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哈布斯堡的彼得巴甫洛夫斯克大公
你們有沒有發現,最近的電影越來越不好看了。
以至於我站的軸心骨李嘯天大魔王都成天搗鼓八十年代的好萊塢動作片玩。
好萊塢這種單調的要死的硬漢肌肉男式所謂「動作片」有啥好玩的?
成龍在他98年出品的自傳紀錄片《成龍的傳奇》里就吐槽過好萊塢標準硬漢動作片的模板,就是單方面強調硬漢強壯的身材,動作笨拙的可怕,打一圈要歇上好幾秒,所以基本上牛逼的硬漢傾向於一招制敵秒殺對手。套招是不可能套招的,不然就是成龍在好萊塢那部《殺手壕》里的慢吞吞的效果。
這種慢吞吞的動作極致就是阿諾·施瓦辛格的《終結者》,緩慢的動作正好對應了機器身體的厚重感,有那麼點賽博朋克的感覺。
同時代的動作明星里,唯一身手伶俐的我記得就只有尚格·雲頓而已,被李老濕大鎚特吹的史蒂芬·席格是正兒八經的合氣道高手,但也靈活不起來。
有時候你都想不明白,明明十年前剛被李小龍洗禮過的好萊塢,為什麼到90年代還會被香港電影的動作設計反向輸出一把,還造就了比如昆汀·塔倫蒂諾這樣這樣的鐵杆腦殘粉。
但實際上,在奇蹟一般的李小龍天降以前,中美雙方的動作片一樣,都湊合的很。
我指身手。
中國電影的母體誕生在上海,這是常識,但中國拍攝的第一部電影,傳說中應該是北京豐泰照相館拍攝由京劇名伶譚鑫培主演的《定軍山》。為什麼說是傳說中呢?因為這部電影散軼了,只存在於文獻的描述中,一幀畫面都沒有流傳下來。
這部電影應該是實際存在的,因為雖然我們沒看過,但民國時期看過的人不少,證實它存在應該問題不大。最大的問題在於,沒人知道,他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要知道傳說《定軍山》1905年就拍了,比世界上第一部電影《火車進站》晚不了幾年,所以可以確定它是一部無聲電影。而京劇說白了是個歌唱的藝術,在無聲電影里是展現不了的。
所以雖然《定軍山》已經散軼了,但可以推敲出,它的看點應該就是動作。也就是京劇演員的動作戲。
所以中國的第一部電影就是動作片。
陰差陽錯,這也基本奠定了中國動作片武術的出處:京劇梨園行。
畢竟任何事情都講究個底蘊。新鮮事物再猛,也抵不過人家玩了幾十上百年的積累。畢竟京劇的動作場面是老祖宗花了幾十年編排好的。而電影武術指導這個行當,還要將近五十年後才會誕生。
接下來,鏡頭給到上海,東方好萊塢,中國電影的母體。
動作片從襁褓中迎來了第一個成長周期。也是我們和西方最不同的地方。
文化!
我們有武俠文化,這個文化重到現在幾乎成了香港電影的代名詞,一提到香港電影,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武打。
電影產業和武俠文化幾乎差不多時間在中國誕生。
1909年,俄國人b.布拉斯基在上海開辦了亞細亞影戲公司,早期自己拍攝,後來轉為發行,扶植了張石川、鄭正秋等第一代電影人的新民公司開始製作,中國電影產業由此誕生。1910年,國民黨大佬陳其美出於武裝起義軍事儲備考慮,遂委託陳公哲代辦,霍元甲的精武體育會為代表民間武術登上了歷史舞台。陳公哲曾就讀於復旦大學,精攝影技術,拍攝了初期精武書籍的照片,並與程子培拍攝了精武體育會的電影紀錄片5卷。這應該是最早的民間正經武術(區別於梨園)的電影作品。可惜,這些成果沒有保留下來。
這個時候邵醉翁可能才剛剛開始規劃做電影,而他的六弟邵逸夫被認為不適合干這行,被打發到南洋開拓市場。
1925年,省港大罷工因為鬧得太大,將廣東香港地區才剛燃起星火的電影產業也一併趕去了上海,邵醉翁將自己的電影產業(主要是笑舞台文明戲)整合,吸收了這些資源後,創辦了天一電影公司。出品的第一部作品叫《立地成佛》。
第二部《女俠李飛飛》,被認為是中國電影歷史上第一部武俠片,主演粉菊花,就是剛剛拿到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動作設計的董瑋的師父,董瑋的師兄師姐包括,林正英、陳寶珠、蕭芳芳。
差不多同一時期,武俠文化才剛剛啟蒙,雖然唐朝的時候傳奇小說就已經誕生了,之前我們聊三級片的時候提到的至今還沒拍攝的《滿清十大酷刑》的第三部續集大概率《太原奇案》,這個故事就非常有俠客精神的意思。
但中國正經的武俠小說應該是民國時期鴛鴦蝴蝶派作家姚民哀的《山東響馬傳》開始的,直到30年代武俠小說百家爭鳴,此時國事動蕩,民風不穩,老百姓就特別期待俠義,但同時也有不少奇情詭譎的作品流行。說明了當時人們對現實的迷茫,不一定就醉心於救亡圖存。
那是的北派武俠有五大家之說,分別是
「奇幻仙俠派」還珠樓主
「社會反諷派」宮白羽
「幫會技擊派」鄭證因
「悲劇俠情派」王度廬
「奇情推理派」朱貞木
他們的活躍年代就是1930年前後。那個時代的白話文現在的年輕人估計讀不下來,會覺得和文言文沒什麼兩樣,我們可以發現王度廬的作品比較符合當時救亡圖存的悲愴,但他的《卧虎藏龍》直到新千年以後才被李安帶火全世界。
當時最流行的,起碼在電影層面最流行的,是還珠樓主的作品。
年輕人可能理解不了還珠樓主的作品意味著什麼。
很多年之後,我們這代人在tvb的各種金庸武俠片洗腦之下,忽然看見徐克的《新蜀山》這種仙氣飄飄,軟的跟鄧麗君的歌聲一樣的電影,會很不適應。
殊不知,這可能是一次文藝復興,因為很長一段時間,從抗戰時期一直到李小龍崛起之前,中國流行的都是這個風格的武俠電影,以還珠樓主的《蜀山奇俠傳》為代表。
那這種電影是什麼樣子的呢?可以參考曹達華的代表作《如來神掌》。當然那是柳殘陽的原著。
然後結合tvb的《蜀山奇俠之紫青雙劍》(關禮傑,李婉華)和《蜀山奇俠之仙履奇緣》(鄭伊健)感受一下。
怎麼說呢,當時西方電影也差不多,就是類似宙斯高高在上,往地上丟閃電的那種感覺。
徐克不過是把這種曾經很流行的感覺用最新的技術重新演繹而已,算是既復古,又新潮。
文藝復興吧。
天一公司在那個時代拍了不少電影,也同時摸索出了一套電影工業範本,也就是之後粵語殘片的標配,七日鮮!
可惜,那個時代,亂啊!
抗戰開始後,上海電影產業集體外逃香港,從此誕生了一個新的時代。
世道輪迴,省港大罷工讓電影人去了上海,沒想到沒過幾年電影人又都去了香港。
注意,是都去了香港,而不是回了香港。
因為同時過來的,還有一大波中國電影的精華。
其他門類,比如攝影,導演,錄音啥的就不提了。我們光說動作方面的。
一大批京劇名伶也跟著到了香港,其中就有中國第一部武打片的動作女主:粉菊花。
還有在天一已經嶄露頭角的曹達華。
中國武打電影,或者說動作片,正式進入香港時代。
被迫的。
沒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