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演藝新空間|人才建設:搭建孵化平台 發力原創劇目

娛樂頭條 4615℃

 隨著越來越多的文藝工作者登上演藝新空間的舞台,他們以作品為載體,講述中國故事,展現時代精神,並以高質量的作品為演藝新空間培養起高黏性觀眾群,在創新與突破中助推新業態成長。

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蘊,又洋溢著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勃勃生機和活力的北京,以藝術資源優勢為依託,持續為觀眾奉上豐富多彩的「文化大餐」。當演藝新空間逐漸成為人們休閑娛樂的熱門選擇,拉動演齣劇目票房的持續增長的同時,也為激發演藝產業在內容和製作方面的創新和突破持續貢獻著力量。而對於青年文藝工作者來說,演藝新空間不僅是施展才華的舞台,也成為了他們汲取靈感、磨礪技藝、實現藝術夢想的搖籃。

探訪演藝新空間|人才建設:搭建孵化平台 發力原創劇目 - 陸劇吧

青年力量深度參與 

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把全國文化中心建設擺在新時代首都發展的突出位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積極打造演藝精品,滿足市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讓市民群眾樂享高質量文化供給,北京的演出市場加速升溫。

隨著觀眾對觀演體驗感和沉浸感的要求日益提升,演藝產業迎來了全新的發展契機,演藝新空間逐漸成長為文旅結合的消費新熱點,賦予了觀眾更多參與感和體驗感的同時,也為演藝人才提供了歷練與成長的新舞台。

據中國演出行業協會,以多藝術品類、多表現形式、豐富演出產品供給、拉動綜合消費為主要方向的演藝新業態、小劇場新空間等成為演出領域格外活躍的市場要素,呈現較大提升。

探訪演藝新空間|人才建設:搭建孵化平台 發力原創劇目 - 陸劇吧

青年演員王瑞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談到,在演藝新空間的演出中,感受到了與觀眾之間前所未有的親近感和互動感,這種即時反饋和深度參與,使得每一場演出都充滿了生命力和不可預測性,考驗著演員的演技和反應能力。

「演藝新空間為我提供了一個展示才華的舞台,也讓我更加珍惜與觀眾之間那份獨特的默契與連接。」王瑞雨補充道。

吉祥大戲院總經理段思明談到,院團對於演員的消化能力是有限度的,而相較於傳統的劇場,演藝新空間更加靈活和開放,能夠迅速響應市場的變化和觀眾的需求,不僅是創意的策源地,更是青年藝術人才成長的搖籃和藝術的孵化器。

作品「走心」兼顧全年齡

近年來,北京著力打造「演藝之都」,繼續推進「大戲看北京」和「會館有戲」文化品牌,演藝新空間逐漸崛起,成長為演藝產業與多元業態融合發展的代表之一。拓展更豐富的演出類型,打破與觀眾之間的「第四面牆」,在演藝新空間「嘗試」更多可能性的過程中,一批「小而精」「小而美」「小而雅」的演出作品也找到了煥發光彩的新場景。

導演趙霞談到,演藝新空間的持續升溫使得走進劇場的觀眾數量呈現增長之勢,部分劇目憑藉其老少皆宜的特點和強烈的社交屬性,吸引到各個年齡段的觀眾。觀眾群體的多樣化與廣泛化,也進一步展現了演藝新空間業態的開放性和包容性。

擁有300年歷史的正乙祠戲樓,見證了百年來數代藝術家的付出與傳承,如今則在活化利用與創新探索的過程中,成長為中華傳統文化當代呈現的新空間。

「『沉浸式』的觀演體驗,古人比我們有發言權。」正乙祠戲樓經理張鵬也是一名「80後」戲曲演員,在他看來,在三面觀演的戲樓廳堂里近距離看戲就是早期的「沉浸式」,而正乙祠如今要做的就是基於空間特點,在堅持傳統戲曲審美的前提下輔以創新內容,給觀眾一個「原汁原味」的看戲體驗。除了活化利用古戲樓空間,融入聲光電等「黑科技」打造時空交融感外,張鵬與團隊還策划了「觀其復」系列作品,通過拜訪故宮學者、戲曲專家,力求讓作品造型與表演都還原至更為古樸的狀態,進一步加強古戲樓看戲的氛圍感。

探訪演藝新空間|人才建設:搭建孵化平台 發力原創劇目 - 陸劇吧

段思明指出,演出市場要繁榮,就要不斷創新,提供新穎的內容和體驗,以迎合觀眾日益變化的需求。這就要求演出行業深入探究觀眾的心理,從而打造出適銷對路的作品和服務。

張鵬談到,一以貫之的高品質的演出、高標準的場地、高水準的藝術家,自然能引流來高黏性的觀眾,這種正向循環不僅滿足了觀眾對藝術的高追求,帶動傳統戲曲的觀眾畫像的「破圈」,進而也為演藝市場的發展持續注入動力。

演出行業分析師黎新宇指出,通過加強院團間的協同合作,優化人才結構,激發創作活力,改善演出場地條件,以及塑造和推廣獨特的演藝品牌,北京正在構建一個充滿競爭力與影響力的演藝產業集群和供給體系。

黎新宇進一步指出,演藝新空間不僅為演藝產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發揮出演出產業對文旅消費的帶動作用,更為人才價值的實現和提升創造了有利條件,更加註重個性化和多元化表達的演藝新空間,也為文藝工作者提供了更多展示自我風格和創新思維的機會。同時,演藝新空間的傳播渠道也更加多樣化和高效化,為人才與演藝品牌的推廣提供了有力支持。

北京商報記者 盧揚 韓昕媛

標籤: 娛樂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