佩服主創的敏銳。 影片的前半部分沒有辜負題材的話題性,很好的表現出了校園暴力中,施暴者和受害者的形象及心態,而顯然在背景和群像上也下了功夫和文章,反面角色施暴的魏萊三人組中,魏萊像是一個「大姐大」,但仔細觀察她你會發現她的原生家庭並不幸福,而小組中的其它兩個人更多的是一種跟隨大姐的態度,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作為「從犯」被裹挾進了這場惡行,而這個核心的反面角色的背景不可謂不多,其中有一場戲,鄭警官來到魏萊家進行調查,雖然影片的鏡頭沒有直接給到魏萊的父母,但從他們的聲音和語言可以判斷出來,這兩人對於外界的強勢和女兒的自信,當被鄭警官說,自己的女兒有可能是施暴者的時候,這對父母絲毫沒有愧疚、懷疑、也沒有對真相的探究,而是直截了當的說「不可能」,並強調自己的女兒從小就是好孩子,肯定是個無辜的人,此時電影的鏡頭很聰明的掃過了魏萊家裡,我們可以看到除了高檔小區的落地窗,精裝修的房間之外,魏萊家裡還擺放著數個她數個比賽的獎盃,而這些光鮮的東西加上靚麗的外表,不難想像魏萊很有可能是那種「別人家的孩子」,父母的強勢加上她平常看起來優秀的表現,都足以使部分人忽略她可能是「犯人」這一事實。 對於校園暴力受害者周冬雨身邊的人,影片前半部分同樣有較為精彩的表現,學校老師對於校園暴力表現出「無能為力」的態度,和周冬雨身邊一個比較親近的男生也說「高考重要」,包括鄭警官礙於司法程序以只能表現出某種程度的無奈。如果把校園暴力看成一種「果實」,這也顯然是惡果,但這個惡果難道在陽光下,是在無公害的農場長出來的么?顯然不是,顯然暴力和施暴者最終的出現,有賴於「土壤」也就是周圍的環境、家庭的環境、社會的環境,而這些環境的合力和本身有瑕疵的「種子」才孕育出來表面看起來光鮮的「魏萊」。

二後半部 如果說影片的前半部分,演出了一個真實可信並且讓人有代入感的「霸凌」群像的話,那影片的後半部分,就可以被稱作一場自我矮化了,後半部分的內容主要是以易烊千璽保護周冬雨遠離校園暴力,並且對於施暴者進行反擊,這一段內容中對於施暴者的反抗也很簡單,基本上可以概括為「以暴制暴」,易烊千璽和周冬雨,並沒有獲得什麼幫助,也沒有想出什麼辦法,最後的最後,他們在被欺負到忍無可忍的程度後,選擇了以牙還牙。 後半段的情節在情理之中,但讓人失望的是,影片的後半段所有前半段鋪陳的線索、人物可以更深挖掘的背景都完全消失了,曾經糾結的鄭警官、施暴者「魏萊」的突然轉變、易烊千璽從一個小混混轉變成了一個像是「義警」的人,這些情節都缺乏鋪墊和解釋。同時,和影片前半部分不同的是,影片後半部分用了大量的鏡頭特寫來拍易烊千璽和周冬雨的臉,這就造成了本身電影內容的空洞,因為過多的臉部特寫,對於表現這類型明顯需要表現群像的電影並不十分有力,並且真的真的,因為少了對比,會讓人忘了周冬雨扮演的角色的受害者身份,而對於周冬雨和易烊千璽的過度消費,也讓電影變得膚淺而乾澀,之前上半部還鋪陳了很多的線索,也安全失蹤了,最根本的校園暴力是如何形成的這些問題也被置若罔聞,這些值得深挖可能會讓人覺得震撼的細節,也全都沒有進行展開,最後電影給人的是一種,周冬雨和易烊千璽用一種兒戲的方式對抗世界,並且在這種兒戲的遊戲中取得,電影也在此處戛然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