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戲第四代「七仙女」來滬,袁媛領銜最新版《天仙配》

娛樂頭條 9911℃

「樹上鳥兒成雙對,夫妻雙雙把家還」,作為黃梅戲歷史上最受歡迎的經典,《天仙配》可謂家喻戶曉,這部劇最早由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嚴鳳英、王少舫1954年帶到上海,參加華東地區首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一炮而紅。一年後,兩人主演的同名黃梅戲電影《天仙配》,由上海電影製片廠拍攝完成,上映後風靡一時,舉國皆知。

從地方性小劇種躋身全國五大戲曲劇種,黃梅戲和《天仙配》都是在上海唱紅。70年後,當年嚴鳳英、王少舫所在的安徽省黃梅戲劇院,帶著最新的第三版《天仙配》再度來到上海,11月20日在逸夫舞台上演。領銜主演該劇的是梅花獎得主袁媛,她也是劇院歷史上第四代「七仙女」,和她搭檔主演董永的是國家一級演員趙章偉。

黃梅戲第四代「七仙女」來滬,袁媛領銜最新版《天仙配》 - 陸劇吧

作為黃梅戲的看家戲,《天仙配》的「七仙女」之重要毋庸置疑。70年來,「七仙女」傳承有序。袁媛作為第四代,正是師從第二代「七仙女」,黃梅戲「五朵金花」之一的吳亞玲,從她手中傳承並接過了這個角色。

今年4月,安徽省黃梅戲劇院全國巡演,首站上海,就演出了這部劇。袁媛對上海觀眾的熱情記憶猶新。「我們安徽省黃梅戲劇院和上海特別有緣。當年黃梅戲就是在上海唱紅,唱的就是《天仙配》,後來在上影廠拍成了第一部黃梅戲黑白電影,讓這個旋律和七仙女的形象飛入千家萬戶。」

雖然今年已經是第二次來到上海演出該劇,但袁媛表示,《天仙配》常演常新,自己接下「七仙女」已經十幾年,如今已經是修改的第三版,「今年是《天仙配》搬上舞台70周年,我們守正創新,繼承了老一輩的傳統,同時也用年輕人喜歡的審美方式,把這部劇一直演給當下的觀眾看。」

黃梅戲第四代「七仙女」來滬,袁媛領銜最新版《天仙配》 - 陸劇吧

袁媛出生在安徽合肥,她從6歲開始接觸黃梅戲,13歲考入安徽省藝術學校黃梅班。17歲時,袁媛以專業第一名的成績考進了安徽省黃梅戲劇院。在劇院,她拜師吳亞玲,成為其唯一徒弟,得到吳亞玲手把手的親授,傳承了劇目《天仙配》。至今,袁媛和「七仙女」舞台結伴已經十幾年的時光。去年,憑藉這個角色,袁媛獲得了中國戲曲最高獎梅花獎。

十幾年間歷經三版修改,這一版的《天仙配》更符合當下的時代審美。整個劇的時長被壓縮至兩小時五場戲,整體節奏更加緊湊,舞台設計簡約唯美。

而在表演上,袁媛一直在思考,傳承老一輩的表演技巧外,如何自我深耕和創新。諸如如何突出演唱和念白的抑揚頓挫、輕重緩急,如何做到表演的接地氣和飽含寓意。

在各種細微的角色處理中,袁媛以自己的藝術稟賦和對劇目的理解,豐富和更新了七仙女的情感內涵,被認為「為這個經典角色注入了屬於時代的美感」。從「鵲橋」里情竇乍開的少女,到「路遇」中嫁得良偶的新婦,再到「上工」「織絹」中賢淑忠貞的賢內助,直至「分別」里備受煎熬的離人,既是從仙女到人妻的身份變化,也是女性在生活閱歷中的內心磨礪與人格成長,這一版「七仙女」不同場次的心境變遷及其外化變得分外鮮明。

黃梅戲第四代「七仙女」來滬,袁媛領銜最新版《天仙配》 - 陸劇吧

這些年,袁媛帶著「七仙女」走進校園,並去到海外,用各種方式傳播黃梅戲。她曾參與《天仙配》《女駙馬》的線上直播,最多一場有480多萬瀏覽量,累計1100多萬人次。她表示,希望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愛上黃梅戲,也讓黃梅戲變得越來越「年輕」。

標籤: 娛樂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