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最後一台IMAX「古董」放映機, 國慶49場「連軸轉」, 接待20000人

電影快訊 1372℃
國內最後一台IMAX「古董」放映機, 國慶49場「連軸轉」, 接待20000人 - 陸劇吧

放映員王盛正在檢查膠片

上海科技館一直是長假的熱門景點,而比科技館門票更熱的,是館裡的IMAX巨幕影院電影票。

每天的早上10點到下午4點,這裡總共會上映7場IMAX電影,售出2000多張電影票,「幸運」的觀眾很難想像,透過那個黑洞洞的窗口,將神奇壯闊的畫面推送到你面前的,是一套有著18歲「高齡」的雙機放映系統,也是中國大陸第一台IMAX放映機。

國內最後一台IMAX「古董」放映機, 國慶49場「連軸轉」, 接待20000人 - 陸劇吧

那個射出光線的黑洞背後是怎樣一個世界?當老放映機紛紛退出歷史舞台,這台「老古董」為何仍能夠為觀眾編織美夢?趁著國慶長假,記者走進了上海科技館IMAX巨幕電影背後的世界。

不能在鏡頭上留下一粒灰塵

早上9點,記者跟隨上海科技館電影放映員王盛走進IMX電影放映廳,刷卡打開大門,走過一個逼仄的通道,一個黑暗又充滿機械感的空間呈現在眼前:兩台放映機並排而立,巨大的膠片「趟」在三層的輸片機上,機器四周「掛」著橫豎不一的軸承……

國內最後一台IMAX「古董」放映機, 國慶49場「連軸轉」, 接待20000人 - 陸劇吧

儘管早上9:45才會有觀眾入場,但王盛卻不得不最少提早一個小時到崗,因為他要做的事太多了。首先,他要記錄放映室里的溫度和濕度,因為膠片是一種怕水、怕火、怕光的「脆弱」物體,環境的一點變化都可能導致它的失真;其次,他要把兩台大型機床一樣放映機擦拭一遍,哪怕鏡頭上有一顆灰塵,落在18米高、24米寬的巨幕上都是龐然大物;再次,他要檢查另一個房間里排風系統和水冷系統的運行情況,要知道放映機里有一個15千瓦的大燈泡,發出的光能夠被月球上的人肉眼識別,因此要讓它冷卻下來,就需要風和水同時作用。

為膠片穿針引線猶如雙人舞

隨著觀眾陸陸續續到場,王盛的操作也越來越麻利。很快,他就需要與同事劉翔一起,為放映機「穿針引線」了。所謂「穿針引線」,就是將輸片系統上70毫米寬、15齒孔的膠片,穿過一個個軸承,並將它們一一固定。而需要兩人同時操作,是因為立體電影需要兩盤膠片疊加放映。

在記者看來,「穿片」的王盛和另一位放映員劉翔如同表演著頻率高度一致的雙人舞。墨色膠片在他手下翻飛,經過第一個軸承時向外折、經過第二個軸承時向內折,一會兒高、一會兒低,穿過十幾個軸承後,終於來到了放映機上。兩個金屬鎖環一搭,只聽見「啪」的一聲脆響,膠片被鎖定在反映軌道上。

國內最後一台IMAX「古董」放映機, 國慶49場「連軸轉」, 接待20000人 - 陸劇吧

放映員劉翔啟動放映機

為何膠片要經過九曲十八彎才能固定到放映機上呢?王盛說,IMAX影片很少遇到畫面抖動的情況,就是因為走片的點都被固定住了,他還指著刻度說,這裡的線一定要和膠片的格子對齊。

膠片穿插完畢,通風管開始隆隆作響,鏡頭伸出窗口,射出五彩光線,一場好戲要開始了。

「保證影片播映是我的職責」

「我們的IMAX放映機與科技館同歲,是中國大陸第一台IMAX放映機。」劉翔說。他也是上海科技館的一名電影放映員,從科技館開館至今的18年里,一直默默堅守在幕後。

「相比普通的電影,IMAX的解析度更高,觀看效果也更好。」另一名放映員張志浩說著,一邊就為IMAX放映機換上新的膠片,「對放映設備,我是再熟悉不過了,遊客多,放映的場次也有所增加,但是工作節奏不能亂,保證影片的準確播映是我的職責!」

這群人像照顧自己的孩子一樣精心呵護著18歲「高齡」IMAX放映機,這也是它「老當益壯」的原因。這份細緻、周到,讓到上海科技館參觀變成一件「適宜」的事。

攝影:袁婧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