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入塵煙》——人物簡單,背景簡單,沒有任何過多的特效和炫技,簡單到不足以稱之為「電影」,更像是一部文學紀錄片。很多影評都說後勁很大,有人說它是拍愛情的,有人說它是拍苦難的。苦難和愛情,還不夠。它演繹的是生命的純真,演繹的人性中的善與惡,更是由這兩條線構寫出由人而構成的社會中表現出來的種種現象縮影。整個觀影過程中,唯一讓我眼眶濕潤的是馬有鐵和貴英的新房被推倒的那一瞬間,讓我覺得難受,一種希望被扼殺被澆滅。
整部劇中,除了兩個鏡頭,馬有鐵把他自己的生命演繹的不卑不亢。在馬有鐵的生命認知中,驢是有生命的、蝌蚪是有生命的、燕子也是有生命的、甚至連麥種都是有生命的。馬有鐵因為有這些生命認知作為底色,所以才有無數次的無償獻血。我猜想在馬有鐵的生命認知中,他認為,那是一條生命,命比天大,在生命面前,救人是應該的,所以沒有提及任何報酬,甚至對方施捨給貴英的兩件衣服,最後也在賣玉米中抵扣了出來。在第二次施捨衣服時,馬有鐵是懂對方動作內涵的,只是他做的選擇不同,選擇為全村人提出的本應該結的村民的土地出租費。其實在馬有鐵生命認知中,租人田地,給人租費,不是應該的嗎?這就是馬有鐵的生命認知底色。太純真了,太乾淨了。並且這份純真乾淨,在馬有鐵對土地和麥子的認知對白中也隱喻了出來。劇末,馬有鐵在選擇結束生命前,在村裡借的東西,都一一著還,也再次迎合了馬有鐵這樣乾淨純真的生命認知底色。因為這些乾淨純真的生命認知底色存在,在馬有鐵眼裡貴英更是有生命的。當整個村的所有人都在因為貴英小便失禁而嫌棄時,馬有鐵不會,不僅不會,還會護她周全。所有整部劇中,有很多細微的場景鏡頭會顯得很暖心。不是因為貴英這個人決定的,換做任何一個人,馬有鐵都會護其周全。這是馬有鐵生命底色決定的。某種意義來說,馬有鐵拯救/溫暖了貴英的生命。因為在馬有鐵沒有出現在貴英的生命中時,貴英的生命底色已經被周圍的異樣眼光給碾壓了,生命是不舒展的,一切都表現的小心翼翼。馬有鐵出現後,貴英的生命才開始舒展,生命才有了活力。
上面說的兩個鏡頭,第一個鏡頭兩人收割小麥的鏡頭。有鐵爬上了堆砌滿滿的一捆捆的麥子驢車上,因為堆砌的太高了,爬上爬下不方便,便讓貴英挑起地上的麥捆扔上驢車,但是貴英太瘦了,不僅沒有扔上麥捆,反而被麥捆支配了。這時候馬有鐵有了脾氣和抱怨,說養一條驢,也能幫到自己,養貴英還不如一條驢。此時鏡頭拉到了隔壁田鄰居家同樣務農的現狀進行了對比。馬有鐵第一次,對貴英有了抱怨。就這一個場景,讓馬有鐵的生命才顯得有點非常真實,非常接地氣,表明其實他也是有脾氣,有抱怨的。第二個鏡頭是,貴英走後,馬有鐵整個生命狀態變了,從不卑不亢到了無奈。如果說,之前的不卑不亢的生命,是認命,但是積極的,是正向的。而貴英走後,也是認命,但是消極的,不再抵抗的認命。同樣都是認命,兩者千差萬別,而馬有鐵演繹的相當到位。
再來看看村裡其他人的生命底色與馬有鐵的生命認知底色對比,首要其沖的是在物質條件上形成了強烈鮮明的對比,最明顯的對比是需要被馬有鐵輸血救贖的「地主」,其實這些人看起來都是比較「聰明和精明」的。帶來的思考是,聰明/精明的人才能過上物質富裕的生活嗎?一個生命純真,乾淨的人,就應該被所謂的懂得變通聰明精明的人剝削/奴役?這種現象,在目前整個社會中都充斥中,更可怕的是,這些聰明/精明人都幾乎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難道知識是他們用來標榜自己的產物?值得深思。一個人有知識並不代表有文化。
劇末馬有鐵放走了驢,取掉了驢身上所有的驢具,並有一句對白說驢是賤骨頭,給人幹了一輩子,被人奴役/剝削一輩子,最後放走卻不走。其實呼應了前面一個村民說馬有鐵被自己的哥哥奴役了一輩子,現在成家了,仍然被奴役/剝削著,隱喻了馬有鐵的生命。為了不再繼續被奴役/剝削,所以馬有鐵最終選擇了結束生命。其實,很難說,馬有鐵有這樣的生命認知底色,是被奴役/剝削的,還是沒有被所謂的知識污染的?我認為,劇的導向,是被奴役/剝削的。但我認為劇的結局導向並不完美,馬有鐵最後也不應該選擇離開這個世界。他可以因此而短暫沉淪,也可以因為貴英的離開而短暫悲傷,但最後也要堅強將自己的生活過下去,這樣馬有鐵的生命底色會更加的豐富和有層次感,從而向大眾所傳達的生命更加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