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機長》票房20億的背後, 有個問題細思極恐……

電影快訊 1709℃

坦率講——

一刷時,沉浸在緊張刺激的劇情中,沒來得及做筆記。

二刷時,河馬哥開始用理智去審視這部電影。

毋庸置疑,《中國機長》有其爆款的因素存在。

《中國機長》票房20億的背後, 有個問題細思極恐…… - 陸劇吧

首先,演員好。

拿袁泉的眼神戲說,那是一雙會說話的眼睛。

從面對乘客刁難到面對危機的處理,那種眼神的轉變,呼之欲出的是乘務長的氣勢。

什麼氣勢?

鎮定自若。

她是空姐們的主心骨,亦是乘客們的主心骨。

大屏幕真該多給這樣的演員機會啊。

其次,電影有幾個現實意義。

對空姐這一形象的改觀。

現實生活,有許多人會說,空姐不過是個服務員。

《中國機長》票房20億的背後, 有個問題細思極恐…… - 陸劇吧

這點電影中也有所體現。

一個男的在飛機上對空姐態度很不好,還說出類似「不就一個服務員」這種話。

不。

相比於普通服務員,空姐的首要職責是,保護乘客安全。

當然,《中國機長》最牛逼的地方,莫過於,真人真事改編。

原型人物,劉傳健,那天,他像往常一樣開著飛機,突然間,駕駛艙前擋風玻璃破裂。

當時,飛機的速度是八九百公里(每小時),又在那麼高的高度。

什麼概念?

用劉機長的原話講:

如果你在零下四五度的哈爾濱大街上,開車以200公里的時速狂奔,你把手伸出窗外,你能做什麼?

在這裡,河馬哥不得不說:謝謝您的專業和恪盡職守,才能讓這麼多人生還。

但在觀影前,大家有必要先仔細了解整個事件。

因為原事件有多牛掰,《中國機長》就拍得有多失敗。

《中國機長》硬傷就在於劇本。

在很多方面,多餘累贅。

累贅在對人物的刻畫。

最致命的問題,機長刻畫。

機長如何力挽狂瀾,幾乎空白。

擋風玻璃碎,機長冷靜開,結束。

杜江飾演的機長形象也有問題,跑去撩一個女乘客。

你一個有夫之婦,已經有了ab,去撩一個姑娘。

啥意思。

更何況,杜江這種撩,不是禮貌性打招呼,而是真正帶有曖昧的味道。

河馬哥可以理解為,編劇為調動情緒,想要烘託事故來臨前的輕鬆。

可是,無論出發動機是什麼,總得合情合理吧。

合情合理的渲染,是錦上添花。

本末倒置的渲染,是畫蛇添足。

包括關曉彤那條線,在裡面完全沒作用。

除了注水,我找不到合理解釋。

還有,那個拉薩老兵,經歷生死之後的感受,我們無從得知。

《中國機長》票房20億的背後, 有個問題細思極恐…… - 陸劇吧

所有乘客在經歷生死後,形象單薄,統一規劃成一個模式:感謝機長。

說白了,電影沒有刻畫關於乘客劫後重生的感受。

換位思考,我們是乘客,飛機出了事,一下飛機,第一時間肯定要和家人報平安,甚至再仔細一點的人,要知道失事的原因,後續的調查。

《中國機長》中的乘客只有感謝。

初想,這些群像,是服務於這次事件,起輔助工作。

但電影結束後,不免讓人產生編劇刻畫這些群像是為了湊時長的感覺。

有一說一,河馬哥在《中國機長》中有看到用心,誠意,但劇本這一塊,真心沒有足夠重視。

河馬哥為什麼要說劇本這個問題。

河馬哥先聲明:

不是要嘩眾取寵,

不是為了杠而杠。

而是因為,《中國機長》是一個風向標。

《中國機長》目前票房即將突破20億,影視圈裡的很多人已經找到爆款公式。

真人真事改編十老戲骨陣容。

這個陣容,勢必會在今後延續一陣。

但是,卻鮮有人講到劇本問題。

大家想想看,一個不怎麼用心,不重視劇本的電影,可以獲得近20億的票房,那麼接下來,就更沒人重視劇本了。

令人難過的是,不重視劇本,是中國影視的通病。

一來,導演權利>編劇。

馮小剛,張藝謀,李安這些都耳熟能詳。

但問起編劇名,又能說出幾個。

河馬哥一直有一個基礎價值觀:

好編劇始終比好導演重要。

導演,是負責呈現畫面,編劇,是負責創造畫面。

哪個更重要?

不言而喻。

何為好電影?

講一個大家喜歡的故事。

可不知道為什麼,在中國,賺的最多的是導演,出了名的也是導演,然後是演員,之後才能輪得到編劇。

這不公平,這也絕不是一個良性發展的趨勢。

二來,收割快錢的通病。

河馬哥有個圈內朋友曾說過這麼一句話:其實圈子裡絕大多數人還挺浮躁的,喜歡收快錢。

哪個吃香,一擁而上,總是試圖找到爆款公式。

可是,哪有什麼永恆的爆款公式。

河馬哥所理解的爆款公式,無外乎——

編劇講好故事,

導演完美呈現,

演員演技到位。

事實上,這個問題,不光存在於《中國機長》,還滲透到整個電影電視劇行業。

不重視編劇,

不重視劇本。

或者換句話來說:90%的人不願意重視劇本。

不信?

把時間往前撥一撥。

2018年,一匹黑馬在《神奇動物》的強勢碾壓下,《無名之輩》奪得近八億票房。

豆瓣8.1的高分。

為什麼?

因為劇本的紮實,聯動著導演的呈現,演員的演技,最終成為一部票房逆轉、口碑極佳的作品。

再把時間往前推一推。

2015年,《夏洛特煩惱》讓我們認識了沈騰。

無任何大咖,《夏洛特煩惱》成為黑馬的核心優勢:劇本。

看到沒?

好劇本就像高樓大廈的地基,導演是總設計師,演員是裡面的工匠。

如果連地基都不穩,即便總設計師再牛逼,工匠再會修,那始終也是一棟危樓。

河馬哥還有一個發現:大家愛誇導演、演員。

卻罕有人誇過編劇。

甚至,我們都無法說出開心麻花的編劇,《無名之輩》編劇的名字。

是編劇不需要誇嗎?

不是的。

誰不願意聽好話。

只不過是不被重視罷了。

什麼時候,我們真正開始重視編劇了,誇一誇編劇,才是中國影視邁開的一大步。

而這種轉變,從來不是行業內的人自我覺醒。

這需要外部作用,也就是我們觀眾,不停保持說話。

這樣——

才有可能被聽到,也只有被聽到,才有可能被重視。

河馬哥不喜歡「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

事實上,沒有絕對的無辜者。

我們總是啥也不說,哪怕是被喂垃圾、豬食,我們依舊不說,不反彈,資本市場只會默認我們喜歡,然後,變本加厲。

那個時候,我們就喪失了最基本的話語權。

我們已經對流量明星進行了一次次反擊。

接下來,我們是不是應該對爛片、爛劇本來次徹頭徹尾的抵制呢?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