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人最需要的, 是重新站上擂台的機會

電影快訊 1164℃

電影重上,熱情高漲。

前天,《少年的你》終於官宣重新上映的時間,消息如同一針強心劑刺激了整個電影圈。所有影視人都瘋狂轉發上映新聞,一時間微博、朋友圈被大量刷屏。

中國電影人最需要的, 是重新站上擂台的機會 - 陸劇吧

官方微博熱度爆炸

昨天,同樣在這之前暑期時撤檔的《八佰》爆出11月的定檔海報,又如一層石激起千層浪一般引來無數影視人瘋狂轉發,微博和朋友圈再次被大量刷屏。可惜的是,事後官方闢謠這是一則假新聞。一件惡劣的造謠事件,騙得了影視圈的短暫高潮。

但不管從哪個方面看,這都足以說明影視人對於撤檔電影的重視以及對它們再次「歸來」的翹首以盼。一部電影背後牽扯到的影視從業者實在太多,它包含了一個團隊的期待,一個公司的利益,以及一堆人能否靠它(電影)生存下去的機遇。也正因如此,撤檔之於電影無異為打破平衡的「絕望」,再次上映又如同黑夜之後黎明般的「希望」。一旦有變故所有影視人都會迅速給出「化合反應」也就不奇怪了。

觀眾和影迷的反應也不小。

僅僅兩天時間,《少年的你》預售就突破7000萬,彷彿所有人都想要看看被「釋放的少年「到底長什麼模樣。觀眾的熱情這麼高也可以理解,一部電影最終都會變成」商品「被消費,消費過後有的人喜歡、有的人討厭。喜歡的人多就是好電影,反之我們可以噴它是爛片。

但觀眾作為消費者,最害怕的無疑是把他們」消費的權力「都給剝奪掉。哪怕是一個怨氣很重的鍵盤俠,逢片必罵的那種,收掉他罵一部電影的權力也會讓他十分痛苦。所以《少年的你》超高的預售恰好展示了觀眾群體對於自己」消費權力「的捍衛。

總之,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現在所有人對於電影重上,都十分熱情高漲。

賣不賣錢沒關係,上不上映最重要

2019年還沒有結束,但是在今年的年終總結里一定會有一個關鍵詞,就是「撤檔「。

一個暑期檔,我們就經歷了《少年的你》《八佰》《小小的願望》《刀背藏身》《武聖關公》以及《旺扎的雨靴》共六部影片撤檔。再加上幾天前的《好萊塢往事》,一個季度就撤檔共七部電影。這節奏不是在打亂秩序,而是讓撤檔變成一種常態,其結果無疑是「多輸」。

首先是收益損失。

影片無法如期上映,不能賣票房,出品方、製片方、宣發方都會遭受「回款打擊「。這樣拖下去就會造成無法及時給投資方回款並違約。而不管什麼行業,一旦出現違約就會讓團隊和公司混亂,緊接著就會有各種資金問題層出不窮,普通員工被迫被裁員走人也不是什麼怪事。

投資方同樣也很難受,因為投出去的錢無法按時收回來。而且還不是票房不好造成的「投資失敗「,而是直接把商品掐斷讓投資的電影」滯銷」。就好比有貨不讓賣的心情,任何人換位思考一下都知道這種狀況十分鬱悶。

其次是消費損失。

不管是什麼理由撤檔,撤檔的電影都會被或多或少的「調整」。像《小小的願望》就修改了「破處」台詞,即將上映的《少年的你》也有此前3分鐘的內容被刪減。這樣的「調整」都會讓影片的觀感受到直接影響,而直接受害者就是此後所有買票的觀眾。

修改=翻車?

試想一下,這就好比你本來可以買一台擁有iCloud功能的iPhone,但是突然由於「技術原因」,現在你買的iPhone只要是國產ID就不能使用iCloud,而變成了雲上貴州。雖然對於iPhone的本質沒有影響,但是偶爾收到賭場騷擾信息還是會讓你不悅。最後作為消費者的體驗的結果就是:iPhone沒有以前好用了。

調整後歸來的撤檔電影也是類似的道理。不管這個調整對於電影的核心內容影響有多大,但始終是有影響存在。而再小的影響也會造成部分觀眾的不悅,自己的觀影體驗(消費體驗)就大打折扣。說遠一點,這種事情多了,人均幸福指數下降了,大家不願意再消費(看電影)後GDP跌了,這個責任誰來負?

因此電影撤檔造成的以上經濟損失,影響力不可忽視。有些人會覺得此番言重,撤檔的影響實際上沒那麼大。例如像《小小的願望》重新上映後最終票房才2.66億,並且口碑也不高,從結果看還是造成了經濟損失。而像《刀背藏身》《武聖關公》和《旺扎的雨靴》從各方面看也沒有賣座叫好的資本。哪怕是在中國人氣極高的昆汀的《好萊塢往事》,其潛力也很難成就爆款票房,頂多有個高口碑。那這些電影即使上了也大概率會造成經濟損失,不上又有什麼關係呢?

從結果上看或許如此,但是結果主義並不是影視人的信仰。要知道,努力過後的失敗,和沒有機會努力直接宣判輸掉,這完全是兩個概念。

希望大家帶點「體育精神」去看待電影上映這件事。對於許多電影公司來說,電影上映最重要的目標不是賺錢,最重要的目標是對自己、對這個項目、對參與了這個項目的所有人有個交代。或許我們會因為一個電影項目虧錢,但是我們製作的每一部電影都是在為「中國電影」本身添磚加瓦,在這個過程中需要金碧輝煌的房梁屋頂,也需要支撐他們的鋼筋水泥。

一部電影的票房可以輸,但是電影本身不存在勝負。我們最怕的是成為中國電影那一磚一瓦的機會都被剝奪。

如果說哪個行業有最多的夢想家、最多的理想主義者,那一定是電影行業。對於我們來說,賺不賺錢只能決定吃得多飽,而上不上映決定了我們的人生價值。我們可以吃不飽,但我們的人生一定要有意義。

創造的不止是電影,而是時代

叔本華曾說:「如果你預感自己未來可以做出一番事業,你必須把自己定位於子孫後代之中。」電影人都不是目光短淺的人,他們在當下做的許多事,都是站在未來角度回看這個時代。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以西影廠為首的八大製片廠頂著拍一部虧一部的壓力不斷地拍藝術片。當時的結果是負債纍纍,廠長辭職,引發行業大變革。但如今回看那會兒,所有的影迷都說那是中國電影最好的時代。因為所有電影都充滿人文氣息和藝術美感,它們是中國電影美學的巔峰。

這件事充分闡述了:想要成就一番事業,真的就得把正在做的事定位於子孫後代之中。

很多現在的人質疑中國電影:喜劇片那麼爛俗,為什麼還要拍;青春片那麼狗血,為什麼還要拍;玄幻片那麼扯淡,為什麼還要拍?這些電影大部分都不好看,不如不上,免得拉低中國電影的藝術水平。

但電影產業是一個工業,需要不斷更新,所以哪怕一個類型也要不斷地「嘗新」、探索新模式,直到它成功成為一個被所有人認可的作品(商品)為止。就像現在最被大家津津樂道的主旋律電影,也走了25年的探索路才有了如今成熟的體系。

今天中國電影市場如此繁榮,但也有許多喜歡過去「最好時代」的影迷批評現在電影質量不高,爛片太多。電影圈難道不知道這個問題嗎?但是我們拍電影不是為了討好一部分影迷,我們現在成就的高票房市場,一個個記錄不斷刷新,放到未來會看,此刻我們難道不也在經歷中國電影一個高光的「黃金時代」嗎?

而這個時代最需要的,就是每一部拍出來的電影,都能順利上映,完成一份時代的使命。

我們希望通過今年的各種「撤檔事件」,更能引發所有人宏觀得看待電影,而不是只著眼一部電影的口碑與票房,不要一出爛片就罵街,一有票房失敗就嘲笑。無論好壞、成敗,所有上映電影加起來才形成了電影文化。

就好像一個拳擊手每場比賽有勝有負,他或許會因為戰術失敗或狀態不好而輸掉一些比賽,甚至遭遇傷病困擾而停賽一段時間。但正是一場場比賽的累計才能成就一個拳王,關鍵的是他要一直能上場。哪怕偶爾短暫離開,但他始終王者歸來。

電影也是一樣,或許偶爾它會有票房不佳、口碑不高的時候,甚至會遭遇撤檔風波而被迫「離場」,但即便如此,只要有機會,哪怕因為「調整刪減」而失去了最佳狀態,它都依然會走上舞台。

我們不是要贏下每一場比賽,但我們需要不斷地站上擂台。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