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凡達:水之道》:引向深淵的科技

八卦 1332℃

作者:南寧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 杜曉傑

2009年,卡梅隆執導的《阿凡達》憑藉超前的視覺特效,創下全球票房記錄,在國內也創下了「一票難求」的觀影盛況。珠玉在前,觀眾對續集《阿凡達:水之道》自然寄予厚望。單從視覺特效來講,《阿凡達:水之道》中壯闊而精妙的海洋奇觀呈現,滿足了大眾的審美期待。然而,《阿凡達:水之道》雖然在特效層面依然斷層領先,卻未能在價值滋養方面有所精進,那種橫空出世的驚艷感不復存在。

《阿凡達:水之道》:引向深淵的科技 - 陸劇吧

《阿凡達:水之道》海報

21世紀初,伴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提升,環保問題成為全球性議題,如浪潮一般無遠弗屆。電影《阿凡達》藉助新奇的3D技術,將環保問題的戰場遷移到外星球,在天時地利人和的加持下,獲得無與倫比的成功。無論是內在的價值訴求,還是外在的視覺呈現,《阿凡達》都緊扣當時的社會潮流,獲得了大眾的價值和審美共振。從某種意義上講,共識性的價值體系支撐了《阿凡達》華麗的藝術世界,二者相輔相成鑄就了當年的風光無兩。相較而言,2022年的《阿凡達:水之道》雖有華麗的外觀,卻缺失了最重要的價值共識,註定無法與前作相提並論。

《阿凡達:水之道》的故事雖然發生在《阿凡達》故事五年之後,但觀眾所處的現實世界卻已物換星移。十三年間,《星際穿越》《火星救援》《降臨》等好萊塢大片不斷刷新著大眾對科幻電影的審美期待,全球性環保意識的進步也已提升了大眾對相關議題的思考維度。與此相對應的是,卡梅隆依舊在續集中大肆渲染著地球人類對潘多拉星球推土機式的生態破壞,似乎人類遠征軍千里迢迢來到潘多拉,只是為了毀滅潘多拉宜居的生態系統,製造另一個人間煉獄——而遠征軍的目的,恰恰是為了給面臨危險的地球尋找新的替代品。

影片重點表現了「天空人」在潘多拉殘暴的捕鯨行徑,這可以認為是在影射人類的捕鯨活動。可是,這樣的安排卻充分暴露了作品在價值表述方面的極大缺陷。

首先,影片將人類對潘多拉星球圖鯤的捕殺目的,界定為獲取圖鯤腺體的分泌物,用以製造地球人趨之若鶩的抗衰老產品。當人類已經實現星際遠征、通過技術製造「人造阿凡達」世界,人類的抗衰老依然需要靠從海洋生物體內提取分泌物來實現。這種設定,就如《黑豹》給掌握了發達技術的瓦坎達硬塞了奴隸社會的體制一樣,顯得輕薄可笑。以這樣的形式傳達環保的價值理念,無疑低估了人類社會技術進步與思想觀念革新的同步性。

其次,在整個捕鯨團隊中,除了唯利是圖的商人、獵手,還有海洋生物學家。而這位海洋生物學家在捕鯨團隊殺死圖鯤之後,激情洋溢地向觀眾講解圖鯤大腦顯現的高情感性,卻對捕鯨行為的殘暴性不置一詞。專業人士倫理價值立場的缺失,使得整個捕鯨事件沒有任何的價值亮點。當來自地球的「天空人」,無論背景、身份,都冷酷無情地摧毀著潘多拉的生態系統,這樣的價值敘事能在多大程度上引起觀眾的共鳴共振?

在《阿凡達》中,以傑克·薩利為代表的一部分人因為無法忍受遠征軍團對潘多拉的破壞與屠戮,毅然決然背叛組織,幫助納威人反抗地球人的入侵,彰顯了濃烈的人文主義精神價值。而在《阿凡達:水之道》中,遠征軍團對潘多拉的破壞與屠戮變本加厲,卻沒有任何人表示異議,價值觀的淪喪令人瞠目結舌,不禁讓人懷疑科技的進步究竟把人引向了怎樣的深淵。

近幾年來,「後人類」問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對這一問題的探討,除了集中於技術和人的關係外,就是秉承著後現代主義的立場,消解人類中心主義對全球發展的極端化誤導。從這個層面上來看,卡梅隆的《阿凡達》系列恰恰是最具有「後人類性」的文化產品。從《阿凡達》到《阿凡達:水之道》,卡梅隆把人文主義的光環從人的身上徹底剔除,將人變為了被科技主宰、異化的行屍走肉,並以遠征軍團的覆滅召喚著人類科技文明的某種窮途。然而,「後人類」之所以被人提及並具有討論的價值,正在於其最終目的是導向一個人與技術、宇宙、他者和諧共生的世界,而絕不是放棄了人情人性的暗黑王國。

3D技術引入電影之後,極大地拓展了光影藝術的表現疆域,但也帶來了「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的隱憂。當形式的翻新出奇取代了「講故事」的入耳入心,電影對人的價值和意義就要大打折扣。《阿凡達:水之道》的視覺盛宴無疑令人心曠神怡,而這場盛宴背後的荒蕪,卻折射了卡梅隆價值想像的枯竭。如果說這部影片在價值觀方面尚有比前一部精進的地方,那應該就是用寓言的形式對西方資本主義早期原始積累的血腥與暴虐做了生動的呈現與反思。(杜曉傑)

來源: 光明網-文藝評論頻道

標籤: 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