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只有他才能拍的出這樣經典的電影, 將生活融入電影的李安才會讓我們感動

電影快訊 1234℃

作為父親三部曲之一的《喜宴》,蘊含了李安獨特的人生情結,令無數觀影者在觀影時笑中帶淚,並自然而然地融入到劇情中,切身感知到影片中所流露的細膩情感。

也許只有他才能拍的出這樣經典的電影, 將生活融入電影的李安才會讓我們感動 - 陸劇吧

有人說編劇是一部電影的真正核心所在。《喜宴》是李安在紐約蟄居的六年期間創作的一個劇本,一如片名本身自帶的中國式喜氣,《喜宴》在六年後斬獲台灣的劇本大獎,成為了李安導演生涯開始轉運的重要契機。六年的默默無聞,六年的職業堅守,試問人生有多少個六年值得我們可以不惜代價地去「消耗」,去嘗試,在嘗試中敢為人先,並不為生活中隨時都有可能出現的誘惑所動搖。

也許只有他才能拍的出這樣經典的電影, 將生活融入電影的李安才會讓我們感動 - 陸劇吧

藝術是源於生活卻又高於生活的。幼時於台灣所受的中式傳統教育,在美國的多年留學與生活經歷,與愛人林惠嘉的相知相戀過程,包括二人於紐約舉辦的一場中西合璧的婚禮,無一不牽動著李安的藝術創作靈感。《喜宴》摻雜了作為編劇兼導演的李安的部分真實經歷,片中婚禮場景的部分道具也是李安結婚時曾經使用過的,無一例外,這些都為影片增添了真實感,這種真實感使得觀眾對即便是虛構的故事情節也極易產生共鳴與觸動。

也許只有他才能拍的出這樣經典的電影, 將生活融入電影的李安才會讓我們感動 - 陸劇吧

一部電影的劇情能夠吸引人最本質的原因在於影片背後飽含著的生活積澱,這種積澱從生活中來,最終回饋到每一個正在生活的觀影者身上。觀影后或深思,沉溺於劇情無法自拔,或轉頭就忘,乃至些許時日後連片名都記不起來,但無論是何種狀態與情境,佔用了我們一段時間的觀影總是會不露聲色地影響著我們的思維與情緒。觀影是一個靠視覺聽覺主動輸入的過程,一部好的電影因而被稱為「視聽盛宴」,而一些內容空洞,形式大於實質的電影便被稱為爛片,自動被人的主觀意識過濾與排除掉。沒有超前的特效技術,沒有強大的演員陣容,沒有過多的資金投入。《喜宴》有的僅僅只是故事本身,即在多元的文化背景下,一個家庭,兩代人間關乎倫理道德的衝突與情感的羈絆。然而這些並不妨礙其成為一部有內容的電影,一部真正意味上值得被推薦的好片。

觀影過程中,觀眾最易收穫的是歡樂。無論是帶有黑色幽默意味的部分台詞,還是影片富有中國韻味的配樂節奏,都傳遞著一種「喜」的理念,渲染著「樂」的氛圍。然而,在開懷之餘,觀影者不難感知到快樂背後的小辛酸。如同導演李安身上稍稍靦腆內斂的特質一樣,影片傳遞這份略帶苦澀的情感時採用的手法也是極其含蓄委婉的。雖然影片主線圍繞高偉同和顧葳葳等人各取所需的一場假結婚展開,但影片中更能夠在演技上折服多數觀眾的演員無疑是飾演高偉同父母的郎雄與歸亞蕾。二者在情感上收放自如的表演將劇中矛盾推向了一觸即發的高潮。

許多人在觀影后將《喜宴》稱為一部細思極恐的電影,正是因為劇中的偉同父親的存在。電影前期埋下的各種伏筆,使得影片後期種種的「意外」得以合理展開,增強了電影的戲劇張力。如被所有人認為蒙在鼓裡的父親,卻通過看、聽及對兒子的了解對一切心知肚明,並設了一個「大局」,最終在海邊以給禮金的形式默許。只在對話中出現的廚師老張與偉同父親的神秘關係也給觀影者留下可以無限延伸的遐想空間。觀眾腦洞大開甚至毫無厘頭的想像便是影片作為實物卻能與人成功地進行雙向交互的最好證明。這種成功既需要依託於演員自然持重的表演,更需要依託編劇紮實的文學功底,對於劇情走向的合理把控,豐富的生活閱歷和對生活敏銳的洞察力。

作為李安早期的成名作品,《喜宴》絲毫沒有展現初導電影特有的青澀之感。電影無論在敘述形式還是塑造人物上,都體現著李安不落俗套的執導能力。影片依舊走寫實主義路線,在充滿厚重中國味道的基礎上,完美地結合了對西方文化的細膩認知。

浸淫在電影領域多年的李安曾在與馮小剛的對談會說過:其實挺可貴,我們都是愛電影的人,都是在經歷,很簡單,我們手上觸摸到電影就充實,沒有觸摸到電影的時候不知道怎麼自處。我想,這句話同樣適用於群體數量更為龐大的觀影者。因為通過看,通過聽,我們了解不一樣的人生;通過沉下心,細細觀影,我們感知充實的生活,學會如何自處。

標籤: 電影快訊