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遼寧——數字藝術展」吸引了大量年輕觀眾觀展。
數字插畫《LOVE》體現母愛情懷。
小觀眾沉浸式觀展。
■ 近年,藝術領域出現了數字化新趨勢,那麼,藝術在與科技的碰撞中,會出現哪些新趨勢?
■ 數字技術帶給藝術的是創作媒介和手段的革新,還是給創作思路帶來新的思考?
■ 數字繪畫要有生命力、立得住、走得遠,藝術含量和技術含量哪個更重要?什麼才是核心競爭力?
■ 隨著技術創新,數字藝術能否取代傳統藝術?二者關係如何,是融合共生還是各自發展?
■ 數字藝術如何從傳統文化當中汲取營養,如何賦予傳統文化新活力,如何在文化推廣中發揮作用?
舉辦大規模數字藝術展在我省尚屬首次,此展將前沿的數字藝術帶入大眾視野
當下,數字技術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已經融入經濟、文化和我們日常生活的各層面。近年,藝術領域出現了數字化新趨勢,那麼,藝術在與科技的碰撞中,會出現哪些新趨勢?數字藝術如何與傳統藝術融合共生?8月末,在遼寧文學院、遼寧美術館(遼寧畫院)、魯迅美術學院等主辦的「視覺遼寧——數字藝術展」研討會上,專家們圍繞數字技術對藝術創作與藝術教育等的影響、數字藝術創作與數字藝術批評的關係、藝術的大眾化與生活化、藝術的未來發展趨勢等話題進行了深入研討。
剛剛結束的「視覺遼寧——數字藝術展」是我省數字技術運用到藝術領域的一次集中展示。該展由遼寧省文化集團、魯迅美術學院、省美術家協會主辦,遼寧美術館承辦。舉辦這樣大規模的數字藝術展在我省尚屬首次,在全國也少見。此展將前沿數字藝術帶入大眾視野,帶來由數字技術構建的沉浸式藝術感觀體驗和對科技的重新思考。因為展覽品質高,受到廣泛關注,展覽結束前舉辦了「視覺遼寧——數字藝術展」研討會。
數字藝術是一種使用數字技術創作或呈現的、具有一定獨立審美價值的藝術形式或藝術過程。數字藝術是一個藝術大類,其中包括數字裝置藝術、數字雕塑藝術、數字空間藝術、數字繪畫藝術等。
數字技術是否改變了我們對傳統繪畫的認知?魯迅美術學院繪畫藝術學院版畫系第一教研室主任張世俊說,傳統繪畫中,人們需要畫案、畫紙、筆墨等作色彩點染,而數字藝術創作,只需要一台安裝有各種繪圖軟體和修圖工具的電腦,顯示器代替了畫紙,滑鼠代替了畫筆,藝術家可以根據所訴求的藝術效果選擇不同的輸出方式,形成不同的視覺語言呈現。
在藝術創作領域,數字技術帶來的不僅僅是創作媒介和手段的革新,也給創作思路帶來新思考。
研討會上,魯迅美術學院人文學院院長楊波說,看完這個展覽,第一個想到的問題就是數字藝術對當今學術話語中的藝術本質有著新的啟示。眾所周知,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就出現了計算機繪畫,時至今日,計算機可以參與到服裝設計領域,也介入音樂、文學、舞蹈等藝術領域。這說明在現在的藝術生態當中,數字藝術已經是必然的構成成分。那麼,如果我們把數字藝術理解為一種新的藝術樣式,從發展時間上來看已經不是新事物,但還是會引起一些新思考——在我們的藝術板塊中如何看待數字藝術,它給我們塑造的藝術環境跟我們的感知之間是否有新的連接方式等。第二個,數字技術對藝術創新來說,作用到底有多大,藝術創新發力方嚮應是向內,數字技術只是輔助性的作用。
無論傳統繪畫還是數字繪畫,作品所要表達的思想,作品背後的創作意義,才是藝術繪畫最寶貴的品質。數字繪畫要有生命力、立得住、走得遠,藝術的含量遠比技術的含量更重要,這一點才是核心競爭力。
遼寧大學文學院教授吳玉傑說,數字藝術是一種融合藝術,我們欣賞數字藝術、暢談數字藝術,其實是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和以往不一樣的審美空間。技術是為藝術服務的,但是技術本身應該變成一種理念沉澱在創作主體的思維深處,那麼這樣創作出來的藝術,才真正地成為數字藝術。數字技術為藝術提供無限寬廣的空間,數字藝術更要求創作主體能夠形成數字藝術的自覺,這點是非常重要的。還有一點,數字藝術改變了傳統的欣賞展覽方式,這種完全的沉浸式欣賞,實際上是在夢境裡邊。
瀋陽音樂學院副教授李娜說,當數字技術融入藝術中,就把藝術的邊界打開了,把創作空間、創作理念顛覆了。新的技術應用到藝術後,形式本身也成了內容,為藝術創作帶來無限可能。數字技術對藝術本質究竟創新多少,應該體現在創意方面,如何用不同方式表現同一題材,創意在其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數字技術為藝術領域帶來革命性的變化,對藝術發展、人才培養、藝術教育作用巨大
數字繪畫的一大特點就是它的複數性,這一特徵使得它的傳播與收藏更為便利。但就是因為數字繪畫的無限可複製性,使它的稀缺性和權威性難以得到保證。但是數字繪畫與傳統版畫一樣,雖然可以無限複製,但又有可控性。那就是像版畫一樣用編號來控制數量,防止用純技術手段作批量化、流水線化生產。
數字技術為藝術領域帶來前所未有的變化類同於當年印刷技術給版畫帶來的革命性變化。魯迅美術學院繪畫藝術學院院長徐寶中說,從繪畫藝術實踐角度來看,以版畫為例,不管是中國的雕版技術,還是西方的銅版畫、石版畫,都與印刷技術發展密切相關。印刷技術給版畫創作提供了可利用的條件,而印刷又與社會傳播有關。當下數字技術已廣泛應用在文化藝術領域,但技術如何為藝術服務,技術如何為藝術人才培養服務,是我們需要思考的核心內容。數字技術給藝術帶來的能量,遠比傳統印刷技術給版畫藝術帶來的能量大,傳統印刷技術強調手頭的功夫和能力,如寫實和非寫實的能力,而數字技術把動手的能力、思考的能力、科技本身提供的技術能力三者合而為一。
數字技術為藝術領域帶來革命性的變化,對藝術發展、人才培養對高校藝術教育作用很大。
2018年,國際學院版畫聯盟將「數字版畫」正式確認為版畫門類之一,為「數字版畫」正名。徐寶中說, 「數字版畫」被確認為版畫一個版種後,意義非凡,因為「數字版畫」有了一個藝術身份,所以我們在進行教學、展示、傳播時都更有依據。
遼寧大學副教授劉洪澍說,對數字版畫身份的界定到數字藝術的身份認同再到大眾化的藝術,需要一段時間的磨合,也需要藝術界的共識與嘗試。從傳統藝術觀念來看,數字藝術大概念的提出及這次展覽讓人們對「純架上」藝術有了顛覆性認知。藝術觀念和思維上的變革,主要體現在一種認同感,尤其是藝術界對新領域的認同是以前從未達到過的。這一次展覽作為遼寧省第一屆數字藝術展,這種嘗試和融合是以往無法想像的,是遼寧藝術走出去的好機會。這種創新是遼寧藝術實現超車或者與國際接軌的絕佳機會。
從繪畫到數字繪畫,從雕塑到數字雕塑,從攝影到數字成像,從裝置到數字空間,從新媒體、網路藝術到虛擬現實,數字技術已經應用於魯迅美術學院教研和創作的多個學科領域。張世俊說,從學院教學角度看,數字繪畫需要一個更好的成長空間。數字繪畫應該是一個比較大的範圍,它涉及此次展覽上看到的繪畫形式、繪畫形態等,未來的發展空間會非常大。
魯迅美術學院實驗藝術系主任張丹說,當代藝術首先是與當下最前沿、最先進的技術相結合的藝術,其次是和當下最前沿的哲學美學、思維方式相結合的藝術,以及對最前沿的材料發現與應用的藝術。從學科發展角度來說,在設計、美術學都能看出藝術與科技的融合,可以看出國家對數字藝術發展的重視。前幾天,數字藝術與區塊鏈實驗室成立,八大美院作為主節點,其他藝術院校作為分節點,目的是將全國藝術院校的數字藝術連成網,形成交流溝通平台。數字藝術可以深入社會,比如藝術改造鄉村,各種藝術節的舉辦,在國際上已經成為趨勢。
數字藝術如何從傳統文化當中汲取力量和資源,讓數字藝術成為具有民族特色、符合中國氣質的數字藝術
無論時代如何發展,技術如何創新,思想才是藝術真正永恆的價值所在。數字技術的藝術形式,不會取代傳統藝術,二者會變為一種融合共生的狀態。這是研討會上,專家一致贊同的觀點。
從藝術史的角度來看,藝術的核心不僅僅是藝術語言與形式的表達,更是思想的呈現。
數字藝術不僅在文化推廣中起到積極作用,甚至也為傳統文化注入新活力。數字藝術如何從傳統文化當中汲取營養,如何賦予傳統文化新的活力?
遼寧大學教授劉巍說,我們可以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視覺、聽覺元素,如可以把中國傳統繪畫、戲曲和民間藝術的表現形式與手法,包括皮影、年畫、古典文學、詩詞歌賦、戲曲京劇、民族音樂等運用到數字藝術的創作之中。可以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提取題材,歷史典故、寓言故事、歷史人物、歷史遺存等都可被借鑒到數字藝術創作之中。比如此次展出的張世俊的《子見·三百像》、李秋實的《文化演繹》、宋偉的《文化狀態·書系列組畫》、漆琰玲的《LOVE》、何詠宜的《萬物生靈》、許毅博的機械動態裝置作品《一》等。
吳玉傑說,數字藝術如何從傳統文化當中汲取力量和資源,怎樣把中國傳統文化在數字藝術中表現出來,讓數字藝術成為具有民族特色、符合中國氣質的數字藝術,它才有可能在未來的世界數字藝術領域佔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遼寧大學副教授張守志說,國家非常重視數字建設,從這個角度,結合我們的日常數字藝術實踐,有兩個大的思路,一個是跨界融合,國外有一個多媒體設計師做了一個展覽,將中國的戲曲服飾和人物臉譜做成了數字藝術,在國際上產生了廣泛影響,這就是跨界融合的最好案例。這種時空再造和定格性呈現,其實都可以結合在藝術創作實踐中去。推動中國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創造性轉化,能夠把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結合數字藝術的形式推向大眾,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和科技的融合。另外,可以「文旅融合」,中央戲劇學院的一個教授剛剛拿到世界級大獎,他將數字藝術的空間設計和傳統的道家理念結合到了一起,經過他的融合,將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一下子釋放出來。
楊波說,藝術的大眾化,今天我們用數字藝術的方式,實際上給它插上了翅膀,藝術規劃、藝術接受,今天變得非常之嚴密,有了更多的可能性,那問題在於我們的藝術家如何更好地去實踐這種藝術的大規劃,藝術本身到底如何走出象牙塔。
藝術與技術結合的核心是審美,時代賦予它們不同的內涵,新工具的產生也帶來相應新的製作方式和審美標準。
研討會上,吳玉傑提出數字藝術創作與數字藝術批評同步問題。她說,數字藝術已經給我們呈現出一個視覺盛宴,那麼我們的數字藝術批評在哪兒?它現在能不能與數字藝術創作同步,這實際上是一個非常迫在眉睫的事情。如何讓數字藝術批評成為真正的批評,能夠與數字藝術創作相協調,同步起作用,那麼我們的數字藝術才會走得更遠。
(遼寧日報記者 楊 競 文並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