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震驚社會的大案,一次改變命運的意外,一群執著不棄的人,一份異常堅定的信念,一場持續十二年的萬里追兇……構成了一部感人至深的電影《三大隊》。
該片以返璞歸真的敘事手法,講述了一則平凡英雄“歷經風雨痴心不改”的故事,為歲末影市送上一記“眼淚殺”。自12月15日上映至今已錄得4.75億票房,有觀眾說“被電影擊中了心底深處很久不被觸碰到的善良和情感,讓人數度哽咽。”
熟悉的警匪題材如何拍出新意?縱觀全片,一個“真”字,貫穿始終。
電影《三大隊》的“真”首先源自故事藍本,它根據紀實文學作品《請轉告局長,三大隊任務完成了》改編,作者深藍是一名基層民警,這保證了故事本身“真實”的質地。
原作中整個追兇歷程就是整整十二年,文字極為樸素,但在近乎白描的語言中,依然能感受到跌宕起伏、動人心魄。主人公程兵在追兇路上,數次與嫌疑犯擦肩而過,正與邪、善與惡的隔空交戰扣人心弦。編劇張冀說,在創作劇本時儘管已保持冷靜克制,卻在撰稿過程中仍忍不住數次落淚。
電影則沿襲了原作“至簡”的風格,摒棄了很多類型片元素,沒有刻意反轉的套路,沒有設計精妙的懸念,也沒有太多炫技和渲染。導演戴墨說,“對於這樣本身就足夠戲劇化、張力十足的故事,更多需要的是真實、鮮活地記錄。”
電影《三大隊》的另一個“真”是真實的生活煙火氣,這源於對人物的重構。不同於原作主人公是千里走單騎的孤膽英雄,電影《三大隊》將人物擴充為群像:執念不滅的程兵,年輕熱血的小徐,寬厚通透的蔡彬,帶著江湖氣的老馬,略顯“摳門兒”的廖健。五個人經歷意外、脫下警服後,身份轉換為普通人。追兇路上,他們以空調維修工、網管、社區保安、燒烤攤主、計程車司機等不同職業作掩護,這樣的人物重構必然充盈濃郁的生活氣息。為使人物更可信,編劇團隊分別採訪、體驗了片中出現的不同職業,抓取生活細節,最終才形成了真實質感。
拍攝中,主創也將真實感作為第一創作原則。本片監製陳思誠一直強調要往平實的質感上走,在場景陳設、服化造型上,劇組儘力還原當時的年代感和生活感。而編劇張冀在前期做了大量調研採訪工作,比如在查閱刑警工作筆記時看到,“沒有誰能活在真空里”,嫌犯始終會暴露蛛絲馬跡,這句話最終成為電影里程兵的台詞。
電影《三大隊》的“真”不僅來源於製作層面,更與演員們“真誠動人”的表演密不可分。無論是張譯飾演的隊長程兵,還是魏晨、曹炳琨、王驍、張子賢、楊新鳴塑造的隊員們,都極具鮮明的個性色彩和濃濃的小人物煙火氣。
片中有一場三大隊重新集結在老馬夜宵攤的戲,經歷人生巨變,崢嶸歲月難再回,當他們舉杯再唱起《少年壯志不言愁》,那種無力的悲愴,那份患難與共的兄弟情誼令人無比動容。
“唯真不破,以情動人”,是三大隊故事最貼切的注釋。電影中有句台詞:“大案背後,儘是人生”,電影里不僅有著“人間正道是滄桑”,更淋漓盡致展現了“酸甜苦辣都要嘗”。正如網友評價,電影《三大隊》講的不僅是抽絲剝繭的破案故事,更是在大案背後盤根錯節的人性與艱難的人生抉擇。
1987年,劉歡為電視劇《便衣警察》演唱的主題曲《少年壯志不言愁》,幾乎成為警察職業之歌。時隔36年,他再次為警察題材作品配唱主題曲《人間道》,歌詞“為一口氣,為一個理,為一場祭,老子走到底”正是三大隊的真實寫照,支撐他們走下去的,既是根植於內心深處對於警察責任與使命的堅守,也是作為普通人對正義和真相的不滅追求。
儘管過程中,他們也曾面臨家庭、親情、愛情、健康等“人生命題”的抉擇,不得不經歷重聚又離散。但程兵所代表的“三大隊精神”始終矗立,那就是“堅持,不忘初心”。而觀眾真正與之共情的,恰是在電影中看到平凡的人做不平凡事的執著勇氣。
相信這樣一部影片投射到觀眾心裡,同樣可以帶去堅持的力量。生活難免會遇到困境,試著堅持內心的善良,堅持肩負的責任,堅持不為人理解的夢想,堅持去做對的事……而這,正是這部電影的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