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畢飛宇榮獲茅盾文學獎的小說《推拿》,以獨特視角探尋盲人推拿師群體的生活狀態和心靈世界,曾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話劇,引起廣泛關注。今年,《推拿》又被江蘇省演藝集團揚劇團改編為大型現代揚劇,首次搬上了戲曲舞台,並作為第八屆中國戲曲文化周「精品大戲展」入選劇目,近日在北京天橋劇場上演。
該劇導演郭小男也是當年話劇版《推拿》的導演。多年來他為全國各個院團創作了大量精品力作,此次執導的揚劇《推拿》又先後榮獲2024紫金文化藝術節優秀劇目、優秀演員獎與icac國際創意藝術大賽「戲劇銀獎」。圍繞該劇創作,記者對他進行了獨家專訪。
揚劇演《推拿》恰如其分
「這是我第一次執導揚劇,充分感受到了用這個劇種的藝術魅力。可以說用揚劇來演《推拿》,特別恰如其分,特別恰到好處。」郭小男表示,自己先後執導了話劇和揚劇兩版《推拿》,一方面是被原著的獨特視角所吸引,「畢飛宇的小說揭示了殘疾人的心理和情感歷程,以及他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對心靈光明的渴望,為舞台藝術提供了難得的新素材。」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推拿》的基因與揚劇所蘊含的地域文化文脈和民俗民間氣質有著深刻的共鳴,「蘇北水鄉是畢飛宇文學創作的源泉,而揚劇恰恰也是在這片土地上孕育而生的。」郭小男認為,執導揚劇《推拿》是他對地方劇種進行學習和拓展的一次難得機遇。
揚劇作為入選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方劇種,其音樂屬於曲牌聯綴體,由揚州花鼓戲和蘇北香火戲吸收揚州清曲、民歌小調發展而成,歷史悠久,曲調豐富,既包含了花鼓戲的陰柔之美,又兼具香火戲的陽剛之氣,以及民歌、清曲的雋永清新和情感多變,同時還保留了樸素、活潑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氣息。在郭小男看來,相比起話劇,揚劇這種地方戲曲具有獨特的聲腔、曲牌和地域特色,同時更注重以行當、手眼身法步的技巧來演繹人物,更擅長通過音律、唱腔表達人物的思想感情,具有戲曲藝術特有的激情和魅力。「希望通過揚劇《推拿》,讓不熟悉揚劇的觀眾能夠感受到這種委婉、典雅的音樂韻味,喜歡上這部揚劇所帶來的劇場美學和視聽享受。」他也期待這部作品能夠成為揚劇發展史上的一次重要突破和創新嘗試。
演員深入體驗盲人推拿師生活
為了創排揚劇《推拿》,江蘇省演藝集團揚劇團特意為演員們安排了一系列體驗活動,去盲人學校旁聽推拿課程,到盲人推拿中心實地觀摩體驗,還邀請省中醫院的專家指導演員們的推拿手法。
郭小男也對演員們提出了嚴格的要求,讓他們蒙上眼睛,只依靠聽覺來判斷方向和路線,親身感受盲人的生活狀態。同時,中國戲曲的技術也為演員提供了靈活自如的表現方式,讓他們在舞台上創造出的盲人形象更加讓觀眾信服。
郭小男還特彆強調小人物塑造的重要意義:「小人物對生命價值的尋找,更能觸及觀眾內心。舞台上的小人物其實放大著人生,放大著生活,從而讓觀眾產生情感的共鳴、思想和靈魂的震動,這正是戲劇存在的魅力。」
「得獎專業戶」的排戲三標準
作為一個高產高質的「得獎專業戶」導演,郭小男表示,「我排戲有三個標準,要對劇種負責,對劇團負責,對劇目負責。有這樣的標準,就不會鬆懈自己的學習和研究。」
每一次接受新的創作任務,他都要對劇種進行全方位的研究,包括劇種的歷史、特徵、流派以局限性等,才去考慮如何打造作品。「與其說是我作為職業導演選擇劇種,不如說是每一次創作出現在我面前,都是對我能力的一種考量。」郭小男對此充滿了使命感與責任感,「璀璨奪目的中華文明,博大精深的戲劇文化,永遠值得我在其中去探索去耕耘去創造,在守正創新中傳承和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中華美學精神。」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記者:王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