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港劇變了, 還是我們變了

電影快訊 1043℃

「港劇情結」:都市心境實錄

我們這一代的港劇情結——或者說,是對現代都市生活的第一瞥——大多始於港產電影和TVB劇集。

作為80、90後集體的童年回憶,港劇豐富的題材與快餐式的觀感給我們幼小的心靈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天龍八部》是暑假必看劇,周華健演唱的主題曲《難念的經》,現在聽到也能激起我們年少時的熱血;《刑事偵輯檔案》中的經典熒幕情侶是無數港劇迷心中永遠的痛;《圓月彎刀》里顏值巔峰的古天樂,衍生了至今火爆的「相貌平平無奇」表情包;《神鵰俠侶》中李若彤飾演的小龍女、《倚天劍屠龍刀》里黎姿飾演的趙敏、《洛神》里蔡少芬飾演的甄宓,都是我們心中不可取代的女神⋯⋯

古裝劇從《大唐雙龍傳》《醉打金枝》到《金枝欲孽》《宮心計》,時裝劇有《衝上雲霄》《溏心風暴》《珠光寶氣》,更有頗具代表性的刑偵劇《法證先鋒》系列,《刑事偵緝檔案》系列⋯⋯那些幹練的白領、跌宕的職場,甚至優雅的主婦,都令我們醉心,劇目琳琅,似乎總也數不完。

是港劇變了, 還是我們變了 - 陸劇吧

而近年來,港劇質量下降嚴重,劇情和演員演技老套生硬,大批有知名度的演員離巢。大陸的電視台更是幾乎看不到港劇的影子。

幾年來,口碑較好的港劇屈指可數,《潛行狙擊》《使徒行者》以卧底題材險勝,卻依然不溫不火。反而是「絕對小眾」的港劇使得觀眾驚呼「別有情致」,例如TVB的《愛我請留言》,或ViuTV的第一套自製劇集《瑪嘉烈與大衛-綠豆》——前者細細講了一個療愈情傷、真愛重臨的故事,後者則一派「冷淡」,冷冷地記述點滴冷暖孤獨。

是港劇變了, 還是我們變了 - 陸劇吧

兩部電視劇走的都是「文藝風」:簡潔且頗有餘韻的台詞,一反傳統港劇的極其舒緩細膩的節奏,除了非常出彩的主題曲之外,還在劇中呈現了許多膾炙人口的經典粵語歌曲,為故事增色不少。事實上,與其說深受好評的新港劇是「文藝」的,不如說它們是「真實的」,擠在地鐵人潮里的我們,對都市粲然燈火早已沒了童年時的欽羨,而眼前的一方寂寥便顯得愈發真切。

「浮誇」與「文藝」

不過,港劇的浮誇,並不是衰落之後的異變。事實上,精細從來都不是港劇的代名詞。

一套古裝戲服出現在n部劇里;技術特效(如果還能算有特效的話)和動作設計往往十分滑稽粗糙;強行製造誇張且不合邏輯的激烈戲劇衝突(例如《溏心風暴》中,動輒一家子吵嚷沸然);還有那一大堆耳熟能詳的經典卻「乏味」的台詞——「發生這種事,大家都不想的。」「做人最重要是開心。」「餓不餓,我給你煮碗面?」

也許正是這種「粗製」,曾經迎合了一個時代的審美趣味。然而,如今的我們已經吃不下原來那碗面了。

TVB的演員不是演技不好,而是被限制在了傳統的港劇路子里,表演風格極其浮誇。只有整個劇組的風格變了,他們的表演風格才會發生轉變。比如影帝張家輝,在早期的TVB劇集里其實也是比較浮誇的風格,演技很大程度被束縛了。開始拍電影之後才展現出爆髮式的演技。

是港劇變了, 還是我們變了 - 陸劇吧

在TVB老牌演員里,林保怡顯然是「TVB式」風格最少的一位。而在上文提到的文藝片《綠豆》里,港劇演員細膩內斂的演技充分展現出來。林保怡的戲路,在「舊港片時代」,或是張揚霸道如高長勝(《珠光寶氣》),或是深情內斂如孫白楊(《金枝欲孽》)。而此次他飾演一位計程車司機——十足的小男人形象,性格沉悶體貼,對女主瑪嘉烈深情一片,卻屢屢碰上瑪嘉烈的冷漠與不耐煩。

而每一處細膩表達,便惹得我們頻頻垂淚——為雞毛蒜皮小事起衝突時欲說還休的無奈,在知道愛人背叛時不願說破繼而委屈的哽咽,在空房間里四下張望,坐在沙發上手足無措⋯⋯在那一刻,我們瞥到了脆弱而無奈的自己。

新港劇中的「浮誇」沒落,還在於戲劇衝突的處理——不再有「針尖麥芒的對峙」,或是「一家子混戰」。交流的阻滯之後,一個人默默回到車上,準備好小小嘔吐袋;遇到有趣的小事,想與人分享,翻了翻列表,卻黯然神傷;每一個同床異夢的夜晚,偷偷發出信息,又匆匆刪掉記錄⋯⋯

在這一點上,新港劇與時下火爆的「慢綜藝」也有了相類之處。我們喜見主角們烹調咖喱羊肉,到炸雞啤酒,吃到路邊攤燒烤,一起BBQ給雞翅塗上蜜糖,從天黑吃到天空露出魚肚白;「朋友情義」不是「古惑仔」而是偷偷幫同學試卷簽字、一邊抽煙一邊扮演王家衛電影角色;他們撥一通長長的電話,卻不再有「舊港劇」中的「偷聽戲碼」,而只為讓朋友再教自己做一次酸辣湯,想把菜譜記在心上。

就像《綠豆》中瑪嘉烈家中的陳設一般,「新港劇」的「文藝」是簡約,空曠,慘白一片的,而期間的溫情便愈發見得明朗,借用劇中的台詞來說,「這是一個喘息的空間,而一口氣緊閉得越久,吸的那口氣就越大」。

「港風」,在鏡頭之外

熱熱鬧鬧的港劇時代一去不復返。不過,國產劇依舊跟風現象嚴重,佔了半壁江山的網路小說、遊戲改編劇集資金投入大卻仍粗製濫造,其餘主要是諜戰類、家庭倫理的傳統題材,職場商戰類初露頭角——我們曾在港劇中「打撈」的都市、「商戰」與「創業」,如今皆在眼前了。

年初在香港時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白天在街頭和地鐵上的上班族,許多都是素顏,衣著打扮也著實樸素。許多人面無表情,甚至有些不修邊幅,很難見到大都市朝氣蓬勃的神色——那曾是我們所熟悉的、精緻幹練的「港劇神色」。一直被視為時尚之都的香港,似乎帶有一種沒來由的無力感。

夜晚的中環雖是不同——五湖四海的精緻面孔,考究的打扮,滿大街的名牌,空氣中瀰漫的混雜卻隱隱透著高級感的香水味——但這也僅限於中環了,大概香港所有的繁華,都集中在入夜的蘭桂坊了。

香港和港劇,在我們眼中總是神秘的,風情萬種猶如《花樣年華》中的張曼玉。而童年的我們,則是素麵朝天偷穿媽媽高跟鞋的未成年少女,躲在屏風後面,用夾雜著困惑與歆羨的眼神偷偷打量著成熟女人——她飽滿的紅唇、膝蓋上搖曳的裙擺、肆意作響的細高跟鞋。

而如今,當少女長大,那個籠著薄紗、自帶濾鏡的身影如燭火般熄滅了。

無論光怪陸離,抑或冷淡蒼茫,最迷人的色調永遠來自真切的感受——無論是一種憧憬、抑或一番了悟。

而文藝或浮誇,到底何者更真實,誰又更清醒?港劇不知道,香港也未必清楚。

選自《中國青年》雜誌2018年第20期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