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的我們》: 瑜不掩瑕, 再大的亮點也無法掩蓋其爛俗本質

電影快訊 1428℃

在看到《後來的我們》獲得金雞獎最佳故事片提名後,許多觀眾都感到非常詫異,畢竟其他同樣獲得此項提名的電影分量一個比一個沉:《地久天長》、《我不是葯神》、《流浪地球》、《古田軍號》,哪個不是讚譽無數?

《後來的我們》: 瑜不掩瑕, 再大的亮點也無法掩蓋其爛俗本質 - 陸劇吧

能在這麼多優秀電影中佔有一席之地,這部電影應該也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吧。抱著這樣的想法,我打開了電影。

可惜事實證明,它的確很糟。雖然有一定可取之處,可是這些優點並不足以掩蓋其爛俗的本質,很抱歉地說,劉若英的導演處女作,並不合格。

《後來的我們》: 瑜不掩瑕, 再大的亮點也無法掩蓋其爛俗本質 - 陸劇吧

先說說電影里的亮點

第一個亮點是田壯壯對林父這個角色的演繹。

一件發黃的圍裙、一頂黑色毛線帽、一對袖套,有些佝僂的身形,一邊念著「一會兒就吃年夜飯了」,一邊為孩子添上一勺湯,一個不善表達面冷心熱的農村父親形象就這麼立住了。

田壯壯並非專業演員,但作為第五代導演的代表,他給許多科班出身的演員身體力行地上了一課。在電影開機前很久,他就去了東北農村體驗生活,將自己置身於那種環境當中,全方位的觀察和思考使他的表演自然又生動。

《後來的我們》: 瑜不掩瑕, 再大的亮點也無法掩蓋其爛俗本質 - 陸劇吧

影片末尾,林父的那封信更是提供了全片最大的淚點,「緣分這事,能不負對方就好,想不負此生真的很難」,這句台詞也只有他說出來違和感才沒那麼重,再配上隆冬時節他在屋子裡烤火的孤獨身影,即使沒看過全片但看這個片段也會讓人鼻酸。

二是關於色彩的切換。

電影設立了兩條線,一條是彩色的回憶,一條是黑白的現在,直到片子中段,才通過遊戲設定說出了如此安排的緣由:找不到凱利的伊恩,世界就失去了色彩,預示著失去了小曉的見清,從此世界也僅剩黑白。

色彩是電影藝術中重要的視覺元素,既可以交代背景、烘托氣氛,又可以傳遞情緒、表現思想,喚起觀眾的情感共鳴。

劉若英巧妙地用鮮明亮麗的色彩拍攝回憶,用更悲傷沉默的黑白表現現實,過去的期待、美好與現實的錯過、遺憾不斷交叉往複,回憶不但沒有褪色,反而隨著時間的發展愈發深刻,現實明明看起來光鮮,卻褪色成了原始的黑白,帶給觀眾強烈的視覺反差和衝擊力。

接下來談談它爛俗在哪兒

首先是標籤化的北漂生活。

電影的時間設立在2007—2018這十年間,北漂生活佔了其中很大的篇幅。很明顯能夠看出,導演編劇都缺少對真實80後北漂生活的深入了解,認知的淺薄導致很多東西都浮在表面沒有立足點。

同樣是創業的計算機系大學生,朋友能到大公司上班,男主卻要靠賣黃片、當客服、送外賣謀生,等到自己製作的遊戲風靡全城之後,才能到同樣的公司上班,讓人不免生出為虐而虐、為苦而苦之感。

影片中描繪出的北漂生活與許多作品中的大同小異,感覺像是只看了幾部電視劇就覺得北漂生活都是這樣的,於是將臆想的畫面搬到了大銀幕上,但凡多去聽聽北漂一族的真實想法,都不會讓片子看起來這麼同質化和虛假不接地氣。

接著是生硬的台詞。

「我最大的遺憾,就是你的遺憾與我有關」 「你會找到那個人,為你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 「悲哀的是,我沒有權力悲哀,我最大的悲哀就是沒有權力為你做任何事情」

你能想像這些對話是真實生活中會發生的日常對話嗎?

太過文藝的台詞與人物形象之間產生了嚴重的割裂感,這些台詞一點都不像是常人口中說出來的,像什麼呢?小說。而且是缺少邏輯的青春言情小說。

這種小說風格的語言與現實向的小人物實在不搭,整部電影顯得不倫不類,說它是文藝片吧,商業氣息太濃,說它是商業片吧,偏偏台詞還這麼文藝。

電影中的確騙取了許多痴男怨女的眼淚,什麼「後來的我們什麼都有了,卻沒有了我們」、「幸福不是故事,不幸才是」之類的金句廣泛傳播,可是這是一部電影而不是PPT或MV,這種強行煽情強行文藝的「金句」和網路上泛濫的情感雞湯有什麼區別嗎?

最糟糕的是這個老套的故事。

愛情與現實碰撞,年輕貧窮的男女在不合適的時間裡遇到合適的人,終究被現實拆散,等到多年之後擁有了一切卻錯過了那個深愛過的人。

這樣的故事不知有多少小說電影電視劇拍過了,其實這些東西完全可以一首歌來概括,《後來》或著《年少有為》。與其浪費兩個小時的時間來看這種又臭又長的電影,還不如去看歌曲MV,更便宜還可以刷好多遍。

每一次都在用相同的套路來營銷情感販賣情懷,每一次都靠著這些東西來賺取觀眾眼淚。回憶前任、回憶過去、回憶曾經,《前任攻略》、《致青春》、《如果愛》、《後來的我們》……同樣的主題翻來覆去地上演,觀眾已經審美疲勞了。

即使還是想講這樣一個關於錯過的故事,也可以把它講得更有新意一點,敘事手法和故事核心需要有一定衝突,才可以提升電影整體的吸引力和觀賞性。

而不是像《後來的我們》這樣,用同樣悲傷的口吻呈現一個悲傷的故事,整部影片缺少起伏,看開頭就能知道結尾,這是很致命的,意料之中的發展情況註定了這部電影沒有生命力。

總的來說,這是一部非常劉若英的電影,文不文土不土的氛圍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於她的那顆文藝心,她在色彩和台詞上的確用了心,選角也是成功的,但也許是文藝太久了,缺少了煙火氣息,導致電影落入俗套,最後呈現出來的效果並不算太好。

電影當然可以販賣情懷,但不能如此簡單直白地告訴觀眾「我就是在消費情懷,你們必須哭」,成熟的導演會用聰明的方式來包裹它,讓觀眾無形之中甘願為它買單,就像《頭號玩家》、《愛樂之城》這樣。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