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一部特殊的歷史年代劇,幾乎改變了觀眾對「主旋律正劇」的認知。
《覺醒年代》。
雖然歸屬為正劇類型,但劇集可看性極強,恰到好處的懸疑元素和不斷出現的靈光迸發,令年輕觀眾不自覺入坑,而劇中對那個年代名家大師,愛國青年,情感深沉和厚重的描寫,又讓無數觀眾不由入迷。
在這之後,主旋律作品開啟了從受冷落到受歡迎的逆襲。
不過,雖然陸續有《理想照耀中國》《百鍊成鋼》《大決戰》等作品播出,但始終缺少一部口碑扛鼎的大劇。
直到最近,一部故事年代緊接《覺醒年代》的革命歷史大劇開播,一開播,就抓住了觀眾的眼球——《問蒼茫》。
首播收視破1,其後連續12天收視破1,臨近大結局,劇集越戰越勇,收視飆到1.4。
更炸裂的,是口碑。豆瓣開分8.6,可稱2024年國劇開門紅。
網上一水的自來水,為劇集出圈搖旗鼓勁。
劇集,絕對稱得上大劇。
導演王偉,執導過《白夜追兇》《隱秘而偉大》等熱劇。
編劇,原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陳晉+電視劇《理想照耀中國》總編劇梁振華。
演員方面,王仁君、寧理、馬少驊、宋佳、白客等超20位坐鎮,匯聚了老中青三代實力派演員。
就連央視晚間的《新聞聯播》,都花了整整21秒來介紹它。
但,劇集口碑能在近年一眾同類劇中殺出重圍,到底靠什麼?
劇情上,該劇講述了1921年至1927年,從中共一大歸來的青年毛澤東的革命探索之旅, 青年毛澤東的創業、成長、尋路,是《問蒼茫》要表達的主題和主要內容。
最初,我也以為這只是又一部尋常的革命歷史劇,但越看,越是熱血沸騰。
劇集有史實又有史詩,夠大氣又接地氣,嚴肅中又透著活潑,有熱血也有悲憫,悲壯中又透著革命浪漫主義精神。
《問蒼茫》的意義在於,為歷史題材提供了一個新的創作方法,即以一人視角展現大歷史,不僅是一部「歷史」,更是一部偉人的思想史。
不誇張地說,劇集真正拍出了國劇的良心,而這,也才是當下觀眾最該看的歷史劇!
01、武裝起義、遭遇412反革命政變,收官懸疑緊張感拉滿,誰說歷史正劇不好看
一般我們看傳統革命歷史正劇,總會有一個固定的印象:有意義。
也就是說,觀眾通常會默默接受這個類型題材的劇,優先突出歷史價值,其次才是可看性。
但別忘了,《問蒼茫》導演,是拍過《白夜追兇》的王偉。
劇集越接近大結局,觀眾越是能感受到智斗的緊張和刺激,敵我雙方博弈的焦灼和精彩。
從26集開始,劇集可謂大場面不斷,三場大戲高潮段落此起彼伏,劇情節奏銜枚疾走,看的人痛快淋漓:
第一場,就是第三次上海武裝起義。
劇集細緻展現了起義全過程:起義總指揮,正是年輕的周恩來。
觀眾印象中,起義段落,基本是操起槍杆子就開干。
但《問蒼茫》拍出了歷史現場的緊張感和大局觀——在清點起義武器的秘密倉庫里,周恩來對同志們分析了前兩次起義失敗的原因:時機不對。
而此時北伐軍兵鋒直逼上海,「我們可以和他們來個裡應外合,只要他們拿下蘇州,或者松江,咱們就發動起義。」
下一秒,一個報童出現在上海街頭:號外號外,北伐軍攻克松江!
接著,鏡頭沿著報童的視角,對準了上海大笨鐘。
下一個鏡頭,幾枚手榴彈炸響,起義開打。
起義兵勢如火,迅速拿下了全市大部分敵軍據點,趙世炎帶兵攻下了南區,只剩北區火車站這個硬骨頭,敵人重兵2000,配備重武器。
起義原定計劃是,藉助北伐軍的重炮,轟掉敵人的火力點,但北伐軍的白崇禧按兵不動,怎麼辦?
周恩來一錘定音:只能靠自己了,六點之前,拿下北站!
當日六時許,經過30多個小時的浴血奮戰,起義隊伍攻克了敵人的全部據點,上海第三次武裝起義,也成為北伐戰爭時期工人運動發展的最高峰。
這一段,看得是真燃,真過癮啊!
歷史大劇的氣度、格局、場面,都有了。
但接下來,就是令人痛心疾首的第二場大戲:蔣介石發動412反革命政變。
相比拍上海工人武裝起義,這一次,導演王偉用了側寫。
總共用了一場密探,一個掛電話,一個上海街頭的鏡頭,拍出了時局的波詭雲譎和歷史的殘酷。
一場密談:上海商界代表,找蔣介石對付「工人糾察隊」,蔣介石借口軍費不足,其實是坐等對方開價。
對方立刻伸出三個拇指的見面禮——「30萬?」「300萬。」
蔣介石閉口不言,心中卻有了定論。
接下來,是延續孫中山遺志、主張聯俄聯共的宋慶齡打給蔣介石的一個電話。
當蔣介石掛斷了宋慶齡的電話,實際上一切已成定局。
下一個畫面,就是412反革命政變後,被屠殺的上海工人們倒在街頭的殘酷畫面。
雖然沒有拍出整個過程,但王偉卻用鏡頭,讓觀眾有了身臨其境的沉浸感。
蔣介石的幕後交易、國民黨內部的博弈和我們在歷史中的犧牲,全都拍出來了。
最後,是第三場大戲:反擊。
這段戲,拍出了許多觀眾並不知曉的歷史細節:我們都知道412反革命政變,但這之後呢?我們內部有怎樣的討論,陳獨秀又如何與國民黨方面的汪精衛聯絡,試圖化解危局,結果又為何失敗?
這就是劇集最好看的地方了。
而劇中張曉龍飾演的汪精衛和寧理飾演的陳獨秀的一場對話戲,也真的是精彩——「即使只有3000人,我也是主張平叛的。」
「只是,葉挺這兩個團,是武漢的全部家底了,如果出動他們,那武漢,就徹底不設防了。」
「我們還有兵」。
下一個鏡頭,就是劇中的毛澤東,給農講所的隊伍發槍,登高演講——「我們必須要站出來,拿起槍杆子,保衛武漢,保衛大革命。」
好燃啊!
氣氛如烈火烹油,節奏環環相扣,有種大戰將至的緊張感。
而汪精衛在劇中的一句感嘆,更是意味深長:連農講所的人,都可以扛槍打戰,這毛澤東辦的,到底是農講所還是軍講所啊。「
相比許多徒有其表的所謂國產大劇,《問蒼茫》只用這一手,就牢牢勾住了觀眾的眼球。
誰還敢說,歷史正劇,不好看。
02、青年毛澤東的「革命創業史」,拍出來了,毛主席形象,後繼有人了
革命歷史大劇除了好看,更要動人。
《問蒼茫》最重要的靈魂人物是青年毛澤東,拍好了他,劇集才算成功。
而一口氣追完播出的30集,我發現《問蒼茫》抓住了兩個關鍵點。
一是拍出了青年毛澤東的「革命創業史」。
劇集重點描寫了毛澤東從中共一大歸來後全情投入的三件大事。
第一件是成立中共湖南黨支部。
劇中的鏡頭,充滿寓意:夜色深沉,萬籟俱寂中,一束光,照亮暗夜,一群人,熱血宣誓,身後,是被燭火映照的黨徽。
總有一日,他們將實現所有的誓言,推翻一個舊社會,建立一個新中國。
第二件,是開展工人運動。
這段戲,也精彩得很,甚至完全可以說,是可以媲美《覺醒年代》高光段落的華章。
《問蒼茫》並沒有因為刻畫的是偉人年輕時代,就將青年毛澤東一味拔高。
而是用一場戲,讓觀眾看到了青年毛澤東的成長。
為了讓黃愛等人成立的勞工會加入我們,毛澤東親自去做工作。
但黃愛反問毛澤東是否當過工人,說工人的事情不是想像的那麼簡單。
為了解工人處境,毛澤東去安源煤礦實地考察。
沒想到工人們的生存現狀讓他心痛不已:用幼童工、睡虱子床、吃豬狗食,只敢光膀子下礦,因為只有一件衣服穿。
更氣人的是,丈夫死在礦上的母親只能以爛菜葉養活幼小的孩子們,還被謠稱為「惡鬼」。
看到這一幕的毛澤東眼中冒火:說她是惡鬼的人,比惡鬼還惡。
這段經歷,不僅讓觀眾看到了毛澤東思想的來源,更讓我們看到了毛澤東為什麼能領導一個積重難返的舊中國,建立一個新中國。
因為相比舊軍閥,視人命如草芥,首鼠兩端的蔣介石,視天下為個人名利的棋盤。
青年毛澤東看到的卻是受苦的大眾,也只有一個心中裝著人民的領袖,才會被歷史和人民選中,成就那開天闢地的偉業。
正是這段實地考察後,毛澤東不僅推動了工人運動,更帶領工人們,開展了轟動全國的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他捭闔縱橫,爭取空間,讓軍閥不得不全盤答應工人的訴求。
最終未傷一人,未敗一事,得到完全勝利。
第三件,是國民黨反革命政變後,主張與敵人武裝鬥爭。
這,也是劇情進入結局階段,最重要的故事內容。
在展現毛澤東故事線時,劇中也採用了多條敘事線索並行的方式。
既有陳獨秀試圖與汪精衛合作最終失敗,也有蔣介石在國民黨內部的奪權,和宋慶齡飯桌決裂的段落。
還有李大釗被張作霖殺害,在我方內部激起的憤慨。
時局變幻莫測,危局之下,青年毛澤東又做出了怎樣的選擇呢?
這就是最打動我們的故事內容。
通過這些有張有弛的故事,就將偉人的成長和問道之路在觀眾面前徐徐鋪開。
而劇集成功的第二大關鍵,就是演員演出了一個嶄新的青年毛澤東。
這些年來,毛澤東形象出現在超百部作品之中,也湧現出了古月、唐國強等演員。
在《問蒼茫》之前,扮演毛澤東的青年演員中,王仁君並不算觀眾認可度最高的那個。
但他在《問蒼茫》中的表現,可謂脫胎換骨。
30集看完,我敢斷言,飾演毛澤東的演員中,他未必是演技最成熟的一位,但絕對是演得最有朝氣的一位。
而這正是劇集想要的,不是已經成為偉大領袖的毛澤東,而是一個成長路上的毛澤東。
王仁君演出了那個1921年的長沙橘洲,暢遊湘江,豪言 「莫管這水多急,只要摸准了它的脾氣,照樣有法子治它」的毛澤東。
演出了一場精彩的大戲後,面對氣急敗壞的軍閥,帶領全體演員成功脫身,來到河邊戲水玩鬧的毛澤東。
還演出了,那個革命危急關頭,心裡有團火,眼裡有道光的毛澤東。
這一次,王仁君終於把角色演出來一種感染力,讓你不自覺就跟著角色進入那片百年前的蒼茫大地。
角色有遼闊志向,也有憐憫大眾,溫潤如玉的一面。
對比唐國強的塑造,王仁君的表演可能少了幾分霸氣。
但卻帶來了一種全新演繹。
《問蒼茫》這部劇,講述的不只是毛澤東在1921年到1927年這六年時間裡做了什麼,而是他在這六年里為什麼會做這些事、又如何被這段經歷所塑造。
是青年毛澤東如何完成思想蛻變,如何將行動付諸於實踐。
又是怎樣被歷史、被黨和人民選擇,成為領袖的。
跟隨著《問蒼茫》的鏡頭,觀眾前所未有地走近青年毛澤東,不是以一種嚴肅敬畏的心態去仰望毛澤東,而是以年輕人的視角去看待另一個年輕人的成長——
恰同學少年的他,何以「問蒼茫」?
03、給歷史劇以青春,給正劇以靈魂,《問蒼茫》拍出了國劇的良心
《問蒼茫》好在哪裡?兩點最值得關注。
第一點,是它讓容易陷入創作模式的革命歷史劇,煥發了「青春」。
《問蒼茫》中,不乏匠心獨具的創新。
比如充滿寓意的畫面。
開場毛澤東暢遊湘江,人未見,漁歌聲先起,歷史的波濤,撲面而來。
雪竇寺那段戲,畫面很有美感,青年蔣介石那張陰晴不定的臉和陰惻的天色彼此呼應,畫面已經說起故事。
毛澤東去礦場時,礦洞之外,民不聊生,礦洞之內,黑暗逼仄,宛如人間煉獄。
412反革命政變後的上海街頭,陰雲密布,屍橫遍野,山河不忍看。
而當鏡頭給到毛澤東領導工人革命,帶領黨員宣誓,在危急時刻登高演講的段落,雖然夜色深沉,暖色調卻給人明亮與希望。
又比如,劇集對經典詩詞的化用。
比如劇中呈現的《山坡羊*潼關懷古》;比如安源場景,長鏡頭掃過一幀幀眾生百態,很多觀眾想起了白居易的《賣炭翁》。
還有,李大釗先生犧牲後,毛澤東回憶與幻想中的這段——《青春》。
還比如,厚重歷史中的細節與煙火氣。
有場戲,是毛澤東與家人拍照。
然而最終,歷史上卻沒有一張毛澤東一家四口的合影。
原來為了安全,毛主席一家四口當年不能拍攝全家福。正因為這份謹慎,直到抗戰全面爆發,日軍連一張偉人的照片都找不到。
而在故事的結尾,1927年板倉一別後,毛澤東與楊開慧再也沒見過。半個多世紀以後,工人們重鑄主席在板倉的老宅,推開牆,發現一封封信填滿了牆縫。毛主席直到去世都未曾見過這些信,每一封都寫滿了楊開慧無法傳達思念。
難怪彈幕上網友紛紛說,「看到這張劇照時熱淚盈眶,不能自已。」
還有,劇集對歷史人物獨具匠心的塑造。
寧理塑造的陳獨秀,除了工作,也會聽戲、打麻將。
有文人的傲骨,也有獨特的固執,全劇他唯一兩次慌神,一次是聽說營救李大釗行動失敗,他先是一驚,然後忍不住結結巴巴地自言自語:這,守常身體不好,這,怎麼能在監獄呆這麼久。
一次是大會現場,有人傳來守常先生犧牲的消息,他整個人愣住。
這個寧理版本的陳獨秀,真是有血有肉。
馬少驊飾演的孫中山,也與過往版本不同,相比許多版本中的意氣風發,這次馬少驊重點演出的,卻是人物的老態。
因為劇中的時間線,正是孫中山人生最後的光景,無論身體還是心理,此時的中山先生,都已經是英雄暮年。
還有唐曾版李大釗、宋佳版宋慶齡、鄭業成版周恩來、張曉龍版汪精衛,每個角色,都給我嶄新的感覺。
所謂青春,不在年歲,而在朝氣。
第二點,是它將劇中的歷史,在精神層面做出了拔高。
追劇中,我幾次忍不住動容。
一次,是勞工會發動工人罷工運動,勞工會領袖黃龐二君,被軍閥深夜帶走,「不加審訊,不問證據」,在短短兩小時內被施以斬首之刑。
黃龐二君在就義前猶自高呼:「大犧牲,大成功。」
還有一次,是因為黃埔三傑之首的蔣先雲。
劇中能看到,他曾經擔任蔣介石的秘書,深受蔣的器重,但在蔣叛變革命後,他登台痛斥,
毅然割席,雖仍然收到張國燾等人的猜忌,備受委屈,卻毅然決然加入北伐隊伍。
1927年初,他擔任北伐軍的團長,碰巧救了老蔣的命,蔣許諾他只要脫離我黨,就可以晉陞為中將,但他卻毫不猶豫地回絕稱「我只為理想而戰,不追隨個人。」
北伐戰爭中,他在率部衝鋒中不幸壯烈犧牲,年僅25歲。
劇集一次次告訴觀眾:中國的革命道路不是憑空得來的,而是無數革命先輩衝鋒陷陣換來的。
就如主創們所說的:希望今天的年輕人看到這部劇時,會真切感受到100年前,這樣一群年輕人。
他們那麼熱烈理想過、愛過、惆悵過、追求過。
用他們熾熱的理想,點燃了一個時代的光亮。
《問蒼茫》恰似一道璀璨的亮光,將我們帶回了那個青年毛澤東湘江邊獨立寒秋的年代。
劇集不僅還原了崢嶸歲月的樣貌,呈現了「誰主沉浮」之間的驚濤駭浪,為觀眾呈現了青年毛澤東在革命之路上的艱難「創業」過程。
更足以成為當下年輕觀眾的參照與榜樣。
其實每一代年輕人的人生,都有波折,有挫敗,有停滯。但看一看毛主席那屆青年是怎麼做的?
中國革命道路不明,那就去「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革命遭遇急流,那就 「去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而歷史的走向,正是對那屆青年奮鬥與犧牲的最好告慰——
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答案是: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