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八十年代是電影界百花盛開的時代,數量多、質量高、寫現性強,是我國影視領域不可多得的繁盛時期。雖然那時候我還是懵懂孩童,但是被鄰居、親戚帶出去看過很多部電影,在影片剛上映時就一飽眼福,最初的生活記憶和這些電影密不可分,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分享幾部好看的電影。
1981年,電影《小街》上映,由張瑜和郭凱敏主演,這部電影的部分情節我當時沒有看懂,只是膚淺地認為和《廬山戀》一樣,也是一部關於男女情愫的戀愛片。後來又重溫了一遍,才明白在那個時代背景下,小人物的悲喜和抗爭。十年浩劫里,有多少受迫害的人被剃「飛機頭」,被毒打至雙目失明,甚至失去生命。現在的孩子不知道何為「噴氣式」,就像當時的我不明白俞為什麼要女扮男裝。有意思的是故事有三個結尾,留給觀眾展開爭論,如今看來既是創新也是爛尾。作為傷痕文學的代表,其悲情的劇情卻配上一首歡快的插曲《媽媽留給我一首歌》,「在我童年的時候,媽媽留給我一首歌,沒有憂傷,沒有哀愁,唱起它,心中充滿歡樂。」接下來的「啦啦啦」聲,歡快雀躍,一下子把我拉回到記憶深處……
《小字輩》是一部城市生活片,影片透過上海公交車上兩名售票員的工作態度,結合他們周圍同事、乘客、家人的互動,講述了在「為實現四個現代化而奮鬥」的背景下,青年人搞業務創新的故事。電影中最大的亮點是「戲中戲」的運用,將劇中男售貨員的消極情緒排練到兒童話劇《人民的好售票員》中,小男孩臨時改戲,模仿出男售票員向別人潑水和語言怠慢:「是紅燈嘛,有什麼辦法!」讓當事人看劇後羞愧難當,從而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影片傳達出「積極向上,不甘平庸」的思想主題,讓年輕人產生共鳴。電影插曲《青春多美好》歡快活潑,唱出了年輕人的激情澎湃!
青春多美好(故事片《小字輩》主題歌)音樂:李秀文
《大橋下面》講述了蘇州河畔的個體裁縫把攤位擺在修車攤旁,兩個同樣有著插隊經歷,在返鄉後自食其力的年輕人在日常碰撞中情愫漸生,因女方帶著孩子而不被男方母親接受,後來兩個人衝破世俗的眼光勇敢結合在一起的過程。我身邊的親朋里有不少曾經是插隊的知青,他們的故事曲折坎坷,有和當地人結婚留下,也有兩個知青結婚生子返程後無處安身的,還有扔下孩子、丈夫,獨自回城的,每個人都有各自的難處,難以明說。年輕的龔雪和張鐵林是主演,那時的他們青春洋溢、眼神清澈,表演真摯。
關於知青插隊的影片還有《青春祭》,女知青來到陌生的傣鄉,風土人情、生活習慣、服飾語言都是全新的,如何快速地融入進去,就是這部影片講述的故事。女主用床單改筒子裙、在篝火旁載歌載舞等,慢慢把自己變成傣家姑娘。故事的結尾很悲壯,女主回城上了大學,男主卻和寨子里的鄉親們在一次泥石流中罹難。傣族古樸的民族文化和現代青年的情緒空間對比,感覺既古樸又現實,我想就是導演想表達的吧!電影的點睛之筆是將顧城的詩《安慰》譜成了插曲,「青青的野葡萄,淡黃的小月亮,媽媽發愁了,怎麼做果醬。」如今男主演馮遠征已經成為北京人藝的院長。
最近,我時常有一種錯覺,以為自己還年輕,還有著朝氣,不服老。重溫著這些老電影,聽著遠去的老歌,我才恍然如夢初醒,原來歲月的腳步已經走過很久,風景依舊,人非少年。
文中圖片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