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雜燴的《東北插班生》為何能得高分?

電視劇快訊 1436℃

趁假期追完豆瓣推薦的熱播高分劇《東北插班生》,略微有些詫異:

大齡演員「裝嫩」扮演高中生,顯然踩中了青春劇的雷點;既不寫實懷舊,也無奇幻元素加成,與青春劇受眾的審美偏好似乎並不吻合;地域差異梗、方言梗密集,但帶給人的新鮮感有限……儘管減分項不少,但這部劇還是拿到了豆瓣7.7的高分,且自來水眾多。

大雜燴的《東北插班生》為何能得高分? - 陸劇吧

導演高群書在微博上寫道,「《東北插班生》太好玩了……每個演員都自帶腔調:東北的、台灣的、港澳粵語地區的、泰國的,他們操著東北話台灣話、粵語、泰味兒普通話,各種腔調混在一起,形成了一種奇妙的怪咖味兒。」

的確,放在一眾正兒八經的劇集中來看,《東北插班生》保留了網劇在發展初期就與生俱來的「叛逆」基因,很多情節不合常理,也沒有生活的熱氣,處處充滿了「玩」的痕迹。

大雜燴的《東北插班生》為何能得高分? - 陸劇吧

事實上,由於講述的是中二、沙雕的校園故事,很多觀眾將這部劇與日劇《我是大哥大》對標,後者是2018年的熱劇,在豆瓣上有30.9萬人標記了「看過」。一群他國不良少年的沙雕故事飄洋過海之後,在國內引發追捧,充分體現了沙雕文化的威力。

《東北插班生》鏡頭對準的也是不良少年。東北某高中的差等生王虎(史元庭 飾)因學習成績不佳,經常在學校惹麻煩,令父親不勝其擾。於是在朋友的建議下,父親將王虎送到了遠離家鄉的澳門讀書,試圖以此改變他。

澳門的這所高中里彙集了來自兩岸三地的學生,甚至還有中泰混血兒,各類文化混雜在一起,便出現了高群書導演所說的「怪咖味兒」。

其實,劇中也借一個情節表達了這種創作傾向。王虎初來乍到,參觀學生社團時便吐露心聲,表示學生參加社團的初衷就應該是玩得開心,不如改名為「大雜燴」。

大雜燴的《東北插班生》為何能得高分? - 陸劇吧

「大雜燴」便是《東北插班生》的一個特點。它有鮮明的東北地域特色,「一上課就拉稀」「我就當我當年生了個寂寞」等口頭語聽得人噴飯;它也刻畫南方人對東北人的誤解,所謂「你瞅啥」「瞅你咋滴」不過是網路段子;它甚至依靠設定的特殊性,將主題上升到民族團結和民族融合的高度,拍出了兩岸三地學生同升一面國旗的儀式感。

這部劇是2017年同名網路電影的劇版,原版只有75分鐘,反響不錯但因內有學生打架內容被下架。第二部將背景從學校改為社會,但原有的精氣神兒卻丟了,影響力遠不如從前。

擴充為劇後,從人設到情節都有所軟化,很多劇情似曾相識,看個開頭就能猜到結尾,有明顯的雜糅痕迹。

這或許與導演彭宇的個人特性有關,本劇是他執導的第一部網劇。

大雜燴的《東北插班生》為何能得高分? - 陸劇吧

在此之前,很多人對他的印象可能更多是湖南衛視綜藝節目的主持人,而這類主持人的特點往往是能夠忽視自身年齡,投入到節目製作。為了達到娛樂觀眾的目的,他們既放得下身段,使出渾身解數,也願意博採眾長。

對於喜劇創作而言,這一點尤為重要,而《東北插班生》做到了。或許正因如此,觀眾從一部並不純粹的作品中,卻獲得了純粹的快樂,因而願意忽略它的不足,哪怕是演員扮嫩,哪怕是劇情老套。

除了創作上的原因,或許還有觀眾的心理因素。

大雜燴的《東北插班生》為何能得高分? - 陸劇吧

在眾多的安利帖下面,有一些網友的回復讓人感到意外:「確定沒有雷點嗎?沒有我就沖了。」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就連簡單地追一部劇,都要做如此多的心理建設了,明明是一項娛樂活動,怎麼觀眾還沒看就先有了心理壓力?

有的人生怕看到千篇一律的性別對立話題,有的人苦惱於追個劇都得學會站隊,有的人則怕看到生硬的說教和尷尬的正能量升華……當一部劇集所承載的其他功能要遠遠大於娛樂功能時,觀眾就容易望而生畏。

在這種情況下,微短劇以及像《東北插班生》這樣的長劇,帶給了觀眾最簡單的快樂。

《東北插班生》中看不到刻意製造話題的痕迹,但也有主旋律元素存在,比如最後那場兩岸三地學生同升國旗的儀式,它對原本硬邦邦的環節做了軟化處理,將升國旗的環節放到了彩蛋的位置。

大雜燴的《東北插班生》為何能得高分? - 陸劇吧

當人們看完正片,欣賞完花絮,被劇組友好的氛圍感動時,那場最後拍攝的升旗儀式反而更像是一場朋友們的團建活動了,不但不生硬,反而很是溫馨。

在過於用話題和情緒指引創作的當下,憑藉一種正在離我們遠去的「單純」贏得口碑,《東北插班生》並不是第一部,也不該是最後一部。

【文/許心強】

標籤: 電視劇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